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艺术 文/高子衿;图/亚洲艺术中心
董大为的现地制作作品《尘归尘》
「不是绘画」一展,是对於此一最成熟、最受关注的艺术种类——绘画所做的重新探讨与认识,该展展览总监张莉其指出,「传统对绘画的描述,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行為,然而经过不断地挑战观者的特定思维,绘画的形式、方法论或是载体等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进而延伸了绘画的界线。」受邀的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马树青、陈彧凡、李殊睿、董大為与李易纹,尝试将讨论放在「不单纯是绘画」的创作实践之上,对本质性的艺术元素进行分析、抽离、重组与转换,然而在看似带有抽象形态和艺术语汇的作品中,却共同抱持著类似的反思,以及对於艺术史脉络的理解:中国的抽象艺术不等同於西方的极简主义,上溯的是宋代之后文人画中的抽象性形式根源,同时,在借鑑西方现代主义阶段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之外,更需努力挖掘本土的艺术资源与自我审美现代性的文化特徵,故而本土形式的抽象化探讨的不只是艺术本体价值,而更增添了歷史与社会学意义,如同中国艺评人何桂彦所说:「艺术家除了要实现西方抽象艺术所追求的本体语言的独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因為只有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转化,才能进一步和為主体的自由。」
陈彧凡2013年的作品《衍生物》
此次董大為首度来台现地製作,《尘归尘》一作先於长形画面上方涂上粉彩,而后将作品立起,让堆积的粉末因重力向下滑落,形成色彩的时间轨跡。一方面,艺术家在创作前曾不断尝试不同顏料品牌的效果、计算时间以及每种色料推移的速度,甚至包括不同地区的空气相对湿度等可控的秩序;另一方面,他则挣脱了纸张和笔的限制,画面下半部分可见的视觉构成,来自於非人為且无法复製、色料的自我完成,因而,对於乍现灵光的捕捉,使得董大為的绘画充满了偶然性的轻巧。此外,如同书写粉笔字时,粉笔和黑板的摩擦致使了粉笔灰的掉落,多数人只把注意力聚焦於所写所画的图像上,却忽略了在观念性的物质转换过程中,随著时间持续不可见地飘落粉末与写绘出的图像总和,才等同既有的粉笔实存,故而董大為将粉末也视為作品的一部分,更甚而指出「绘画一般是平面的,用这样的方式,粉尘随著热量和气流在空中飘洒,很自然地,这就把两维的画面,变成三维的空间性作品。」
李易纹的篆刻计画「乱景系列」局部
李易纹此次展出的是其篆刻计画「乱景系列」,纸面作品两旁展示了使用的20枚印鑑,长年研习篆刻技艺的艺术家,有感於自秦汉至今,多只用於实用类姓名刻印,离我们现代生活愈来愈远,以及对於中国传统艺术一味摹古,所谓自成体系的现状充满怀疑,故而尝试以当代艺术更开放的态度来玩转一把传统,期待能让这门在年轻人生活裡逐渐式微的传统技艺变得更為有趣。在「乱景系列」中, 印鑑的文字被图像取代,元素来自於手机随手拍下的路旁风景,或是杂誌、报纸等印刷物裡的图片部分擷取,再运用个人独特的处理方式使之转化、再生出崭新且看似抽象的作品。李易纹以刀代笔,从具象的图像中做一点一划的归纳和加减,逐渐抽离出单纯的结构,如同其所自述,最终「只留下了刀法、笔意的沉鬱顿挫,在方寸间寻找具象现实与抽象图形之间似有似无的联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