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艺术
张鼎、郑焕、陆平原、吴鼎、王欣,五位典型80年代上海艺术家继人头攒动的香港巴塞尔、美术馆大展之后,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青年艺术之旅。犹如一场浩大恢弘之交响乐章戛然而止之际,传来一首节奏明快之多重奏鸣曲令人耳目一新。五位艺术家展现出尽不相同的语言及媒介,充满探索性及实验性,细腻、精练又不失变化。
张鼎 黑色物质/上海迦蓝画廊
▲ 黑色物质-1 材料黑玻璃,氧化钢板 尺寸126/126/126cm
▲ 黑色物质-2 材料:玻璃 不锈钢板 钢板 尺寸:112/230/42cm
▲ 黑色物质-3 材料:黑玻璃 镀膜玻璃板 钢板 霓虹灯 尺寸:126/230/133cm
▲ “黑色物质”现场图
《黑色物质》作为张鼎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的艺术家项目,玻璃,无疑成为重心材质被大量运用。展出的三件作品,基本由玻璃、钢板(不锈钢板)、镀膜玻璃板构造而成,现场紧凑利落,硬朗的重金属气质一如既往传递出艺术家对于感官与意志之强度的偏好,并通过材质间的相互制衡营造出充满对抗性和张力的现场。利用玻璃——这种脆弱同时坚硬、通透却又致密、炙热而又冰冷的矛盾物理特性,并进一步调动挖掘黑色玻璃所潜藏的不确定性外,再配以各类金属材质形成有机对话,最终以三种方式构建作品并达成艺术家所认为的空间平衡点。三件视觉上极具形式感的作品,引而不发下恰到好处的表达再一次展现出张鼎对不同材质及现场能力绝非一般的掌控力。
郑焕 亲密地塑造你/天线空间
▲ 郑焕“工业革命”
▲ 郑焕 “基因已版权所有”
▲ 郑焕 “礼物”
▲ 郑焕 “亲密地阅读你”
▲ 郑焕 “身体的需要激发了解剖”
▲ 郑焕 “水平”
▲ 郑焕 “无羽毛的双脚动物”
郑焕终于在成长迅速的天线空间迎来了其首次个展《亲密地塑造你》。七件件(组)装置作品,各自独立,错落有序分布于展厅,率性中不失严谨,整个展览,幽默、戏谑却又不失深刻有力,质疑与反思之艺术态度贯穿每件作品,也令艺术家长久以来的创作背景、知识系统一览无遗得以呈现。正如艺术家所言:“没有单独成立的科学、经济、社会现象、成长经历和感知经验”,“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自然,每天都在不断地重新组合并纠缠在一起”。
此次展览艺术家拒绝了现成品的概念,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地使用了大量日常物品及材料,并运用传统雕塑语言进行塑造,例如水泥、时钟、盾牌、石膏、墨线、甘油等等,以体现其“塑造”概念。这其中的“塑造”并不在于呈现某种准确的、结论式的形象,而只是通过某些回忆、追踪、模拟等方式演绎出不可见的时间、心理活动、制度、规则等对个人及外部世界造成的影响现象。防爆盾牌上凌乱而有力的手工砸痕则体现出艺术家与材质“亲密地”互动关系;极富视觉性的水平时钟作品,则通过对甘油与指针相互作用之关系后果,揭示出种种当下社会中无时不在却又被视而不见的事物(事件),极具美感的呈现出现实的残酷。纵观整个展览,流露出艺术家自身那股强烈的冲动、力量及对趣味的适度把握,以及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气质。
陆平原 惊奇的发现/没顶画廊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不要打开它”系列作品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 惊奇的发现 陆平原个展 现场
没顶画廊则推出了陆平原《惊奇的发现》。艺术家自两年前开始成为了一个热衷讲故事的人,通过创作各种诡异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从开始阶段的道听途说到亲自编撰再到自身经历,重心自然从鬼怪进而转移到了自身,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超现实事件不仅令艺术家执迷其中,并且也开始深信奇迹的必然出现。
此次展览不同于之前“鬼故事”系列的现场讲述,取而代之的是三条相互关联的作品脉络:八个故事、一组经由艺术家24小时神功意念所得来的作品以及三扇紧闭的神秘大门组成展览结构。现场一只黑色的小猫,则是陆平原于2013年在金华老家与一只母猫暧昧后的结晶,作品“薛定谔的妈妈”描述的正是这段艳遇;而“惊奇的报答”则带来了流浪老人传授平原如何创作艺术品的神功,这个适用于艺术创作中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甚是了得。艺术家解释说因为受制于实践中的各种条件,神功还远未得以最好的呈现,也许在下次展览上,天空、白云、建筑等等所有可见物质,都将成为他的作品!
《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柳泉居士借由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作为切入,影射嘲讽社会现实,抨击揭露不公以抒发其内心之愤懑。艺术家陆平原近年“故事”系列作品的编撰及想象,细细品读下,个中寓意想必大家自然明了。
吴鼎 实在的维度3/M50艺术空间
▲ 人们言说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如其所示/340cm*12cm/霓虹灯装置/2015
▲ 上帝的沉思/单屏录像/12分钟/无声/2015
▲ 一个永恒的又是无限的/或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空的/或无限的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和空或空和无的空域里的动/三屏录像/6分40秒/无声/2015
▲ 一个永恒的又是无限的/或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空的/或无限的无限之外又在又的无限的无的/和空或空和无的空域里的动/三屏录像/6分40秒/无声/2015
▲ “实在的维度3”现场图
▲ “实在的维度3”现场图
M50艺术空间,则携手年轻策展人张涵露,共同推出吴鼎的小型个展《实在的维度3》,作为近年同名项目的延续,呈现了影像与装置结合产生的新作。在文学中,寓言是隐喻的延伸,以物喻物,吴鼎的作品中总是倾向于将日常物件剥离其日常性,使其抽象化,以体现一种“内在的秩序”。艺术家认为,在无数看似偶然的碰撞中,必然终会自现。对吴鼎来说,图像与文字不过是同一个所指的两种不同承载,而图像可能比文字更为靠近“内核”。在柏拉图的洞穴中,在(可能或永不)感知到更高现实之前,影子既是洞中人的现实;而影像、光之产物,是我们与“真相/像”之间的隐秘联系。
吴鼎作品中的意象总是以一种沉默安然的姿态,抵抗一切都被量化了的现代性以及充斥着戏谑与冷漠的后现代,试图触碰到更为持稳的境界,他称之为“实在的维度”。在那个维度中,经验是存在的,且不分时态地存在着。时间失去了其“现实”意义,回复到更原始态。
王欣 我们是将要死去的/芥菜籽空间
▲ 接待员在向参观者介绍如何参与这个项目的体验
▲ 项目装置的体验舱
▲ 项目装置的体验舱
▲ 体验后的参与者在认真填写体验反馈表
▲ 体验者准备进入舱体进行体验
▲ 体验者填写的体验反馈表
芥菜籽空间则被艺术家王欣打造成一个死亡体验的“服务区”,现场懵懂的观众在接受邀请后,进行登记、更衣并阅读相关介绍后进入死亡体验室这一装置空间,进而在艺术家专门制作的影像及声音的引导下体验“死亡”的状态以及“灵魂”在死亡之后脱离躯体的感觉。当参与者躺进封闭舱体后,摄像头将录制全程体验。艺术家希望通过这种切身的私密体验引导观众重新面对并探讨死亡与重生的主题。
王欣长期关注人的心理、潜意识,以及艺术生态系统,她同时也是一位长期致力于探索催眠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如何应用的催眠师。她在杭州想象力学实验室创建了八赫兹催眠实验室,通过频繁的现场催眠实践获得大量一手经验。通过探索催眠在艺术创作表达中的各种可能性这个课题,也令王欣在青年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形成其独树一帜的艺术气质和艺术主张。
五位青年艺术家展现出尽不相同的语言及媒介,充满探索性及实验性,细腻、精练又不失变化,为三月高亢的艺术集结奏响了落幕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