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 PSA 青年策展人计划”策展人导语及艺术家访谈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504   最后更新:2014/11/03 09:32:09 by colin2010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11-03 09:32:09


胜天先生“去国”三十余年,与华人文艺事业不仅“藕断丝连”,而且情愫愈浓,奔驰于世界各地,为宣扬华人艺术家的成就,不遗余力。1980年代,身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的生田先生已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的先锋,于早期中国艺术前卫运动贡献良多。1990年后,他移居加拿大温哥华,更致力于海外华人艺术基地的创立。先是与梁洁华基金会合作,建立画廊,并创始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收藏和系统整理,随后又举办亚洲艺术中心Centre A,同时更与“典藏”合作,创办惟一之华人当代艺术为重点的英文杂志“Yishu”。另一方面,胜天先生亦往来中国,以韧力和智慧促使如上海双年展等重大事项的存在和成功。如今,胜天先生已达古稀之年,仍然精力充沛,睿智过人,与众多后生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胜天先生不仅对于华人艺术的肯定和推进抱有大刀阔斧的气势,并置诸开阔的世界视野之中。更加令人称奇和佩服的是,艺术家出身的他,与艺术家之间,永远保持者亲密无间的“识人”关系和关怀。这不仅使得身在海外的他与远在“祖国”或者流散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保持着牢不可破的友谊,更使他的艺术思考和叙述真诚、真实、独特而感人。在大量的时事、历史和理论写作同时,胜天先生一直坚持与艺术家们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最真切细腻地纪录和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艺术思想的来源。此次胜天先生把近年来与51位分布于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艺术家的对谈结集出版,正是这个珍贵的生活和思想面向的总结。


51位艺术家既有功成名就者,也有后生新进,既有从事传统绘画的“保守势力”,也有践行激进实验的“开路先锋”。当中不乏游弋于政治风浪或者商业大潮的弄潮儿,甚至兴风作浪者。同时,更多的是在自己的角落楼阁里面壁修炼,苦苦耕耘的“个体艺术家”。总而言之,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实践各不相同,但是都以各自的方式为“华人的”,以致“世界的”艺术风景加上了颜色迥异的因素,使之丰富多彩。胜天先生和他们的交往又往往超出专业的界限,深入到友朋情谊,甚至知己忘年的程度。故而,在这本对谈集合里,我们读到的主要不是从“客观”的角度对于艺术问题的讨论,而更多的是透过对艺术家个人经历的挖掘而暗示他们的创作的前因后果。经常地,我们面对的是一些表面上无足轻重,其实背后大有文章的逸事或遭遇。就像黄永砯在对谈中提示的,在偶然中,艺术的创作去向和艺术家的生活道路的“必然性”得以显露和“解释”。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这些“意外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累加起来,就会构成一幅近三个十年的华人艺术圈子和“全球艺术界”的重要历史图卷。而这三十年又是一个历史上难得的“大时代”,这本集子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小小的大叙事”,足以让我们从中窥见和感受到这个大时代的激扬和脉动。所谓领略大时代的风采是也。


胜天先生和艺术家们透过面对面的侃谈,于我,同时相信还有我的同代人,总有一种难以一下子说清楚的共通以致神通的感觉。这种“通”是建立于一种“同”之上的。这种“同”就是我们所共同经历过的一种极其普通的生活经历:在一个强权压制和讯息封闭的环境中,每一个有良知的家庭都会极尽所能让下一代通过对知识和想象的追求而获得精神自由,以在最困难的情形下尽量快乐地生存下去,并且敲打藩牢的门,以图最终拆毁那压迫的堡垒。艺术家都忘不了提及他们父母前辈在最困难的时刻对他们寻求知识和美的鼓励和支持。有了这种“家教传承”,无论在中国的文革时代还是互联网被“防火墙”隔离的今天,或是台湾的戒严时代,以致香港的风雨欲来的当下,我们都认同,选择做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是对于这种抗争的选择。阅读这些对谈,最让我着迷的往往是艺术家们在求学时期如何透过最不可思议又最简便易行的渠道而获得灵感和勇气,如反复阅读一些翻译欠准,印刷粗糙的杂志书籍,斟酌品味那些颜色失真、剪裁无度的绘画复制品。正是这样的平淡无奇却又刻骨铭心的努力,使我们领悟到为了知识的丰富、表达的自由而“吃苦”是多么值得的事情。这让我们无论是面对政治强权的压制,还是金钱名望的诱惑,或是漂泊海外的寂寞,还有事业有成的喜悦,都会安稳镇定、平心静气地继续前行,并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希望我们——“华人艺术圈”,还有“全球艺术界”——的同仁会继续分享这种“同”,而继续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和创作。在这“人生旅途”上,时不时翻阅胜天先生的这部艺术家对谈录,虽然不同于查阅旅游指南,却是功用有加,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时刻思索什么才是“通途达径”。


2014821日,三藩市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