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9点,嘿社会将采访《没事》展览众位策划人
发起人:hk-art  回复数:16   浏览数:2706   最后更新:2007/03/05 13:31:03 by
[楼主] 叮叮 2007-03-05 04:31:24
2002 遵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中国语境与展览策划


转的


第一议题 中国语境与展览策划

顾振清:

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总话题叫《中国语境和展览策划》。我想介绍一下这次我们研讨会程序和规则。所有与会的代表在对讲人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主题演讲或者主题对讲以后可以举手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或者提问。如果有哪一位代表愿意做一个长时间的主题发言,请把要求写在纸上,递到郑胜天老师手里,由他来把握发言的时间。我们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独立的话题,今天上午的议题是 "中国语境中的展览策划",主持人是郑胜天老师,两位对讲人是张晴和张颂仁先生。


郑胜天:

除了刚才顾振清介绍我在加拿大的工作以外,同时我也很荣幸的是长征基金会的董事。在这里,我要代表我们长征基金会向所有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我们同时也在做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和长征发生的时期是相同的,不过是三十年代的上海。我们在策划一个关于上海现代主义发展的一个展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现代主义在上海的引进和发展实际上最关键的就是交流和互动,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界与西方外界的一个交流和互动。而在同一时期,中国的西南部,就发生了一个更重要的交流和互动,就是长征。所以我们非常兴奋的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今天的题目是在中国语境中的策展。我们知道,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海外和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几位人物,现在有两位就在我们旁边,我想先请重要的国际策展人,也是汉雅轩的负责人张颂仁先生先来发言。


张颂仁:

谢谢郑老师,谢谢大家。今天本来我想讲一些国际策展和长征有关的一些题目,可是要讲国际语境跟长征本身的历史意义可能有点距离,所以想分开来说。对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来说,历史上的长征一个政权的建立和一个新的制度在中国立足的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怎么样去推广一种新的思想,尤其是怎样去找我们大家无法逃避的对现代化的一个顺应的办法,还有怎样把现代化这个现象推广到中国,长征是一个很重要的、在政权上非常成功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艺术,在国际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它从自己走的路里头发展出的对当代的解释,对当代的一些幻想和梦想重新整合,通过本来从西方来的艺术材料重新呈现在西方,在当代艺术的来源地,再做对比和调整。在长征上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长征基本上是放弃了一种有形的阵地,去争取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的阵地,这才是一个建立新思想的阵地。今天我们在国际语境中的策展,也可以说是怎样把一些在中国的经验,和中国对当代的看法,重新再介绍出去,重新反省自己。这可能不是单方面的向外介绍,因为中国的当代主义基本是从西方来的。这样的话有一种辨证,可以说是六十、七十年代,一种闭门的对现代主义对工业社会的向往,重新变成一个对西方现代主义源头的验证和对自己的调整。可以说是回归到自己,所以,长征如果有意思的话,就是最后还是回归到资源、回归到土地上来。这个展览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的长征的开始,现在的新的形势是不但是中国的当代需要长征,西方也需要到中国来长征,从物质上的进口的文明、进口的产品,进口的一些制度,基本上中国成了外国长征的阵地,所以新的长征就是怎样去结合这个新环境,怎样把中国的土资源,变成我们的据点。


郑胜天:

下面我们请上海美术馆的策展人,也是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张晴先生来介绍他对中国语境和策展的的经验和看法。


张晴:

我想作为一个策划人,首先的经验就是做一个服务员。无论是在当年参加工农红军长征的老同志,还是参加中国革命的老战士,还是在座的为建设中国美术的同志们,都应该是一名革命服务员。今天,我们在这里参加美术的“遵义会议”也应该从中国革命的经验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是否可以结束生硬搬用西方思潮和国际惯例的教条的左倾路线在策划人的工作思路,是否能涌现出一批善于将西方学术基本原理和比较普遍的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和中国美术的本土语境以及本土模式相结合的策划人。在实践检验中,对国内当代艺术和展览运作获得新的理解和阐释,这必将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健康发展会产生现实意义。要做好策划人,“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要甘心做一名服务员,不断虚心学习,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了解到策划展览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又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如何在实践中学习与掌握每一个细节中的内容会使自己得益良多。由于,任何一位在国际上策划过双年展和大型展览的策划人都不能用原有的经验替代在中国策划展览的经验。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就必须按照中国的文化政策、法律法规等领域中的现实,从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划思想和运作方式。我在实践中常常找专家、学者、艺术家、律师、行政领导、外事干部、赞助商、运输商、保险商、海关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电工、木工、建筑工人等师傅们,他们教给我很多前所未闻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了解与掌握到国际艺术品运输和艺术品保险以及与海关的关系。在金融方面,我国的文化单位基本上没有外汇账户,而在国际大展中大量会涉及到外币的流通问题。譬如说,一个荷兰的基金会汇给你的是荷兰盾,如果,这个钱一到中国银行,那么立即就变成了人民币,可是,这笔钱要付给法国的运输公司,他们要收的是法郎,在自己没有外汇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也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问题。在跨领域的合作方面对于今天的策划工作中显得尤其重要与频繁。我在策划《蔡国强艺术展》时,蔡国强提出一个方案是在浦东做一个室外爆破《天梯》,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已颁布了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火爆竹的规定。上海市在“97香港回归的庆典活动”和2000年元旦“迎接千禧年的庆祝活动”中都计划过在浦江两岸放烟火的节目,向以此行成普天同庆的喜庆场面,而上海市消防局都没有同意这两个计划。原因是浦江两岸的建筑和人口密度太大,不能保证安全。作为一位策划人如何来实现艺术家的计划,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就去浦东到处找地方,找有关单位谈计划,最后,获悉东方电视台正在筹备APEC大型晚会,我交上了蔡国强的《天梯》方案,争取成为这个晚会的节目。在“空前绝后”的指示之下,这个方案由蔡国强团队反复设计,上报到上海市领导、国务院领导,经过认真审阅,同意使用。可是突然来了一个“9·11”事件,最新指示从四个字扩大到八个字,即“空前绝后,万无一失”。最后,以“今宵如此美丽”为主题的APEC大型烟火表演晚会成功的举行,引来了全世界人民目光的瞩目。因此,一名策划人就是一名服务员,为确保整个展览计划和艺术家方案得以实现,必须满腔热忱,没有想尽办法的决心,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服务员的精神,一定做不好的。在实践中必须明白:艺术家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可笑的服务员,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服务员。



张颂仁:

我们这样谈下去不行的,这不是革命的办法,我和张晴都写了发言稿,但我觉得还是不要照本宣科,倒是应该讲些题外话,其实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到底策展人办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就是我办一个展览,到底希望谁来看?得到什么效果?大家都说,策展是一种权力的较力,,那么到底希望争取什么权力?请张晴谈一谈关于上海双年展,上一届和这一届的差异,上海双年展其实真正针对的观众是谁?最后希望得到的成绩是怎样的?


张晴: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上海双年展到今天为止一共举办了四届。2000年的第三届是做国际性的美术展览,是中国和国外的策划人共同合作的。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我们是想这样,因为中国在十几年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世界上的展览上也有中国的艺术家参加,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我们就想请国内外艺术家来共同作一个像样的国际性的大展,这就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针对性。那么这一届的双年展我们是有一个主题展,关于一个主题学术的研究的。我们做了一个国际大学生的建筑模型的竞赛,还有就是请广大市民来探讨上海百年经典的一个建筑展览。这样子就使上海双年展既有学术研究的人来,也有学生来参加,也有广大市民的参与。这可能就是2000年上海双年展和这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区别。今年的主题展叫“都市营造”,国际大学生的竞赛主题是“与大师同行”,上海是被人们称为“万国建筑”的一个城市,它百年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览,所以我们把上海选出来的建筑做了一个展览,叫做“百年经典”。



张颂仁:

从外面的策展人看上海双年展。从长征的意义来说,是会使当代艺术在中国扩展一些展览的空间,看了你们上海三届的双年展,其实都是策略性的一些主题,就是怎么样在中国现在政治里面争取空间,保证不被封杀,尽量在被允许的范围里面逐渐扩大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要是拉到长征这个题目来说,卢杰和邱志杰他们在农村里面为当代艺术扩展,你们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是不是这样一个情况?


张晴:

昨天晚上听卢杰和邱志杰介绍整个长征路上的这些过程,我很感动。里面有和当地的老百姓沟通和传播这样一个功能在里面。刚才张先生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在上海在城市里面做双年展,比如说成都双年展,还有广州三年展等等,还有像卢杰、邱志杰所策划的在农村里面这样做双年展,中国这个范围这样大,我觉得这个意义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张颂仁:

从策展的目的来说,我的想法是,当代艺术最早,除了89年的前卫展以外,很多都是在海外展出的,尤其是有争议性的展览。我觉得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以后,在国际上办的展览,有一种打天下的感觉,中国当代艺术以前一直没有能进入到西方人的权力圈,尤其是那种文化的发言权的权力圈,所以那时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怎么样打<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