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何子彦“此地”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09   最后更新:2014/11/25 14:02:0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另存为 2014-11-25 14:02:02

来源:Frieze  作者秦思源

信念, 2012, 聚氨酯泡沫, 200×120×90 cm. 图片授权: 作者及没顶公司出品

  今年一月,徐震的中期回顾展“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早在这之前,就有谣言说展览制作费高达800万人民币 (80万英镑)。这种谣言在中国艺术圈向来都是拍卖行专用,此次的中心人物却变成一个以成本低和重观念著称的年轻艺术家。结果,就连这个天文数字都没赶上展览的实际制作费(展览最终耗资1200万人民币/120万英镑),这一点反过来更加强了展览的诱惑力。不过是谁先放出的谣言?我个人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感觉,就是徐震始终在背后操作。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徐震似乎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挑衅的机会来测试结果如何。展览标题本身直接说明了问题: 艺术家以及他的展览是一个大制作,而大制作就需要大预算。如果徐震向来注重观念,而他此次回顾展的意图是要把钱当作一种观念材料来用的话,那么这个展览就一定要承担真正的经济风险,否则观念就不成立。在这种背景下,谣言似乎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利用艺术圈的嫉妒心理来加强展览宣传效果。

  徐震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名为“没顶公司”(MadeIn Company)的“文化产业”公司。2009 年到 2013 年间,公司完全取代了艺术家的个人身份,这个时期创作的所有作品都被冠以没顶的名号。借由此次回顾展,徐震作为没顶公司的产品得以“重生”,并被重新包装和推出,他的艺术家身份里所包含的复杂本体属性也被重新定义。不过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艺术家为什么要创立公司? 如果钱是最终目标,那么有大把的中国艺术家无需借助如此复杂以及可能引发误解的方式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抛开表面现象,两者间的实际关系却恰好相反:钱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个手段。但这个手段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在创办没顶公司之前,徐震就已经在中国艺术界扮演着多重角色:他曾经是中国第一个艺术家运作的非营利空间“比翼”(BizArt)的负责人,该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为艺术圈提供付费服务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平面设计和项目制作;2006年,他又推出了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网站Art-Ba-Ba,甚至开始经营一家名为小平画廊(Shopping Gallery)的商业艺术空间。比翼曾是中国唯一一个真正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机会的非营利平台,而且它和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画廊之一——香格纳画廊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很多在比翼成功举办过展览的艺术家后来都被这家上海最有实力的画廊选中。同样,Art-Ba-Ba也一度成为中国艺术家、评论人和策展人展开辩论,查看展览信息、评论、图片甚至国外艺术家资料的最重要的(没有之一!)在线平台。不过事实证明,比翼的商业活动越来越不足以支持这些活动的日常开销,而过于小型和专业化的非营利活动也很难拉到商业赞助。该难题在2009年小平画廊的关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平的终结仅仅是因为找不到充足的资金来源支持艺术家的制作和销售。

Play-4,2012,硅胶,铁,麻线,羽毛,贝壳,皮,140×180×70 cm.

图片授权: 作者,没顶公司及伦敦White Cube艺术馆

徐震变身没顶就是对这些问题的一种回应。既然依靠商业赞助基本不可能,而对非营利活动的支持在中国又几乎不存在,那你就得自己想办法找到足够的钱自给自足。但是,观念作品卖给美术馆收藏的“机构价”连保证艺术家自身的创作成本都十分勉强,更不用说能产生足够的“盈利”来支持徐震开展活动了。通过消解自己的艺术家身份,转型成为一个商业机构,“他”变成了“他们”,“艺术家”变成了“公司”,徐震现在可以生产他想生产的任何东西。没顶公司创立后推出了多条产品线:各种貌似胡来、易看又易懂——最重要的是,可以批量生产的观念作品。例如用漫画形象制作的讽刺拼贴作品(“蔓延”系列,2009年至今);用捆绑SM用具制作的雕塑(“玩”系列,2012年);用蛋糕模具制作的比热蛋糕还好卖的绘画,(“天下”系列,2012年至今)。这一系列产品带来的资金流构成了没顶公司的经济基础。但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和徐震此前的所有尝试一样复杂和富有挑衅性。没顶还组织了很多非营利性质的主题群展,比如2009年的“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共有40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展览;2011年的“海报展”,参展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两次展览没顶公司均有参加)。而在继续经营Art-Ba-Ba网站之余,没顶还创建了“Art-Ba- Ba流动空间”,为艺术家的大型实验性展览提供展示平台,比如何岸的定点装置《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2012年)以及本文作者2012年分两部分完成的展览“也可以是”。如此惊人的活动量几乎要涵盖掉艺术行业里的所有身份,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要持续做下去往往很难。但是,非营利和商业结合的模式使得徐震/没顶公司可以制定一个更为长期的“游戏计划”,该计划目前正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加精简有效的自足系统;正是这个系统使没顶公司有能力为徐震的中期回顾展筹集到上千万资金。

  回顾展在 UCCA 的“大厅”内举行,新旧作品杂陈,让观众完全没时间整理线索。徐震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彩虹》(1999 年)和没顶公司近期大卖的“天下” 系列分置于展览空间入口的两侧。它们之间是彩虹色的巨型观音雕塑,雕塑矗立在一片以几乎让人察觉不到的幅度轻微波动的瓦砾废墟上,如同一片平静的海域(《平静》,2009 年)。巨型观音雕塑背后是一家典型的中国便利店的等大翻版——《香格纳超市》(2007 年)。如果说美术馆和大型购物中心是我们当下时代的教堂,那么徐震完全没有试图避讳这一点。观音和超市并置于 UCCA 教堂般的展示空间,这种布置本身就提示了此次展览的基调——但它已经超出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惯例,发展出了一条细腻微妙的探讨线索:今天,对于艺术家或任何人来说,文化与金钱到底意味着什么?

ShanghART 超市, 2007,‘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组装艺术一角,2014,

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图片授权:UCCA;摄影: Eric Gregory Powell.

  该探讨从《香格纳超市》开始,你必须穿越这件作品才能抵达展览其他部分。这件对上海超市精确的仿制之作与真超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所有商品都是空的。一排又一排的瓶子、罐头、袋子,几百件商品都完好无损地密封包装,待人购买。售货员小姐在收银台那儿边聊天边等待顾客。但顾客买到的是什么?商品内容被掏空,也就相应地被剥夺了所有用途和使用价值;这些便宜商品的仿造物只能是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的价格又与它们所模仿的商品相等。无论是出于新奇还是对这一概念转喻的理解,收银台那儿排起了长队,收款机每响一声,就有一位观众奇迹般地变成了藏家。

       穿过这个伪商业环境,观众面前出现的是《意识形状博物馆》(2013)。没顶公司从全世界各地宗教里收集来各种身体姿势,比如佛教手势、古埃及众神的姿势或伊斯兰礼拜动作,以此为基础发明了一套“世界首创的心灵健身操”。观众可以在录像屏幕上观看这套太极拳似的健身操,而玻璃展柜里的文献资料则事无巨细地说明了这些动作的文化和历史渊源,让人产生置身某个有关精神性姿势的人类学博物馆之感。“意识形状”是在“意识形态”这个中文词上玩儿的文字游戏。此处,没顶通过探讨宗教仪式里的形式性,抽取出了身体与精神意识形态的本质,催生了一种混杂的文化“意识形状”。

意识形式,2011,表演艺术。图片授权: 没顶公司及北京长征空间

       从这里开始,展览进入一个开阔的空间,新旧作品在其中集结成若干群落。即便徐震最重要的早期作品也并没有比没顶公司的商业“产品”获得更多空间或重视。不过在表面的混乱之下,整个展览设计却保持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对称性: 展厅两侧的作品彼此构成镜像。精心布置的“意识形状博物馆”就像一个复杂的冷笑话,轻快的手法触碰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即:信仰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家意图中的两条关键线索出现在展览的开头和结尾。在展览的最后部分,《完美的体积》(2009年)用削下来的美军战靴鞋头围成一个圆圈,为展览入口处的五彩观音雕塑补上了缺失的背光。徐震利用UCCA大展厅天顶的高度,充分发掘了宗教建筑对称结构的力量,而宗教建筑内部往往也摆满艺术品,好让前来朝拜的信徒能够获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尽管徐震并非在暗示他的艺术可以对观众产生同样强大的影响,但他确实在刻意利用对称性指向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某种载体来获得超越物质与日常的体验,而艺术品力求创造的正是这种意义。

8848–1.86 (detail),2005,组装艺术,视频,照片,登山设备,帐篷,冷冻盒

图片授权: 作者, 没顶公司和北京长征空间

  但对徐震而言,在中国如此庞大又如此复杂的社会中创造意义就意味着必须先要发出足够强的声音,才能影响整个文化版图。这就是没顶公司——以及钱——的切入口。如果你问徐震在中国办什么样的展览才真正有影响力,他的回答大概会是“给所有人的展览”。中国大部分展览针对的都是三个群体——艺术行业从业人员,大众以及有钱的藏家——艺术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个群体。因为每个群体的预设和期待有所不同——对专业人士而言是艺术上的严谨, 对大众来说是娱乐,而对藏家来说则是可收藏的作品——很少有艺术家能做到做出来的作品能“给所有人”。但这就是徐震想通过此次回顾展实现的目标——根据艺术界以及大众的反应来看,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得成功。当然,为耗资如此巨大的展览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并非易事,为此徐震完成了此前中国艺术圈从来没人能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画廊、画商、拍卖行、艺术基金、美术馆收藏以及私人藏家都必须被引诱和拉入战局,才能保证筹集到巨额资金: 对个体艺术家来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顶公司保证了徐震的独立性:通过搭建起一个可以自我运转的体系,他回避了被更大的艺术圈操控的束缚,从而有能力把精力放置在最需要的地方。没顶公司本身也可以十分灵活。随着中国新的富裕阶层将目光投向艺术,收藏家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驱动力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没顶预见到了这一点,没顶画廊的创建就是明证。画廊首次亮相是在今年三月纽约军械库艺术博览会的“聚焦中国”单元上,一共推出三名艺术家,包括徐震自己在内。尽管艺术家经营公司并不是什么全新的创举(村上隆的Kaikai Kiki公司就是一例),但没顶迄今为止的操作却超出了既有框架,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徐震实践极强的适应能力。

[沙发:1楼] 朱小篱 2014-11-30 23:06:54
艺术的价值正是在资本的自我复制本性中被掏空的。一时成功固然可爱,但除了激起圈子里的穷人的成功欲望,想必也没有其他功能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