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告:浙大宋画国际学术会议地点更改 新增视频直播地址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3   浏览数:4123   最后更新:2014/11/01 21:49:41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4-10-30 09:32:20

来源:财新文化 文:李大卫

四年前,在旧金山海特街一家旅馆的红衫木外墙上,出现一只贼头贼脑的耗子,头上的贝雷帽有个五角星——就是切·格瓦拉那种款式,手里端着一支记号笔,战斗范儿十足。因为涂鸦是违法行为,为避免罚款,业主准备依法用油漆把老鼠遮盖掉。

  这位年过耄耋的老人不知道,跑到她屋顶上恶作剧的人,正是化名为班克希(Banksy)的那位英国涂鸦巨星。这个消息,恰好传到热心营救班克希作品的一位前电视制片那里。双方谈妥,前制片可以把画拆走,但不得出售。眼下,这件作品,正在洛杉矶市中心的美国银行大厦底层免费展出,直到11月底。这是美国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最高建筑物,由贝聿铭创建的那间事务所设计,十分高大上。

  对于技术上仍属非法的涂鸦,能被供奉在一座金融资本主义的重要堡垒,已然算得升堂入室,虽说只是羞怯地躲在电梯间后面的一个角落。从原有的街头语境中剥离之后,它成了一件可供收藏的室内艺术品。不管怎么说,这次展示让很多人有缘亲睹班克希的真迹。

  画面中的小家伙,手持马克笔,而不是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表明激进的政治姿态背后只是批判的武器,而非武器的批判。顺便提一句:班克希另有一件获得病毒传播的作品,其中那位蒙面暴动哥手中,将要奋力掷出的“莫洛托夫鸡尾酒”,也被置换成花束。一切愤怒都被安全地表达,于是大家高枕无忧。

  笔者坚持一种看法,即一张床的好坏,主要不在软硬,而在于能不能让你打滚儿。有个朋友最近讲到某富裕小国,说那国家的政府对民众的态度就是:“I give you everything, man. You just don’t f****n’ complain!”——啥都有了,还吐槽,你这厮也太不地道了。显然,那就是一张柔软,但让你翻不了身的窄床。当然,为数众多的发展决定论者,会有不同看法。

  作为公开吐槽的形式,上述国家对街头涂鸦之类的越轨行为,自然采取十分严厉的对策。据说,那里的生活,也乏味到让人欲哭无泪。对很多人来说,涂鸦都是一个十分纠结的问题。这种“汪达尔”式的破坏活动,肯定侵犯了公共或私人财产,但在这个远非平坦的世界上,很多流氓无产者并不觉得,那些财产值得他们自觉维护。何况,他们还有槽要吐。

  涂鸦行为古已有之,算上拉斯科(Lascaux)岩洞画之类,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尚未出现城市的文明史前。今天,涂鸦是指Graffiti,一个意大利词,复数形式,大意是平面草图。直到今天,庞贝城的废墟中,还能看到维苏威火山喷发前的涂鸦遗迹,包括政治人物的漫画像,还有一些示爱和骂人的话,乃至妓院广告。

  当代涂鸦和嘻哈(hip-hop)文化,当然还有学生运动,存在莫大的联系。街头艺术家们,如同配备喷涂颜料的城市游击队,和巡警周旋,在荒僻的建筑和地铁车厢上涂抹书写——他们把这叫做“轰炸”,留下刺青般的印记,成为都市空间的日常景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去过纽约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些画满扭曲图样,仿佛从战场驶回的地铁列车。

  政府一方,则要为对付这些非法作品糜费大量人力物力。按照所谓“破窗理论”的说法,对破坏痕迹置之不理,会鼓励更多人群起效尤。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公共空间的某些角落,常被社会边缘人士征用,成为宣泄不满,同时博取公众承认的自媒体。虽说进入数码时代,涂鸦已经可以在虚拟墙面上进行,但通过不同介质发送出的政治信息,也有本质的不同。

  以触怒社会为目的涂鸦,自然也被用于表达极右翼的政治情绪,特别是种族主义。这类作品被优先清除,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同时,其中某些最能吸引眼球的风格要素,或被高端艺术吸纳,或与广告、时尚和游戏产业合流。商业化的结果,使街头艺术家中的幸运者,开始受到大品牌客户青睐,从索尼到阿迪达斯,从麦当劳到IBM。

  涂鸦也能在主流人群中赢得同情者和辩护士,有关其知识产权的讨论也时有所闻。如今,班克希的作品,已经拍卖到六位数的价钱。上文提到的那家旧金山旅馆,也就是老鼠涂鸦的最初寄居地,业主已经去世。得到作品的收藏者,倒是信守前约,坚持不肯出手,只是把老鼠印成文化衫,奖励给曾为作品营救行动捐款的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