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书银 来源:雅昌艺术网
艺术家:邵一
导言:2015年4月12日,北京香格纳画廊的空间,被布置成了一个"施工现场",这是艺术家邵一最新的一组装置作品,在两年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思考本次展览的呈现。展览命名为“造图腾”,在艺术家的理解中,图腾是人们对已失去实用价值的物再附加的精神,而在“图腾”之前的“造”则可以有多种的解读,可以是编造,也可以是制造,还可以是创造······
展览所展出的作品为两件由螺纹钢材料制成的类似某种图腾的装置作品,另外,还有一件玻璃制作的作品及一组贴片的装置。对于这些作品,艺术家没有去赋予具体的标签来阐释他究竟表达什么,在接受雅昌艺术网的采访时,他谈到:“我不喜欢阐释自己的作品,因为我的作品一直以来就很难去明确的定义,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而我自己在其中的思考是很明确的。就比如这场展览,你可以把作品看做是某种图腾,也可以把整个展览看做某种施工现场,还可以联想到拆迁,当然也可以是与建筑和空间有关系的,重要的不是我去阐释,而是观众自己去感受”。
在种种的疑惑驱使下,我开始尝试去了解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于是慢慢地解开了这场展览想要表达的内容之谜:
“造图腾”展览现场
有关个展:“造图腾”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的想法名字叫“造图腾”,您对图腾的理解是怎样的?
邵一:我对图腾的理解是最简单的,就是图腾的概念,这是已经定义的东西,我觉得图腾更多的是一个形象,或是一个物体,再附加一种灵魂或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
所谓图腾的定义,是对以前的一个东西的认定,可能多少年以后这个图腾的概念会不一样。以前我也做过一批作品,用了民间使用的很多物,比如说剪刀、镜子,耕田的篱,特别是木工里边像鲁班当时用的一些工具,现在都变成一个可以是镇宅、辟邪的东西,有一种附加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在上面,但在民间或者老百姓的心目当中对此是没有怀疑的,会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神赐或者是神物。很多东西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因为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就不使用了,那个东西会变成一个精神上的东西,从使用层面上这种概率就少了,但附加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在里边,于是慢慢地成了一种图腾。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的表现方式与之前的作品有哪些不同?
邵一:主要是针对这个问题以及这样的表现方式之前没人做。因为我们的创作肯定是这样,我们不会重复一些问题,有一些无非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别人,比如说相互之间不了解,我们统称为撞车。撞车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个也回避不了,这么多年下来什么东西都做过了,不可能,关键是你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更多的是你自己思想层面的东西在里边。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的主题,还有一个“造”,是要去创造一个图腾的感觉吗?
邵一:肯定有,但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可能是一种编造或者是怎么样,这个也是一种造可能是对未来的想象,比如说我预言一百年以后这个东西是一个图腾,这个也是造。
雅昌艺术网:这个东西是有特指什么吗?
邵一:没有具体特指,是我自己相对有感觉的一些东西,这种感觉我肯定是自己的一些经历、阅历各方面的东西综合起来,具体我也不知道,就是以一种感觉出发,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是有刺激的,我一直在想,因为我会涉及到很多材料,也会思考这个材料跟我之间发生了什么。
比如去年我做了一个很小的作品,在杭州的一个艺术空间做了一个水滴的作品,在尼龙绳鱼线上放一个水滴,整个作品只能保存1个小时左右。我说这个作品的意思是我会对各种材料有一种理解,思考它跟我之间发生的一个关系。
展出作品《崇拜物:旋转内部矛盾》 装置 螺纹钢 620X170X150CM 2014-2015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创作尝试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材料,而且有些是现成品,这是您对于物的思考吗?
邵一: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其实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能定义为现成品。我觉得把它当做一个物品或者是一个物件来会更贴切一些。
我的思考这个物件跟灵之间的关系。我们说万物都有灵性的灵,这个是物跟灵之间的一个关系,我自己想象物象和灵之间有几种状态,有一种我们的物件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这种是我们统称为“物”,但是这个“物”里边也同时存在着它的灵性。
另外有一种是看不到的,比如说是温度、光、空气,这些可能是有看得到的,但是能感觉到的,这里边也是有它的灵性在里边。
另外一种存在是你可能也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但是有灵性,灵性这种东西可能是通过你的思想、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才能体会到一个东西,可能大概存在这三种状态。
我觉得不管是哪种状态里边都是存在着一个自己的灵性,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就像我这次展览用了螺纹钢这个材料,可能就有它特殊的一种灵性的东西在里边。反过来我用比较柔的,比如水也有它的灵性的东西在里。
展出作品《崇拜物:物体本身无意义》 装置 螺纹钢 525X280X280CM 2014-2015年
雅昌艺术网:这是您创作一直想要去探讨的问题?
邵一:其实很多哲学、宗教里边都解决了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去探讨。因为我自己对佛教很感兴趣,佛教完全解决了有跟无,因缘所生这些问题。我在说这个问题是我看到一个物件、一个物体,统称为东西,看到这个东西以后会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我从哪里来的?然后我就想,我跟它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关系,我的创作可能是从这里出来的。
雅昌艺术网:这一次展览的这些作品好像很难从形象去确定它要表达的东西?
邵一:是的,这是我们一直做作品的方式。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长期在创作的艺术家,不是说我拿出一个东西来想表达什么,没有那么明确。因为我们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种事情在作品里都会有所体现。如果在创作的时候要想这么多,我会很累。但是自然而然体现的东西本身都存在。我属于特别不愿意解释作品的人,我本身口才也不好,我觉得不同阅历的人看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如果我说了一二三,你可能理解成一二三,这个时候我没有必要框死,你说这个东西里边你所想到的、看到的,我有没有?可能也有,但是比重不一样而已。
在做作品时,也是根据这个物件、根据造型的关系做出来的。用螺纹钢做的两个大型装置作品,我就是想营造出一种图腾的感觉,你也可以想象成纪念碑。
雅昌艺术网:关于这个展览呈现的内容,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并计划的?
邵一:其实我自己的创作思路是很清晰的,可能因为我展览也不多,让人看到的概率比较小,所以说别人不知道,但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在干嘛,包括将来我要干什么,我自己都是很清晰的。只是说我可能是需要有一些时间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东西以后慢慢地对你的创作有所了解。
“造图腾”展览现场
艺术经历:不给自己任何定义 不断地挑战
雅昌艺术网:您所呈现的作品应该与您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都有关系。能不能聊一下您大概的个人经历呢?
邵一:我是杭州人,虽然一直喜欢艺术,但我也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唯一一个是当时中国美院新媒体刚成立的时候,上过一年的研修班。但是我觉得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想法并不是靠那一年,这个东西完全是以前就有积累下来,从80年代开始就一直很向往做艺术,觉得这是我必须要去做的一个事情,所以后面经做过很多别的工作,经历过以后,我觉得必须要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所以后来自己回归到这条路上来。
所有的决定是2000年做的,2000年以前我一直在纠结,最早应该是96、97年的时候就想把前面的事情抛开做艺术,结果一年一年地往后拖,差不多到99年的时候下决心,2000年以后不能再这么下去了,非得要干这个事情。到2000年以后基本上跟前面的事情画了一条很清晰的界线。
雅昌艺术网:八十年代您受到的影响是与当时的新潮美术运动有关吗?
邵一:肯定有关,因为“85新空间”,当时我看现场,给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学画,准备考学。后来我没有选择考美院,这也是我愣的一个方面,我当时看不上美院,因为很多人都认识,所以我没考过美院。
雅昌艺术网:当时您认识了哪些人?
邵一:85新空间那批人:张培力、耿建翌他们。我那个时候跟他们不认识,后来才认识,他们85年做展览时我刚刚高中毕业,那个时候正在学画准备考学,去看了这个展览,所以影响蛮大的。
那个时候考前受到最多的训练就是印象派,印象派以后我们也会接触当代艺术,但是不会当做一回事。因为考前,那个时候还在讲究笔触、色调,还是讲究这些东西在里边,技法上的一些东西。85新空间展览之后,当时我觉得还可以这么做。
85到87年,这三年的时间对我刺激很大,看了很多当代先锋艺术展,完全改变了我对艺术的一个看法,后面又认识了张培力、耿建翌,在当时那个年代,我觉得对张培力、耿建翌也是这样,他们也是因为一种冲击,整个的一个思潮。
雅昌艺术网:您八十年代受到这些影响,当时有做作品吗?
邵一:当时是把做作品当做玩儿,现在想起来也是蛮可惜的,因为我们没有做记录,比如说当时我们有几个一起学画的朋友、同学,有一次我们买了很多油漆,把我们住的萧山城区范围里边的大街小巷墙上、地上都画满了东西,第二天我们还去听别人怎么评价这个东西。那个年代我们这种玩的人很多的,各个地区都有。只是说有一部分人记录下来,被人认定就留下来。
雅昌艺术网:基本上从80年代到2000年之间都不是做艺术,而是从事了很多其他的行业?
邵一:也算多吧,作为父母,他们觉得你这个人搞不好,这个事情也搞不好,那个事情也搞不好,我跟我爸很清晰地说,我说其实我是非常专一的,我就想做艺术这件事情,但是一直没做。一直到去年我爸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爸说你做事情很坚持,我说他以前不这么说我的。现在他们,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作为他们现在也看到了,等于说原来你在坚持这个东西。以前他们肯定不知道,以前他们想你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中途耽搁了那么长的时间?到2000年左右才开始做艺术?
邵一:现在看起来这么多年,那个时候看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今年和去年的一个区别。比如我当时是86年考北京电影学院,87年还要去考,因为呆在一个工厂里边,不是很自由,不能同意你去考的。要介绍信,要厂长同意才可以,那个时候的厂长跟我关系还好,86年去考了,87年还去考。他说去年让你考了,今年你别去考明年再让你去考,一晃就过去一年了。88年我又想去考突然厂长换掉了,那个厂长不同意,我一来气就辞职了。88年辞职,那个时候我工作很好,我在印刷厂里边做设计,这种工作也很难得,而且是国营单位,家里边的家长受不了,这么好的铁饭碗都不要了,都是这种经历一点一点地变过来。
雅昌艺术网:中途有做过多少其他的行业?
邵一:基本上都是跟美术相关的,我肯定不会做生意了,我也做不好生意,后来慢慢有一些也变成生意,比如装修、接工程、还是跟这个专业有关,我做装修也是一开始做设计、画图纸,一开始是效果图,后来到施工怎么做,我们必须要画施工图,我就要了解施工怎么做,先是画图,后来慢慢说反正设计也是你做,有没有工人,我说行,我找工人,工人找过来就这么一步步演变过来的。
“造图腾”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80年代改变了您对艺术的看法,从开始做艺术起,是不是就放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邵一:肯定的,因为我前面一直关注的是当代,哪怕是处于那个状态我关注的也是这种东西,我对其他的根本没有怎么想过,有时候我觉得挺奇怪,感觉我从开始到最后,选择做艺术,做什么样的艺术都没有一点犹豫。
雅昌艺术网:这之后您一直处于做作品的状态?
邵一:中间没有,到04年-05年的时候,商业开始慢慢火起来了,虽然没有那么明显,但我对当时的环境非常反感。因为我觉得艺术这个东西是很纯洁的一块东西,当时我感觉这个纯洁被玷污了,特别是当时杭州、上海有一些经常聊天谈论的一些朋友,大家聊天时,我就表露了很反感的一面,后来说着说着,我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干了,对我来说这样干艺术没有意义。
基本上有两年时间,一直到后来06年以后,因为那两年我是基本上都在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所以我什么人都没见,像闭关一样在家里呆了两年。后来大概出去了有两三个月,一个人往西藏、新疆、内蒙古走了一圈,那一圈走下来以后似乎好像想明白了很多问题,我要做,艺术对我来说是放不下的一个东西,所以我还是做了,但是我想明白了这个东西,不是纠结在商不商业或者怎样的一个问题上面,而是一直我们对艺术会有一个反思,不管在哪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反思。
特别到08年金融危机前,我那个时候在杭州有几个比较聊得来的朋友,我们一起想做一些活动、玩一些事情,一直在弄,一次一次的没有做成,后来做了一个小制作,就做起来了,做起来以后正好其实我们做小制作的时候想法非常简单,没有别的任何的计划或者是没有任何东西,碰巧正好是08年碰上金融危机了,当时普遍倾向的大制作作品,反过来麻烦了,小制作变成了一个流行的手法或者是一个语言。那个时候很多人关注小制作怎么怎么样,于是我们做小制作变得挺有想法的一个事情。
雅昌艺术网:所以现在的作品变成大体量,给人很坚硬的,很冰冷的感觉?
邵一:不是我特意要呈现那样的感觉,这个本身就是我自己想要表达的,而且是我特别有感觉的一种东西,这个跟我当初做装修、搞建筑有一定的关系,我自己有这个经历跟阅历在里边,跟这个肯定是有关系的。反过来,因为我也在看别的展览,有一些我觉得干干净净,小清新的感觉,与这里边又有反差。
雅昌艺术网:应该说您的创作就是不给自己确定的某种定义,而是在不断地挑战,把自己置身在体制之外的感觉?
邵一:有可能,我是反对体制化的东西。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是这样,至少我不会把艺术当做一个职业或者是一个什么经营或者是手段,我肯定不会这么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