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蔡泽滨“橄榄”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419   最后更新:2015/06/08 09:01:56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邝老五 2015-06-08 09:01:56

近日,艾未未的同名个展”艾未未“在京两家画廊火热登场,网络媒体圈荡漾着一篇篇夸张的溢美采访报道。“艾粉”们挖空心思的想从这件毫无生气的装置作品中扒拉出一些别样新话语来,却显得那样牵强附会和力不从心。策展人所诠释的主旨了无新意,东拼瞎凑。就此展览,艾未未也说亮了一句莫测高深的话:“其实我不太在乎那是不是艺术。”于是我对艾未未解释自己的作品用“呵呵”两字来替他圆场也不无不可。但以装置艺术历史沿承来看,可以判定艾未未的这件作品是失败之作,是一件毫无想象力的装置艺术作品。


其实,前几年我在一家画廊里看过艺术家宋冬的一件《物尽其用》装置作品,带给我诸多思考和震撼。我推崇宋冬的装置作品却看不上艾未未的装置作品,尽管宋冬的装置作品和艾未未今天的装置作品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却大异其趣,我把这两件作品做个对比,看官自行判定。


宋冬的装置艺术作品《物尽其用》


艾未未的装置艺术作品《汪家祠》


两件装置作品材料来源:


艺术家宋冬老家他母亲居住的一座木质房屋和包含了万余件赵湘源女士(宋冬母亲)50多年来积攒的日常生活用品物件。而艾未未装置作品材料来源是江西婺源一座有400年已经毁掉了的建筑汪家祠(汪氏宗祠)。


两件装置作品的展示方法:


宋冬的《物尽其用》装置艺术作品把他母亲居住的木质房屋搬至在画廊空间里,并且把他母亲积攒了50多年的日常生活用品物件大体归类的摆放在画廊各处。


艾未未的《汪家祠》装置艺术作品把他从江西婺源购买来的一座毁掉的建筑嵌在两家画廊里,各呈现半边。并增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物件。


两件装置作品的表现力:


宋冬的《物尽其用》装置作品引人震撼!走进这座已摇摇欲坠的木质房屋里,满眼尽是他母亲(赵湘源)用尽一生积攒的日常生活物件。包含着一位母亲对日常物件的用之情深和对日常物件匮乏的恐惧。从不铺张浪费,恪守生活节俭原则。那一叠叠折叠起的塑料口袋,那一块块还没用尽的牙膏,肥皂和一双双还没穿坏的布鞋胶鞋以及数量众多的矿泉水瓶等等。无不折射出一位母亲物尽其用的生活哲学态度,这些带有母亲体温的生活物件传递着亲情间的永恒之情感,也应和出了用其物件之人日常生活时光痕迹。在这些不同时间段购买和使用的日常物件甚至能使我们窥见这位母亲家庭所经历不同时间段的时代,社会,文化的信息。每一块日常用品所示的标签,品牌符号都可引领我们阅读过去岁月中的那个物质世界,这些物件的陈列就是时代存证,勾勒出过去物资匮乏岁月的艰辛,并反证了现今社会里对物品资源的丢弃与浪费。


这座简陋的木质房屋里拥有和展示的中国家庭历史信息远比那些正儿八经的历史博物馆更能揭示时代所蕴含的最本真朴素的信息。



《物尽其用》装置作品中展示的牙膏,塑料瓶各种日常生活物件等等


艾未未的《汪家祠》装置作品里又展示了什么呢?展示了一堆造作华丽的表达手法,所展示的“信息”与“形式”和生活在北方的创作者本身的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不大。把一座体量庞大的已毁掉的宗祠木质构件硬生生的嵌进两家画廊里的展示手法创意平平,虽有些想法,但和想象力无关。况且这样的展示手法早已被世界上众多艺术家用滥了,毫无新意。特别是艾未未在此其中穿插的一些创意展示,可以用生拉硬扯来概括。譬如把24史垫在木柱之下与此装置作品《汪家祠》展示关联性在哪里?那些被粉刷的新的构件色块可以理解成“旧装换新颜”么?那张装在水晶柱的“心平而好”是不是到此一游的翻版?那些断了的壶嘴堆满一地是展示拥挤和混乱么?那些印有“艾”字的当地的馒头是叫来关展的观众吃饱么?凡此种种,目不暇接,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和这个毁掉的建筑《汪家祠》是没有一丝关系的,显得格格不入。


对此,我对艾未未驾驭这件装置作品的能力给予否定。

艾未未《汪家祠》里加入的材料元素。

两件装置作品的创作时间:

宋冬《物尽其用》2005年。

艾未未《汪家祠》2015年。


最后结语:宋冬的这件装置作品的语言是恰当厚重和适时的,因而产生了功效。而艾未未的这件装置作品语言策略是不成熟的,造作而脱节,导致作品表达的轻浮,作品本身万不能依仗艺术家拥有雄厚的资本和盛名就被“艾粉”们肆意的强拉进艺术史。


[沙发:1楼] guest 2015-06-07 23:09:50
[板凳:2楼] guest 2015-06-08 11:27:34
是挺造作的
[地板:3楼] guest 2015-06-08 11:49:08
鸡的愚蠢和鸭的喧嚣。
[4楼] guest 2015-06-08 12:38:27
邝老五也跟着火了
[5楼] guest 2015-06-08 12:40:24
宋冬没展馒头吧
[6楼] guest 2015-06-08 15:47:56
宋冬的那些东西多数是旧货市场淘来的,你也管这个叫真诚?脑进水!
[7楼] guest 2015-06-08 21:16:50
六楼!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369435.html
[8楼] guest 2015-06-08 23:33:15
艾未未的错误在于,他应该懂得沉默。

如果一个艺术家每天都产生新作,那么,他就不会再重要了。
[9楼] guest 2015-06-08 23:56:39
还错误呢,楼上你这个也太成功学了吧。还艺术家呢。
[10楼] guest 2015-06-09 11:12:53
8楼傻逼
[11楼] guest 2015-06-09 14:18:48
艾未未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以,他是成功人士。至于真诚,那算个屁,伟大最重要。
[12楼] guest 2015-06-09 18:17:24
9楼和10楼不是傻逼。

肯定不是。
[13楼] guest 2015-06-09 18:43:28
12楼应该很懂得沉默。

肯定很懂。
[14楼] guest 2015-06-09 19:10:14
14楼很同情12楼。

该吃药了。

[15楼] guest 2015-06-09 20:43:29
马比二五货,比什么比!爱爷代表中国艺术是家喻户晓的事实,是国际公认的。
[16楼] guest 2015-06-09 21:22:33
艾未未——中国艺术的悲哀
发表:2011-02-07 07:34阅读:13602

2月4日我去柏林的东亚美术馆参加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艾未未作品《茶房》的揭幕式(图1)。“茶房”是一座由重达三吨的普洱茶茶砖砌成的小房子,由柏林的一位85岁大藏家Dieter Rosenkranz高价购得,然后出借给东亚美术馆展出到今年12月。


有趣的是,Rosenkranz先生不是先买再捐,而是为了捐才买。美术馆馆长Klaas Ruitenbeek先生讲述到:“那天我正在上班,突然艾未未的画廊一个电话打来,让我马上过去一趟。我赶到了那里,看到了Rosenkranz和画廊老板在,Rosenkranz先生让我从两件作品中选一件在博物馆展出。一件是这座茶房,另一件是被艾未未砸碎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的灰。我想来想去,选了这座茶房。Rosenkranz先生当即把它买了下来。”


不明白其中奥妙的朋友我可以讲解一下:柏林东亚美术馆1906年成立,一百多年来专门收藏东亚的古典艺术,可惜爱好这些艺术品的群体正在老去,今天德国的年轻人对此基本不感兴趣,美术馆又没有钱出些新花样吸引人,所以多年来都处在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艾未未的作品,吸引一些本不会来的人来美术馆,让85岁高龄的Rosenkranz先生离“不朽”近了一步,至于艺术家本人和画廊老板大赚了一笔,更是不言而喻,的确可谓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现在回来说说这件作品本身。有趣的是,美术馆馆长在他的演讲中,几乎只字不提作品本身(除了强调3000公斤茶,3000公斤啊!),相反倒是大讲了一番中国的茶史(如陆宇的《茶经》等等,我心想要是作品是用米做的,他必然要大讲关于米的故事),另外又扯上 了“民主斗士”之类和作品本身毫不沾边的字眼,算是满足了听众的预期值。之后美术馆工作人员还给大家沏了普洱茶,大厅里一幅其乐融融的局面。


美术馆馆长之所以绞尽脑汁大讲茶经不讲“茶房”,从反面说明了艾未未的作 品确实让人“无话可讲”。我对这个作品也没啥好说的,除了想说德国有一种传统的圣诞节美食叫做“蜂蜜蛋糕房”(图2),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气味芬芳,美味可口。艾未未在德国展出茶房的水平,就好比一个德国艺术家在中国展出一座蜂蜜蛋糕房,然后大讲一番关于蜂蜜蛋糕的故事一样,三个字——玩民俗。


艾未未到现在为止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在玩民俗,靠使用“中国元素” 掩盖他作品形式的单调乏味。从明清家具到陶瓷到茶叶,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元素”里他就差没用丝绸了(作为杭州人我强力推荐他下个作品用丝绸)。此外他的 作品都要和政治扯上点关系,摔个罐子说是批评xx对中国文化的毁坏;汶川地震明明是天灾,也能被他解读为xx残害幼小生灵,由此引发了他那由六千个书包组成的“艺术品”;8月初在四川被打,9月份及时地在他慕尼黑个展开幕前进了慕尼黑的医院(说是脑出血,同时却 还非常清醒地自拍自己的“伤员形象”,之后还把自己的脑部x光片当艺术品卖),一切种种造就了他在西方人心目中“民主斗士”的光辉形象。有不少人,包括西方人,把艾未未和博伊斯相提并论,但有一点大家要搞清楚,博伊斯始终是立足于德国尝试改变德国,他可从来没有满世界跑说德国不好, 然后还靠这个赚钱。艾未未如果是真心想改变中国,就请他不要没事老往国外跑。西方人难道真的那么情系中国人民,希望我们变得民主自由?错!西方人对中国又 是仇恨又是嫉妒,中国是他们的心头之痒,而艾未未就是给他们搔痒的。


艾未未的“作品”还有一个通病,就是“宏大叙事”,这个很多批评家也批评过了,椅子一定要1千张(2007年卡塞尔),书包一定要6千个(2009年慕尼黑),葵花籽一定要一亿颗(2010年伦敦),茶一定要三吨(2011年柏林)才行,越是在质量上欠缺,就越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很多人佩服他“厉害”,但我希望这些人能够反思一下,这“厉害”到底 是“艺术的厉害”,还是“金钱的厉害”。



什么是 “艺术的厉害”,我是在看了东亚美术馆里其他的作品后才明白。就在离艾未未“茶房”几米的地方,悬挂着傅抱石、李可染、宋忠元、曾宓等人的作品(图3,4)。我虽然不是国画的专家,但他们的作品让我深刻地感悟到,一支笔一张纸可以造就出不死的生命,就好像艾未未的作品再大再重也只能留下艺术的尸体一样。曾经那么讲究内在神韵的中国艺术发展成今天这样的假大空尸体艺术,顺便还是西方人搔痒的工具,这是整个中国艺术史,整个中国民族的悲哀。

独立艺术评论人,德国艺术史博士,朱苓
[17楼] guest 2015-06-09 23:20:43
德国博士?猪猡!
[18楼] guest 2015-06-10 09:36:39
艾确实是博士.
[19楼] guest 2015-06-10 10:07:44
朱苓。。。著名艺术五毛,国安在艺术界的特派联络员
[20楼] guest 2015-06-10 18:20:06
要比就和卡普尔比,艾的作品明显的土鳖,
[21楼] guest 2015-06-10 20:35:31
艾其实就是一个畸形社会里生长的畸形儿。
[22楼] guest 2015-06-10 23:27:46

[23楼] guest 2015-06-12 15:50:07
不太在乎那是不是艺术,呵呵,装B吧,别进艺术圈啊
[24楼] guest 2015-06-14 00:03:5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