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行之径---11号于草场地艺术区开幕
发起人:胡砚lia  回复数:0   浏览数:2526   最后更新:2015/01/09 20:25:39 by 胡砚lia
[楼主] 叮当猫 2015-01-09 20:25:39

来源:艺术世界

亚历克山德拉·多曼诺维克,《梦》(Aleksandra Domanovi, The Dream)激光烧结成型的 PA 塑料,聚氨酯,软质感和黄铜刷面处理,2014,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anya Leighton Gallery,Berlin

亚历克山德拉·多曼诺维克,《安装在闵斯基伸缩手臂上的贝尔格莱德之手》(Aleksandra Domanovi, Belgrade Hand on Minsky Tentacle Arm),2013,Hans-Georg Gaul|摄

2013 年,柏林 Tanya Leighton 画廊,亚历克山德拉·多曼诺维克个展“未来在她的指间”(The future was at her fingertips)现场

Gunter Lepkowski|摄


哲人或者艺术家这些先于科学家的职业,早已将对世界的认识论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本届上海双年展中不乏以科技语汇探测社会、历史、政治、律法,甚至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的作品。当知识的门槛被跨越,学科的枷锁被打碎,当人们闭目遗忘语言的屏障,空想与现实的边界归于消弭,科学家、艺术家、预言家与改革家殊途同归。


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现生活在德国的女艺术家亚历克山德拉·多曼诺维克长期从科技视角研究承载多重意义的符号与社会进程。对前南斯拉夫科研机构开放系统与网络实验室(Open System and Networks Lab,现属于斯洛文尼亚)的负责人博尔卡·捷曼·布拉日齐女士(Borka Jerman Blažič)的采访导致了亚历克山德拉的探寻之旅。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作品中,亚历克山德拉延展了时间线索和背景深度,以灵犀一指对艺术联想穿针引线,正在上海双年展上展出的她所摄制的纪录片风格的影像作品《从 yu 到 me》(From Yu to Me),以 3D 列印技术复制人造手“贝尔格莱德之手”的装置作品《梦》(The Dream)触摸着为历史节点所贯通,兼有浪漫与悲情的个人、国家和科技本身在看不见的硝烟下的命运,并浮现出隐晦的赛博女性主义。

名词注释:

1 赛博格(Cyborg),提出于 1960 年代,指依靠电子或机械装置维持生命的生物体,机器化的人

2 国家顶级域名(ccTLD),在互联网通行规则中,域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中间以点号分开,最右的词为顶级域名,国家顶级域名为两个字母对国家名的缩写,依照 ISO3166 国家代码进行分配。

3 巴尔干化(balkanisation),位于东欧的巴尔干半岛在历史上因为没有实际控制整个地区的政权或实体,而陷于冲突、紧张、分裂的状态,巴尔干地区被视为欧洲的火药桶。今天,这个词也指政权分割和碎片化。

4 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是一个后现代主义名词,描述活跃于赛博空间、互联网和科技领域的当代女性主义者社群所持的观点和主张。


ArtWorld:能否介绍一下拿着阴阳符号的机械手这件作品?你是如何发展起对以机械手创作装置作品的?


亚历克山德拉:这件作品叫做“梦”(The Dream),灵感出自墨西哥画家迭戈·里维拉(DiegoRivera)在墨西哥城的一幅巨型壁画,在画中,里维拉的妻子、画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手持圆形的阴阳符号。


我在采访博尔卡·捷曼·布拉日齐时曾问过她除了互联网技术之外,前南斯拉夫还取得过哪些显耀的科技成就。她回答我,你一定曾听说过贝尔格莱德的机械控制手(cybernetic hand)。我竟然没听说过。发明“贝尔格莱德之手”的科学家叫拉伊科·托莫维克(RajkoTomović),是博尔卡在萨格勒布(Zagreb,南斯拉夫西北部城市)求学时的教授。我非常惊讶地在网上发现了有关这只机械手的大量资料。它是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手修复(人造可控假肢)领域的里程碑式发明,之后的假肢手更新换代的进展都取自它的原型。“贝尔格莱德之手”有着原始的触感,使用机械原理使它能自动抓握物体,它的设计也使我非常着迷。在影片《从yu到me》中我加入了一些当年的黑白科研影片片段,实验者用“贝尔格莱德之手”完成日常生活操作,比如挤牙膏、切面包。而我的装置作品是以“贝尔格莱德之手”摆出各种动作,再进行3D 模型打印而制作的。


2013 年,我在 Tanya Leighton 画廊的展览“未来在她的指间”(The future was at her fingertips)包括了上述创作以及我写作的一条时间线,时间线是展览的架构。在上海双年展上观众也会读到这条时间线。你会发现,我的起始点部分来自英国艾达·勒夫雷斯(Ada Lovelace,英国女数学家,诗人拜伦的女儿),她被认为是第一位创造计算机语言的先驱。还有来自学者萨迪·普兰特(Sadie Plant),她是1990 年代赛博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运动的关键推动者,她有关作为女性构建者处置科技的观念启发了我。在上海双年展上展出的机械手《梦》是 2013 年“未来在她的指间”展览的后续作品。

ArtWorld:在影片“From Yu to Me”的作品标题中,你为什么用“Yu”代替“You”?


亚历克山德拉:这个标题并不解释为“从你到我”(From Yu to Me),而是“从域名 yu 到域名 me”。yu 是南斯拉夫的国家顶级域名(country code topleveldomain,ccTLD)。但上世纪 90 年代起的十多年间,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四分五裂、分崩离析,不同民族所生活的成员国纷纷独立,并取得它们自己的国家顶级域名。首先是 1992 年斯洛文尼亚获得 .si 域名,后来克罗地亚获得 .hr。最后一个获得国家域名的是 1998 年黑山共和国的 .me。至此域名 .yu 被废止。这就是“从域名 yu 到域名 me”的由来,借此我描述近 20 年时间内,前南斯拉夫的互联网域名的“巴尔干化”过程。


ArtWorld:我知道你 2012 年在巴塞尔美术馆(Kunsthalle Basel)举办了个展“从 yu 到 me”(From Yu to Me),那次个展是否比影片《从 yu 到 me》更加完整地阐明了你的概念?


亚历克山德拉:影片《从 yu 到 me》对与 .yu 域名有关的三个关键人物进行了采访:博尔卡·捷曼·布拉日齐(BorkaJermanBlažić),她是前南斯拉夫的互联网之母,1989 年她以个体身份向国际申请了 .yu 域名,管辖它直到前南斯拉夫分裂;女计算机科学家米亚娜·塔西克(Mirjana Tasić),她在 1994 年开始管辖.yu域名,直到 2010 年它被废止;最后一位是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the Museumof Yugoslav History)的馆长伊凡·马诺洛维克(Ivan Manojlović),他在 .yu 域名退出历史舞台后,接管了这个域名以及相关文档,使之以文物形式存在。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点,就在 2010 年 3 月 30 日,.yu 域名被从互联网上废除,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随后取得了它,这成为他们第一件虚拟藏品。当我在瑞士巴塞尔美术馆做展览时,我试图从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借出 .yu 域名,我希望展出借用表,但我无法取得。这促使我对这一域名进行了更深广的研究,影片《从 yu 到 me》就是我的研究结果。

亚历克山德拉·多曼诺维克,《从 yu 到 me》影片截屏(Aleksandra Domanovi, Stills from 'From yu to me'),高清录像,彩色有声,35 分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