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艺术项目“Ways of Something”伯明翰展出
发起人:蔷小薇  回复数:0   浏览数:1350   最后更新:2015/04/02 10:45:36 by 蔷小薇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5-04-02 10:45:36

来源:artforum

林育荣,《海况1:内部外部》(局部),2004–2005,八十四套成对C-prints,两张带框海图甚高频无线电收音机尺寸可变.

20022008年间的某个时刻一座名为沙惹哈岛”(Pulau Sejahat)的小岛从新加坡东北部近海处消失这座一公顷大小的陆块并未被海水吞噬而是在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的命令下从所有涉及新加坡领土的官方海图上被神秘地抹去了这一事件并非始于疏忽小岛的消失实际上反映了一项大规模填海造陆工程的成果——这项战略上的合并计划旨在扩充新加坡这座狭小城市岛国的国土面积更确切地说沙惹哈岛依旧存在只是现在包围它的不再是海水而是陆地

在新加坡艺术家林育荣(Charles Lim)持续进行中的系列——“海况”(SEA STATE, 2005-)的探讨中沙惹哈岛的隐没转变为一种更为超现实的存在林育荣将代表新加坡参加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这一多章节的系列作品由录像摄影现成物录音海域地图和数码印刷多种媒介构成,“成为引领我们探索新加坡海洋存在的主角新加坡曾一度仅仅依赖海洋作为其货物贸易的渠道而今它日益加入到以陆地为基地的全球化副产品加工产业中——货轮持续将货物载向新加坡而这里的港口目前仍是世界最为繁忙的五大港口之一除了活跃的金融产业之外石油冶炼垃圾填埋工程垃圾处理等受国家保护的企业已经成为新加坡在后工业经济形态中崛起所不可或缺的优势难怪新加坡自60年代以来已增加了近百分之二十五的陆地面积虽然没有任何原油储量但新加坡现已成为全球三大石油冶炼中心之一此外石油存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自身也演化出另一项工业预定在威尼斯双年展上首次展出的海况系列的下一件录像作品海况6:阶段一进行中)》(SEA STATE 6: phase 1[work in progress])便以427英尺深的裕廊岛岩洞的首批岩洞命名裕廊岛的储油库该岛由七个小岛人工合并而成目前正在建设中并即将成为东南亚地区第一个地下储油岩洞可以说,“在这之中扮演的角色异常复杂海洋既是保证新加坡未来经济稳定的命脉也是构成新加坡前所未有的生态破坏的场域之一换句话说新加坡持续变动的领海海域反映了政治力量领土诉求自然环境地理之间剧烈冲突的结果在林育荣的作品中被夹于人为力和自然力可见和不可见因素之间的大海成为了推动这一系列重大转变的隐密作用力尽管矛盾的是这些巨大的转变往往不被人注意

海况可解释为海的状态作为国民国家的海”。更加间接的指涉是东南亚的状态”(东南亚有时被缩写为SEA),如印尼古语所言——“海水连结陆地分隔”——指涉出区域认同感而海洋也是国家间激烈竞夺的区域当前发生在中国南海的领海纷争便可证明这一点与拥有模糊管辖权和无国界经济的公海完全不同新加坡的近海区域实际上处于严格管控之下受到互相竞争的不同政府的严密管理和监视从这方面讲-正如林育荣所展示的那样-海洋有时与陆地并无两样

事实上林育荣在进入艺术学院学习前曾是一名职业帆船手(96年代表新加坡参赛奥运会,07年入中国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他因此格外熟悉那片环绕着他母国新加坡的海域他也清楚地明白——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疆界是延伸至其海岸线以外的林育荣对新加坡海峡海岸带的探索催生了海况系列的第一章——《海况1:内部外部》(SEA STATE 1: inside outside, 2004-05):这组作品将各式各样标示新加坡领海边界的浮标以系统化的视觉纪录形式呈现每一个浮标的照片都分别从两个角度拍摄——一则向内向城市一则向外向汪洋大海这些影像总以两两一组的方式展出它们占满画廊墙面有如临时替换的墙纸使人不禁联想到伯恩·贝歇夫妇类型学的网格照片作品同时包括一只甚高频无线电接收机实时广播船只驶入驶出海域时与当地港口间的对话透过海况1”,林育荣不但揭示了海面边境线的模糊属性也展现了其明显的孔隙——货轮经常进入存在争议的海域偶尔绕行同时作品也强调了这些边界往往都只是一些再现形式——或以地图上的线条或以固定在地上的栅栏的形式存在如今它们则表现为漂浮于海面的浮标

2012在新加坡Future Perfect画廊举办的展览海况2:当罪恶消失通过一系列经Diasec装裱的照片录像、3-D打印物件和地图描绘出沙惹哈岛的离奇命运作品透过小岛的消失以浓缩的方式直面了新加坡现行的填海造陆工程对新加坡带来的影响以及当地海洋地理学深陷于历史政治甚至道德诉求之泥沼中的处境事实上沙惹哈岛(Pulau Sejahat)“jahat”一词在马来语里意味着罪恶”(小岛因其在历史上曾为海盗避难所而得此绰号)。林育荣援引此事实以暗示小岛的消失可能是一项重大政府策略的一部分政府借助此举试图清除任何带有负面意味的土地此外作品还审视了维系着填海造陆工程的复杂甚至怪诞的国土协商一组摄有运转中的挖泥船的照片表明那些如今包围着小岛的土地是通过海洋驳船由柬埔寨运往新加坡海岸线的现实便是如此——新加坡没有多少海岸线或领土却财力雄厚而柬埔寨拥有海岸线和领土却没有钱——这项大规模基础交换所显明的内在等级差异仍令人不安照片中那些堆满沙土的驳船同时反讽道如果没有水造陆便无法实现的

林育荣,《海况6:阶段一进行中)》剧照高清数码录像彩色有声时长约6分钟.

在林育荣2012年的两件录像作品海况5:漂流绳索素描)》(SEA STATE 5: drift [rope sketch])海况5:漂流静止以待移动)》(SEA STATE 5: drift [stay still now to move])冥思般的海洋画面展现了艺术家过人的电影拍摄天赋也将焦点拉向了海洋空间的混乱状态在第一部录像中林育荣将镜头对准一条漂浮于柔佛海峡(分隔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重要水道)的绳索绳索起初呈水平紧绷态在经过摆动水流的几分钟冲刷后则迅速缠成一团第二部录像呈现的是一个在广袤海面上漂浮的男人的孤影伴随镜头的移动与拉回男人的身影逐渐缩小在多层次的蔚蓝色背景下他橘黄色救生衣最终化作一个上下浮动的斑点在这两件作品里大海都不仅构成了画面的背景同时还是一种缓和力它无定性的表面和动态的内核能够让物体和人都以相同方式渐渐消隐

总而言之骚动汹涌不可预测的大海充溢着混乱而这种混乱也不巧映射出新加坡当局的状态在海洋里那些难以被管控的区域导致它们自身在环绕城市的复杂排水系统中消失该系统旨在严密排除海水并使之匿迹林育荣在其著名的录像作品倾巢而出》(All the Lines Flow Out, 2011)中便探索了这些隐秘的结构揭示出这座岛国为处理其街道废水和垃圾所竭力采取的意想不到的举措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育荣在艺术创作中对海洋的密切关注实则起源于地下如果说阿兰·塞库拉(Allan Sekula)的宏大作品鱼的故事》(Fish Story, 1989-95)探讨了国际经济贸易中有形的海洋基础设施展示出全球化的无形幽灵如何开启了物质商品和劳动力看似已经过时的实体运动那么林育荣的早期实践也同样审视了几乎已全面包围我们的数字化存在可触的实体层面他在早期作品中研究过亚欧海底光缆三号这条于2000年底完成建设的大型海底通信电缆连接了东南亚中东和西欧地区三大地区由新加坡政府持有的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管理此项研究为一连串其他同类调查开辟了道路比如曾在2001-05年间短暂活跃过的艺术三人团体“tsunamii.net”,他们在2011年卡塞尔文献展上首次进入国际视野其成员从卡塞尔步行至德国基尔文献展的网站服务器设于此地),并用GPS追踪器标记出进程以显示他们的实时运动尽管有些笨拙这一确有预见性的尝试表明互联网看似非物质的存在方式并不仅仅由时间和空间中的实际距离和物体所决定同时还取决于地理政治学上的因素

如果真实地理非物质性及无限性概念政治等级体系这三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样也是海况系列关注的重点那么这项计划所在语境包含的紧张关系或能量则更为巨大众所周知在新加坡严苛的审查力度下直接的政治抗议即便并非百分之百不可能也着实困难。“海况便是林育荣为新加坡政府竖立的一面镜子然而现实常以与其自身相对的样态出现在作品中抽象的边界化作实物标志政治作用倒映出自然力海水变为陆地或许这便是我们观察这个由泥沼变身为耀眼都市的国度最为恰当的方式——在这里海洋和陆地都有可能被人为抹去林育荣的细微观察就是建立在上述悖论及其研究主题的弹性基础之上其特殊性在于这种观察力不但栖于表面更深入内里

姚嘉善(Pauline J. Yao)是正在香港建设中的M+美术馆视觉艺术策展人长期为《Artforum》杂志撰稿

[沙发:1楼] guest 2015-04-02 10:42:01
更像杂志报导加图片,艺术价值在哪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