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最受关注的十位明星艺术家
发起人:另存为  回复数:7   浏览数:2766   最后更新:2014/07/09 16:59:46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4-07-07 10:01:13

来源:芭莎艺术微信


画廊VS互联网


徐文恺作品于上海K11艺术空间“屏幕一代”个展现场


徐文恺:现在艺术品和互联网似乎非常亲密,像很多画廊、拍卖公司和微信结合,在网络上进行交易。这些新现象看似蕴含发展空间和利润,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互联网违背了传统艺术的逻辑,那些试图超越艺术规律的人很可能最后变成了炮灰。


胡湖:目前我正在做阿特姐夫微信拍卖,我也欢迎艺术圈其他领域,如画廊等机构,创作出一种可被人复制的模式,让原来的机构人员仍在其中,大家共享利益。但是这样的方式,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运营、去准备作品、去发布信息做编辑等等。


徐文恺:画廊的成本一般比较高,这就会限制作品的流动,这是这个行业多年的规矩。画廊价格不透明乃至形成一种圈子式的销售方式,很多艺术家必须达到一定级别才能接触到。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在于画廊前期的成本很难被清理掉,难以平衡让所有人获益。


胡湖:画廊这个模式本身最大的一个缺陷就在于它的运营推广销售效率非常低下,同时要负担高成本。它的利润来自哪里呢?显而易见就是依赖艺术家的分成比例。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个模式还可以存在,但是当交易量增大的时候,艺术家都想快点卖出自己的作品,那么画廊的“慢”经营模式可能会不适应。所以并不是说互联网这种特殊的交易模式在冲击画廊,而是画廊本身模式在日渐衰落。


徐文恺:当然,我并不是要否认互联网思维,恰恰相反我所有的逻辑都是互联网化的。但是我在艺术圈做得越久就越发觉得,艺术家的成长和画廊有着很大的关系。画廊不仅挖掘艺术家,还会给艺术家的作品增加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并没有排斥互联网,但是却忘记留给一片天地给艺术本身。在画廊培养和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难以被设计,永远都有冲突的地方。我想,做画廊的一个很大动力来自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艺术家,而一味地追求利润会失去艺术很柔软的那一部分。


小圈子VS大空间


徐文恺《光及影》,电子装置,2013年


胡湖:虽然刚才一直在说艺术中不能被商业化和大量流通化的那一部分,但是我仍然认为从商业的角度,突破艺术品在流通上的空间速度限制,让艺术挣脱自身的小圈子是将更有益于艺术的发展。即使有些人对艺术作品一无所知,他仍然可以去买作品,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好事情吧。


徐文恺:艺术家不会安于小富,小富即安就会死。泛平台化不仅将竞争对手变多变强,还降低了艺术家本身的核心价值。泛化带来的是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大众关注,但是策展人、整个学术体系都会轻视这个艺术家的价值,因为他的作品只是一件东西和产品。


胡湖:你认为以开放、自由、分享为信条的互联网并不能改变艺术圈的小圈子生态?


徐文恺:我不认为互联网一定会泛化,只是危险性很大。我认为互联网要站在艺术家的利益上为艺术家解决问题,因为艺术家是不会死的。当互联网变成一个平台机构的时候,它只有死路一条。


胡湖:我认同你对互联网的悲观论调,互联网并不能真正改变现实中的黑暗面,但不可否认互联网又是商业最好的催化剂,让艺术从小圈子跳到大空间的依然会是因为商业逻辑,我相信艺术交易一样可以被互联网催情,但你也许会说这会导致滥交。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艺术和互联网的结合看做是一项艺术的创造呢?比如你怎么看待新媒体作品的价值?


徐文恺:并不是说新媒体艺术没有价值。在我的定义中,一件作品拥有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没有功能。为什么人们会喜欢一个没有用的东西呢?因此,被一个平台拒绝就是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当艺术离开这个小圈子的时候,它还是艺术吗?



徐文恺,国内前沿的媒体艺术家、博客写手,同时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2003年创建声音艺术网站cornersound.com。2006年,创办基于we-make-money-not-art的中文新媒体信息平台We Need Money Not Art。

胡湖,理科思维行走在艺术圈的观察员,艺术电商最前线的实践者。2008年参与创办艺术市场杂志《顶层》并任执行主编,2012年9月离开纸媒,任上海泓盛拍卖电子商务部总监及赵涌在线艺术品事业部经理。2014年2月创建“阿特姐夫”微信拍卖,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移动端艺术品电商品牌。


[编辑/刘品毓、李丹琳]  [文/徐文恺、胡湖]  [译/李丹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