六环比五环多一环·北京首展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816   最后更新:2015/07/10 10:52:0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5-07-10 10:52:05

来源:艺术眼

展览日期:2015.07.09 至 2015.08.22

主办单位:佩斯北京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院798艺术区

艺  术  家:隋建国

概述
7月9日,隋建国在佩斯北京的个展“触手可及”即将开幕,展出他近年来的最新创作,这也是艺术家继2012年佩斯北京个展“隋建国”以后在中国的首次个展。

隋建国一直是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纵观隋建国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会发现他每个阶段作品的特征变化背后一直可以感受到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从早期的“材料”时期作品如《地罣》,到后来的“符号”时期作品如《衣钵》、《中国制造》,再到现在的新作系列,隋建国的创作正在不断触及对物本身的哲学性思考,以及与“物”对应的自身身体与世界关系的反思。

艺术家的近年创作可溯源至《盲人肖像》。该作品刚刚结束在纽约多丽丝·弗里德曼广场的展览,该广场曾展出过多位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而隋建国也成为了37年来在此展出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将《盲人肖像》作为隋建国近期创作的源头可以看出诸多线索,雕塑的外观形似“文人石”,中国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将“石”当作了自然的缩影。但隋建国却将“石”视为了有独立自主性的对象,它同雕塑家手中的泥一样,并不是任何事物的投射。了解了这种“物”的独立性,我们就可以明白,《盲人肖像》中近似表现主义的扭曲面孔下,其实并非是艺术家自我情绪的释放。同样地,被艺术家“拳打”而成的作品《无题》中颇具爆发力的动作本身也并不包含愤怒等附加内涵。这些动作被艺术家单纯地视为人体与泥塑之间的物理互动,泥土以柔软的方式适应外力改变形状,最终被强调的还是其自身属性。这种物质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正映射出人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即艺术家长期以来的思考。

在隋建国正在筹备的新作展中,他将挑战更大尺度的创作,新作将同时在空间以及时间维度上开放更多的可能性。隋建国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衍生出更天然的运用技巧,无论是石膏、青铜、大理石,还是近年开始尝试的聚氨酯等新型材料,都被艺术家视为了独立且自由的对象。因此,将在此次个展亮相的新作品将是艺术家与材料共同创作的“合作之作”:同《盲人肖像》一样,作品创作的过程均被如实记录在了表面的肌理细节上,而材料带来的偶然性与作品的整体感之间如何达到微妙的平衡,也给艺术家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锥》

《回》

《条》

艺术家隋建国(左)

[沙发:1楼] guest 2015-07-10 12:40:08
蠢得要死,南老邱北老隋
[板凳:2楼] guest 2015-07-10 21:57:18

来源:凤凰艺术

 

隋建国个展: 艺术只是触手可及的“物”

 

隋建国最新个展“触手可及”于 7月9日在佩斯北京开幕,这是艺术家继2012年佩斯北京个展“隋建国”之后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在此期间,艺术家在纽约、洛杉矶、法兰克福、威尼斯、伦敦等地举办并参与了多个重要个展及群展。本次展览展出的是艺术家最近两年的创作,包括极少向公众展示的八张素描和四件雕塑作品。黑色奠定了整个展览的基调,艺术家以立体和平面两种交互讲述的方式,神秘而诡异地向观者传递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变化。

▲引力场 1700 x 800 x 540 cm 雕塑 综合材料 2015

 

▲夜.卯、夜.寅、夜.丑、夜.子  110 x 250 cm 纸上聚氨酯 2015

 

艺术家的四件雕塑分布于佩斯北京的主展厅,八幅素描位于侧展厅。除《引力场》是用黑色的石膏所做之外,其余作品均采用可控性不强的聚氨酯所做。于此同时《引力场》也是本次展览中的焦点,它是艺术家专门依据佩斯北京画廊的空间而创作的大型雕塑,在展览结束之后会被就地损毁。“凤凰艺术”认为这是本次展览中最特殊最有意义的作品。它的意义与它最终会被毁迹的结果相关,与它给观者所提供的文本的开放性也有联系。在作品之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对草根还是对所谓的“精英”而言,它都不偏不倚,不提供唯一的评判标准,不带有任何歧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我的投射与解读。艺术家在与“凤凰艺术”的记者对话的同时说道这件作品其实不为什么,只为空间而生。这件巨大的雕塑是喷涌之后的沉寂,它有历史的崇高、肃穆之感,也有悲壮之意。似乎容易让人联想到碑林,而这恰好与侧厅那些像墓碑似的《夜.卯》、《夜.寅》、《夜.丑》、《夜.子》遥相呼应。黑色是神秘的,压抑的,就连不愿过多向媒体阐释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也说道,黑色本身就有意义。

▲隋建国在雕塑作品《锥》前 

 

在本次展览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材料的转换。隋建国放弃了那些能够体现雕塑崇高性与肃穆感的青铜,转而采用了脆弱,不易保存的石膏,以及可控性非常难把握的聚氨酯。这些“廉价”有着先天缺陷的材料经过隋建国的重新阐释之后获得了自身的尊严与美感。其实这也秉承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对“物”本身的关注。在艺术家的创造中,“物”本身有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它存在的价值与实用主义无关。艺术家将“物”本身的质感,特质与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崇高”结合了起来。作为艺术家的隋建国再次从这些作品中隐退了,他还“物”于“物”本身,使得“物”充满了前所未有力量感。艺术不再是奥林匹斯山圣殿中供奉的神,艺术存在于物中,艺术发生在你我之间。艺术,它触手可及。

▲回 85x84x84 cm 雕塑 聚氨酯 2015

▲条 56x65x393 cm 雕塑 聚氨酯 2015

▲锥 160x265x185 cm 雕塑 聚氨酯 2015

 

艺术家指出这次展览也是对他2008年创造的《盲人肖像》的一种延续,它强调作者的隐退,身体本能的感受。隋建国提到他希望自己可以忘记大脑中已有的东西,期待艺术创作中出现更多的偶发性,就像聚氨酯这种材料的特质。我们同时也希望偶尔我们可以从程式化的标配中抽离,感受生命的偶发性。

[地板:3楼] guest 2015-07-13 20:56:46
那个印度人影响还是挺大的
[4楼] guest 2015-07-14 09:23:12
矛盾,作者隐退,就是艺术家主体退出,还身体感受个鬼呀
[5楼] guest 2015-07-14 11:35:52
引用guest的发言:
那个印度人影响还是挺大的
加上s't'er'ling ruby的肌理手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