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焕(Lee Ufan)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538   最后更新:2015/07/02 22:34:35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展览预告 2015-07-02 22:34:35

来源:立木画廊

香港立木画廊邀请著名艺术家刘韡及李博文策划的夏季展览-群展《夜间的友谊》将于7月9日举行开幕酒会,展览延续至8月22日。是次展览探讨友谊的不同形式和特质,以及友谊跟思考与欲望、情色及死亡的关系。本展将展出七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胡向前彭剑唐永祥钟云舒于吉张如怡朱田

雅格布·达·蓬托莫,《Portrait of Two Friends》,大约1522年,图片来源:威尼斯契尼基金会,Galleria di Palazzo Cini ,图片:威尼斯契尼基金会,图片库: Matteo De Fina


意大利画家蓬托莫(Pontormo)的作品《Portrait of Two Friends》是策展概念的灵感来源之一,蓬托莫描绘了公元前44年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 的拉丁文文本《友论》(Treatise on Friendship)中所定义的友谊。 西塞罗的《友论》探索了作者本人在友谊方面的亲身体验,描绘了益友与损友,阐明了美善对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好友离世对人带来的影响。展题「夜间的友谊」撷取自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的两个意象-「夜间」及「友谊」。「夜间」对应了尼采的正午概念,正午是最為充滿力量的、最為清醒的、“無影”(shadowless)的時間,而夜间正是正午的相反-有着强大的不确定性。友谊」指的是当真正的朋友对你作出良好祝愿的时候,其实正在祝愿你遇到糟糕但会令你变得坚强的事情──包括纷争、困难与阻碍。策展人以「夜间的友谊」一词暗示友谊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展览中的多件作品采用了艺术家各自的艺术语言-就荒诞性、自然物与人造物之间的互动,以及人性在机械化社会中的体现等共同议题,进行对话交流。作品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夜间的友谊」的概念。


作为本展览的策展人,刘韡和李博文选择展示七位生于中国大陆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形式涵盖表演艺术及抽象雕塑等:


胡向前受当下社会事件及周遭环境启发进行表演行为并以录像或摄影记录其演出的片段。其作品往往有着强烈的历程性,围绕转变展开叙事,往往指出社会中的荒诞或冲突。在其中一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中,胡氏记录了自己参选家乡市长的经历。而其录像作品《两个男人》(2008年)则记录了他与另一男性欢然起舞的片段,藉此探讨友谊与兄弟之情的关系。

《两个男人》,单路视频,2008


彭剑刻意糅合了中西绘画传统,将当代美学标准与宋朝界画的绘画风格互相结合。他将其美学运用到绘画书本而非建筑物,如静物画《山内山》(2014年),他笔下的线装本古书、魔方及其他象征东西文化关系的对象,恰如其分地营造出抽象而工整纤丽的质感。

《山内山》,颜料、纸本,2014

唐永祥精心地以多层次的绘画表达藏匿的概念。通过将不同对象若隐若现地呈现,把不同的片段自由地重新排列、结合,使得作品中含糊不清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相映成趣。其作品《好多深蓝色的腿和一些色块》(2015年)中,多对女性双腿布满画布,然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却始终被遮蔽隐藏,使得作品脱离了与情色或个人意味的联系。

《好多深蓝色的腿和一些色块》,布面油画,2015


钟云舒拒绝以特定形式将自己的作品归类,却也在作品形式上向观念艺术致敬,并生动地向艺术创作的真正含意提出质问。钟氏以其摄影作品表达她在世上所经历的片段,关注那些鲜被提及或常被忽略的社会元素。作品系列《按两次快门》(2014年)并置了两张同一景象却有着微弱差别的照片,凸显彼此之间的绝独立性与相连性。

《按两次快门》,数码印刷,2014


于吉的拟人化作品《瓣儿》(2014年)与《石肉 #4》(2014年)以工业化的水泥及钢铁物料构成,正与雕塑本身的有机型态构成了对比,作品处于自然与人造物之间的过渡状态中。

《石肉 #4》,水泥、铁,2014


张如怡的特定场域(site-specific) 雕塑作品最为人熟悉,而她以铅笔、炭笔等混合媒材创作的纸本作品可被视作是该系列理念的延伸。张氏的作品结构严谨,大量采用网格线与矩阵,并将抽象的有机型态糅合其中,令创作更添人性化色彩。其混凝土雕塑装置作品往往堵塞出入口、门窗的空间位置,改变其所处空间的建筑面貌,透过切断或重新引导人类赖以连结外界的途径,她的装置作品向社交互动的必要性提出了诘问。于此次展览中,张如怡并没有如过往一般使用混凝土堵塞画廊的出入口、门窗。她选择围绕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故意留下极具历史色彩的立柱进行特定场域装置创作,可以视为对立柱的支撑或干扰。她以其独特的方式思考历史、时间与解构(de-construction)的关系。

《Darkness 2》, 混合媒材,2015


朱田的雕塑及行为作品结合幽默与耸动性,游走于荒诞的边缘。她所运用的创作媒材亦徘徊在诱人与让人不安的两极之间。她的作品关注关系中的权力划分,亦触及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理想与现实议题。在作品系列《Scan》(2014年)中,艺术家在一台扫描仪上方,摆出各种扭曲的姿势扫描自己的裸身。虽然看似荒诞,但成功地刺激观者思考。

《Scan》,黑胶丝网印刷,2014


刘韡简介

刘韡(1972年生于中国北京)的长期艺术实践探讨了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政治概念,如当代社会矛盾、发展中城市的转型及城市景观灯。在其雕塑及装置作品中,刘氏擅长为所寻得的对象重新设置语境,依据对象的既有材质赋予其全新意义。此外,他亦常以作品中的几何与建筑形态反映其周遭环境。刘韡的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展出,近期包括: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及2010年)、迈阿密Rubell Collection(2014年)、上海龙美术馆(2014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1年)、巴黎庞比度中心(2010年)、北京国家美术馆(2010年)、北京长征空间(2010年)、伦敦Saatchi Gallery(2008年)、斯德哥尔摩Bonniers Konsthall(2008年),以及法国Mudam Luxembourg(2008年)等。此外,他亦曾参展多个国际双年展,包括第十一届Sharjah双年展(2013年)、上海双年展(2010年)、釜山双年展(2008年)、广州叁年展(2008年),及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年)。艺术家现于中国北京居住及工作。


李博文简介
李博文(1988年生于中国)于201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美术学士学位。李博文现于中国北京居住及工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