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实验展单元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535   最后更新:2014/10/22 10:26:15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10-22 10:26:15

来源:凤凰艺术


2014年10月10日,艺术家梁硕和策展人、艺评家、空间站画廊总监付晓东在北京798艺术区空间站接受了“凤凰艺术的独家对话。


梁硕于9月26日至11月29日在798艺术区的空间站完成的《女娲创业园》计划,用一种戏仿当代文化产业园区的模式,全景以园林营造的随具体条件布局的方式搭建景观结构。泥塑所组成的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式空间组合结构,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制造深远辽阔的空间感。在结合题材、材料、身体经验的原始性基础上,进行雕塑的一种达达式的创造性的开发,回到最基本元素、自己的身体和想象力的对抗之中来实验,不断的对创世造人的泥雕概念和功能展开提问和溯源。本次对话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图注1:图为展览宣传海报。)


对话时间:2014年10月10日

对话地点:北京798艺术区空间站


(图注2: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3: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4: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5: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6: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7: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付晓东:一俗一雅的矛盾性高度统一在梁硕作品里


凤凰艺术:付晓东、梁硕,你们好!首先想问一下你们这次决定做《女娲创业园》的合作契机是什么?    


付晓东(以下简称“付”):认识梁硕多年,也曾多次合作。他从2000年至2004年做“农工民系列”以来,到今天有10年时间没再用泥这种材料进行创作。泥是个比较传统的雕塑材料,但他保持着对泥塑的手头功夫和理解力。从7年前庙会的作品开始,梁硕对民间的渣派美学保持了长期的关注。从5年前“睡庙”开始,他又注入了传统美学的巨大兴趣。我这次邀请梁硕做泥塑作品项目,希望他能够有一个项目,把他在不同时间段里感兴趣的三个线索拧合到一块。


梁硕(以下简称“梁”):这是一次实现整合的机会。传统、“渣”和泥塑,这三个是很重要的线索,还有这些年我做装置所认识的“现场性”---因情况、条件、限制而去解决问题,也是一个方法。我并不是什么都想好了才做,我越来越倾向于不是什么都要控制。只是有一个意念,有了可能就去做,于是就有了这次合作。


凤凰艺术:梁硕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具有较强的实验性,非常善于在媒介表达与作品观念生成之间找到黄金契合点,也就是他所说的多元整合。想请二位从学术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个展览。


付:说到梁硕的创作,这里有一个特别复杂的矛盾性,他也用“纠结离间图”来概括他的系统,他自己的内部如何调和?“渣系列”比较像媚俗美学、大众民间趣味。园林的空间营造是高雅文化,来自古代传统文化。梁硕的创作同时具有当代和传统,泥的材料比较原始,“渣”的趣味又比较当下,是具有现实感,新的感染力或者解放性的美学。这种一俗一雅的矛盾性,都能高度统一在他自己的作品里,又互相矛盾,为什么都能同时发酵呢?


梁:互相抵触在我这儿本来就没有。“渣系列”,我并不看重风格,关注的是背后的运转机制,一些逻辑是怎么运转、怎么形成,人为什么会这么认识它。我不喜欢“媚俗”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充满了歧异。“渣系列”具有某种原始性,我看重这个。关于如何发酵呢,一个是外部社会对我的影响,还有我自己作品内部的逻辑运转,这两个都是同时发生、互为消长、互相促进的。


(图注8: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9: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0: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1: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2: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3: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4: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图注15:图为梁硕作品“女娲创业园”)


梁硕:原始性代表“未被充分教育和反复训练的”,不需要太多知识和能力辅助,是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凤凰艺术:梁硕所说的“原始性”是指什么?


梁:没有被充分教育的,没有被反复训练的,没有太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它就是一个人具有了某种意愿之后,就去做了,本身不太行,但就做。精英总会以精英的角度去要求,品位不够、能力不够、修养也不够,但我不这么看。“原始性”就是在于不管有什么样能力和条件,它就得弄,它顾不了那么多,这就是有生命力的地方。


付:就是没有受过教育污染?经常会出现《恶俗》、《格调》这样的畅销书,规定什么样言行、品位是有格调的。梁硕是反对这种文化之间带有阶级性的间隔,是吧?


梁:我没有反对间隔。精英文化经常是缺营养、很无聊,都是相近的高智商之间的游戏。我的趣味之间并没有冲突。我没有太固定的喜欢什么,我总是根据什么东西有生命力、有可能性、什么东西LOW,我就会跟到哪儿,一流行我就不愿意再弄了。


凤凰艺术:梁硕从最早开始做庙会采集的作品,是怎么开始发现这样的“渣”的美学呢?


梁:我从2002年就老去赶庙会,非常喜欢,自己到处去走,但是那时并没有作品意识。当时我刚从美院出来,很抵触美院,就喜欢这些简单、生猛、野、天真、直接、笨一点的东西。庙会这种场合很脏,各种意识形态都有,各种目的和品位。人的各种状态、需求、路数都混杂在一起,各种东西都在里面耍。


凤凰艺术:请付晓东作为策展人谈谈梁硕这些年的艺术创作轨迹。


付:梁硕的经历囊括了70年代生人的历程,在2000年早期根红苗正学院派传统,在学院派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性探索。他出现一种对学院教育的反动,把自己原来已经获得公认的模式彻底打碎。从2004年《长征》个展开始,逐渐进入《费特》系列。第二次反动是对当代艺术系统的反动,已经离流行的国际化当代趣味差别比较大。在顾德新宣布罢展以后,如何突破西方当代艺术系统,进而建立本土系统?《女娲创业园》开始有了传统技艺,中国园林造景概念,他一直在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里。梁硕肯定是一个特别如实的,遵从自己内心的艺术家,不是更多去考虑外在,或者市场等因素。完全按照自己对艺术脉络的理解和感知做探索,而他每次都属于自发的开始,他的经历比较具有典型特征。


梁:每一次转变,在我这儿并没有那么明显,还是很自然的。要说转变,没有机会也不能做出来。很多东西在我这儿已经存储了十几年,到现在还没有发出来。在我心里有很多枝杈和小芽,哪个东西能长出来我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传统书画倒是真的突然发生的,突然有一天看到,感动得不行了,就觉得当代艺术一点意思都没有。一开始被当代艺术吸引是因为可能性,后来厌倦也是因为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已经泛滥到无边。怎么都可以,那就是怎么都不可以,有一种自身的悖论。传统书画就是一把毛笔、墨和水,玩几千年。


这次做泥塑,确实很多东西得益于我对书画传统的了解,很多方法很好用。美院太局限了,只教一些挺狭窄的某种认识、某种技能,但是真正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还是挺缩手缩脚的,方法不合时宜。我不是去创造一个新形式、新风格,我对这个没有兴趣,我是想把一些比较基本的东西连接起来。在我这儿可能把“渣”、泥塑语言、题材、还有关于装置的一些形成机制,做一个连线题,看看是不是能唤起一些被大家弃而不用的东西。


(图注16:艺术家梁硕)


(图注17:策展人、艺评家家、空间站画廊总监付晓东)


梁硕:比景观更有价值的是人的真实需求


凤凰艺术:想请付晓东具体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情况。


付:《女娲创业园》场景所形成的“成住坏灭空”自我循环的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营造性,梁硕在展览中用了很多园林概念,比如说散点透视,雕像的大小无规则的分布,从浮雕到圆雕的过渡,同时也有宋、元、明风格的造像特点,显示出一种雕塑趣味的融合,移步换景的空间布局,互相掩映的关系。他对园林兴趣也已经很久了,包括他画“渣画”,跟画国画的人着眼点完全不同,用空间的方式去理解山水,建立一种复杂整体构架。


梁:这些年对园林的兴趣得益于我做装置的经验,我在05年的第一个装置作品《家无处》,就是把一张18米长的大画围起来,我在中间磕瓜子。我考虑到人怎么在一个房间里去看作品,他在空间里怎么活动。当代艺术跟传统很多东西有些冲突,我顾不过来去想。我喜欢什么之后,就一下子扎了进去,眼前全部是共通的地方,传统园林完全是在玩装置。矛盾性可能还没来得及影响我,就已经消失了。


比景观更有价值的是人的真实需求,条件在限制他,要解决问题,就出现智慧了。解决得不好就变成了“渣”,“渣”只是让你看到问题没有解决好,任何东西都不是密不透风,“渣”也是人所思所想的缺口,它的风格不重要。  


凤凰艺术:刚才付晓东提到《女娲创业园》展览场景所形成的“成住坏灭空”自我循环的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营造性,很想知道梁硕在构建的时候是如何考虑的?


梁:这个展览空间的条件限制,你们也知道,就是二楼的整体承重能力有限,那大体量的东西就得安排在承重能力强的地方,这样单件雕塑的位置以及参观路线就都有了,这个安排是不必预设的,是条件限制成就了它。


小人书或者电视剧什么的,都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出现,在这里所有画面都在一起,那个画面成为这个画面的背景,这个情节成为那个情节的遮挡物。在雕塑里做故事情节是非常忌讳的,但是在这里把忌讳化解成有意思的艺术语言,一个情节成就一件物品,占领空间,变成物和物之间的关系,不是情节。我利用“女娲”这个情节,实现一个展厅的概念,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作品的原始性。


展厅中的那条泥路很重要,是我一个长期的兴趣点。我们都走过农村的土路,这条路是人造的,但又不是人有意识去做的,是很多人慢慢走出来的。就是它既不是人主观造作的、又不是纯自然的,这个微妙地带我感兴趣。它是人在奔向别的目的过程里完成的,目的和意义不完全是一个东西,这个很棒。  


付:这条路既是载体又是作品,同时让作品具有体验性。置身于在这个雕塑场域之中,又不断成为作品的参与者,同时每个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梁:对,这是在当代雕塑基础上考虑的。传统雕塑基本上都是用来看,是用来叙事,满足信息性。现当代雕塑要身体全方位体验,你要触摸,全方位感应,比如声音、气味,跟身体发生关系。老隋(艺术家隋建国)做大铁球滚动,考虑雕塑的空间性,身体性。我在做泥塑的时候,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呢?你正在做,但是你没意识到在做,那就是走路,我原来几个作品都涉及走路。路跟身体发生关系,但在一般展览里是被忽略的。走路就是在塑造,很原始,很基本。


梁硕简介:当代艺术家;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个展及个人项目:2014 《女娲创业园——梁硕个展》,空间站,中国北京;2014 《卖短》,扬子江论坛,中国武汉;2014 《聚焦中国——军械库艺术展》,美国纽约;2010 《费特》,西五艺术中心,中国北京;2008 《不是" 梁硕"》,西五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付晓东简介:策展人、批评家;空间站画廊总监;《美术文献》杂志执行主编;2003年起为北京、上海、深圳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艺术机构策划过多个当代艺术展览,包括近期的:2014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2014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镜头下的体识》,多伦多大学美术馆,多伦多;2014 《你中奖了》,纽约军械库艺术展“焦点”单元,纽约;2013 《青年墨语第八届国际深圳水墨双年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