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产品的民间超级创意[图组]
发起人:我图图图啥啊 回复数:1
浏览数:2717
最后更新:2007/02/23 08:38:54 by
滑铁卢后的成功突围
2006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
文.摄影│宁琤
2006年第33届「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已于10月30日圆满落幕。今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把展览场地从位于巴黎城边的凡尔赛门国际展览中心(Paris-Porte-de-Versailles)迁回了市中心,而且一分为三,包括于香榭丽舍大道边的大皇宫(Le Grand Palais)展场展出的「19至20世纪现代及当代艺术」,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四方广场上新搭建的全透明展场当中的「20至21世纪当代艺术」,以及只有一步之遥的杜乐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中的「雕塑装置展」,三点连成一线,不仅正好嵌在巴黎城的龙脉上,整个展场空间的创意设计更使得博览会本身就已成为一件艺术品。
困境与重生
由于欧洲各艺术博览会间的竞争意识在近几年不断加剧,FIAC夹在位处霸主地位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和其它不断创新的年轻艺术博览会如伦敦的「斐列兹艺术博览会」(Art Frieze)中间,步伐一度趋于蹒跚保守,国际艺术市场份额不断被别人抢挖。
2003年,FIAC的主办方Reed-Exhibitions公司(法国会展业最大的一家公司,每年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组织500到600个沙龙展览)决定解散FIAC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大换血,任命了在国际画廊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及资源的珍妮弗.弗雷(Jennifer Flay)出任FIAC艺术主任;又在2004年邀请曾在法国文化部负责造形艺术部门的马丁.贝森诺(Martin Bethenod)出任FIAC总监,调整博览会的战略、参展画廊结构与配套服务。今年的FIAC在全球媒体、收藏家、参展画廊及观众眼中,算是彻底翻身,打了漂亮的一仗。
在四天的展期内,共有87,957名观众到场参观,包括3,600名专业收藏家和来自47个国家的2,800名记者。10月25日的预展专场,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国家当代艺术基金(FNAC)专业收藏小组首先进场,共自29家画廊采购了总价40万欧元的30位各国当代年轻艺术家作品,这些作品主要用于出借给法国及海外的各大国家美术馆巡回展览。随后是VIP藏家入场,如法国时尚精品集团LVMH总裁伯纳.亚诺(Bernad Arnaoult)和法国精品业大亨及佳士得负责人冯梭瓦.皮诺(Francois Pinault)等。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一件作品在开展当天以200万美元成交;标价11万欧元的一件普普雕塑《哈瓦那雪茄》一版只限五件,开展两天已卖出四件。在展场内走一圈,的确能感受到浓郁的成交气氛,巴黎的艾曼纽.帕洛汀画廊(Emmanuel Perrotin Galerie)是一家经营法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画廊,老板承认今年在FIAC上的销售额至少是去年的两倍;而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瑞士画廊则证实开展前两天销售额已超过百万欧元,从伦敦、纽约今年第一次来FIAC的几家前卫画廊也表示销售结果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期,令人振奋。
视觉艺术、设计和奢侈品交相辉映
今年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168家画廊入选参展,其中法国画廊77家占45%,在另外91家海外画廊中,美国及意大利各有12家画廊,瑞士和比利时各有11家画廊,德国九家、英国八家、荷兰七家,其它还有来自西班牙、奥地利、希腊、日本、卢森堡等地多家画廊。吸引人注目的焦点是来自印度德里的一家和来自莫斯科的三家当代艺术画廊,有不少大收藏家前往询问洽谈。会场上并未出现来自中国大陆本土的画廊,但不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陆艺术家周铁海、王劲松、杨福东、旅法艺术家王度等人,都有海外画廊专门代理,在场内的显眼位置展示他们的画作。
因为今年的易址,FIAC展场的总使用面积较去年稍小,进场画廊总数也比去年减少了25%,但避免了在超大展会中疲于奔命而视觉麻木的折磨,反而增加了参观者的兴趣。且由于有41家即占总数24%的画廊是去年FIAC上没有出现过的新面孔,所以整场活力指数大大提高。著名画廊中,有经营20世纪经典艺术大师的画廊,如Krugier–Ditesheim(日内瓦)、Max Lang(纽约)、1900-2000(巴黎)、Waddington Galleries(伦敦)等;有经营当代艺术的如Marian Goodman(纽约–巴黎)、Yvon Lambert(巴黎)、Anne de Villepoix(巴黎)、Sadie Coles HQ(伦敦)、Barbara Gladstone(纽约);另有代表国际最前卫潮流的年轻画廊如I 20(纽约)、FREIGHT+VOLUME(纽约)、La B.A.N.K.(巴黎)、Blow de la Barra(伦敦)、Hiromi Yoshii(东京)等。
在罗浮宫广场的当代艺术展厅中,还特别开辟了两个精致的小型展区:一是设计品展区,集中了九个欧美专门经营国际设计大师或艺术家创意家居设计的画廊,以探讨设计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奢侈品概念设计展」。拥有69个著名品牌(如Chanel、Dior、Baccarat、Louis Vuitton、Boucheron等)的法国奢侈品行业协会「科尔贝委员会」(Le Comite Colbert),在120平方公尺的空间中展示了由巴黎设计及应用艺术学院的学生为其相关产品所做的原创设计,在多媒体生光电营造的美轮美奂的展示空间里,感受艺术带给奢侈品牌的无限灵感。
今年FIAC首次与奢侈品行业协会连手,为博览会的VIP藏家提供了衍生的20多项豪华服务。包括由专人陪同不超过五人的小组,参观Dior设计师的工作室和沙龙,欣赏小型时装秀以了解时装设计史,或是在巴黎雪兹饭店(Hotel Sezz)的香槟房品味Veuve Clicquot Ponsardin香槟,观看小型设计展等等。
市场风向球
虽然在FIAC外围展中有专门的前卫影像作品展,但在FIAC两个主展场的画廊中带来的影像作品并不多。一些知名摄影家如加拿大的杰夫.沃(Jeff Wall)和德国的安德里亚.葛斯基(Andreas Gursky)等人的作品尽管都有很好的成交结果,但绘画市场显得更加活跃,这也许与欧洲绘画深厚的收藏传统有关。从几千欧元到几万欧元的年轻艺术家画作是个热卖点,而从几十万至两百万欧元间的成名艺术家油画作品更是卖得火红,如法国著名抽象艺术家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的一幅抽象油画就以60万欧元价格被一位巴黎收藏家购走;又如德国艺术家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最新系列的多幅作品,也在40万至60万欧元之间迅速成交。
不过专家普遍反映,法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有普遍被低估的现象,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由于法国政府对艺术家过度保护所造成。法国政府为了鼓励艺术家从事纯艺术创作,除了提供特别资助,也每年出钱大量收藏法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与英美体系推崇的艺术市场化的操作概念不同,本是一件好事,却使得法国艺术家过于依赖国内系统,而弱于向国际艺术圈及市场推介自己的作品。
在如此情况下,今年FIAC首次推出了一个名为「国际策展人邀请函」的特别项目。组委会慷慨解囊请来全球十位最活跃的年轻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对巴黎艺术界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和参观,以期增加法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领域的互动。另外,在展览的最后一天,FIAC也宣布了今年米歇尔.杜象奖(Marcel Duchamp Prize)的得奖人——法国当代艺术家菲利普.马又(Philippe Mayaux),奖品包括35,000欧元及2007年由庞毕度中心为其举办个展。米歇尔.杜象奖是在2000年由法国收藏界与庞毕度中心、巴黎国家现代美术馆联合设立的,与伦敦的泰纳奖(Turner Prize)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更具体的宣传该国年轻艺术家及当代艺术。
定位核心竞争力
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家,一年会走访几个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FIAC博览会、斐列兹艺术博览会、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和西班牙「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ARCO)都可能会出现在他的计划中。新旧博览会为了争抢资源,推进国际化形象,其间互相的较量是极为残酷的。一个艺术博览会能否招揽来大收藏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当中,巴塞尔博览会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不仅因为它的规模大、参展画廊质量高,还由于它能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20世纪末率先推动艺术博览会与学术机构及美术馆的合作互动,大大提高了其学术性和专业性。然而巴塞尔更重要的秘密武器是它地域性优厚的减免税机制、发达灵活的私人金融业务、艺术品保险及大型艺术品存储仓库等连锁优质服务,从而集成了其它艺术博览会无法比拟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全球超量级收藏家的一掷千金。既是艺术品收藏投资,又享受合理避税和配套服务,何乐而不为呢?
法国在2005年才刚颁布了一项新的相关条例,即企业购置艺术品只要是用于公共空间展示目的,便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待遇。与其它主办艺术博览会的城市相较之下,巴黎毫无疑问是最美丽的城市;丰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艺术人文修养、为数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和大牌画廊、各种美术馆的展览,加之以全世界奢侈品行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使得FIAC成为最具地缘吸引力的艺术博览会。法国两大当代艺术品收藏家亚诺和皮诺皆是奢侈品行业的巨擘,他们近年来对法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和资助,对于促进法国当代艺术、FIAC以及奢侈品行业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另外,法国政府、商界与学术界目前正连手积极向全球艺术界推广法国当代艺术,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都为未来的FIAC凝聚了新鲜的活力。
图说:
1. 罗浮宫广场上新搭建的透明展场,展出20至21世纪的当代艺术作品。
2. 罗浮宫广场上有70家年轻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画廊进驻。图为展出的观念雕塑作品。
3. 杜乐丽花园内共有15件大型雕塑装置作品展出。图为仿真潜水艇的大型水中装置作品。
4. 杜乐丽花园中展出的戴维.麦屈(David Mach)的作品《缺一不可》(It Takes Two)。
5. 厄文.维尔姆(Erwin Wurm)《膨胀吞吃世界的艺术家——当他还只是一张光盘时<
2006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
文.摄影│宁琤
2006年第33届「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已于10月30日圆满落幕。今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把展览场地从位于巴黎城边的凡尔赛门国际展览中心(Paris-Porte-de-Versailles)迁回了市中心,而且一分为三,包括于香榭丽舍大道边的大皇宫(Le Grand Palais)展场展出的「19至20世纪现代及当代艺术」,罗浮宫(Musée du Louvre)四方广场上新搭建的全透明展场当中的「20至21世纪当代艺术」,以及只有一步之遥的杜乐丽花园(Jardin des Tuileries)中的「雕塑装置展」,三点连成一线,不仅正好嵌在巴黎城的龙脉上,整个展场空间的创意设计更使得博览会本身就已成为一件艺术品。
困境与重生
由于欧洲各艺术博览会间的竞争意识在近几年不断加剧,FIAC夹在位处霸主地位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和其它不断创新的年轻艺术博览会如伦敦的「斐列兹艺术博览会」(Art Frieze)中间,步伐一度趋于蹒跚保守,国际艺术市场份额不断被别人抢挖。
2003年,FIAC的主办方Reed-Exhibitions公司(法国会展业最大的一家公司,每年在世界几十个国家组织500到600个沙龙展览)决定解散FIAC的指导委员会进行大换血,任命了在国际画廊界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及资源的珍妮弗.弗雷(Jennifer Flay)出任FIAC艺术主任;又在2004年邀请曾在法国文化部负责造形艺术部门的马丁.贝森诺(Martin Bethenod)出任FIAC总监,调整博览会的战略、参展画廊结构与配套服务。今年的FIAC在全球媒体、收藏家、参展画廊及观众眼中,算是彻底翻身,打了漂亮的一仗。
在四天的展期内,共有87,957名观众到场参观,包括3,600名专业收藏家和来自47个国家的2,800名记者。10月25日的预展专场,法国文化部下属的国家当代艺术基金(FNAC)专业收藏小组首先进场,共自29家画廊采购了总价40万欧元的30位各国当代年轻艺术家作品,这些作品主要用于出借给法国及海外的各大国家美术馆巡回展览。随后是VIP藏家入场,如法国时尚精品集团LVMH总裁伯纳.亚诺(Bernad Arnaoult)和法国精品业大亨及佳士得负责人冯梭瓦.皮诺(Francois Pinault)等。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一件作品在开展当天以200万美元成交;标价11万欧元的一件普普雕塑《哈瓦那雪茄》一版只限五件,开展两天已卖出四件。在展场内走一圈,的确能感受到浓郁的成交气氛,巴黎的艾曼纽.帕洛汀画廊(Emmanuel Perrotin Galerie)是一家经营法国顶尖当代艺术家的画廊,老板承认今年在FIAC上的销售额至少是去年的两倍;而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瑞士画廊则证实开展前两天销售额已超过百万欧元,从伦敦、纽约今年第一次来FIAC的几家前卫画廊也表示销售结果大大超乎他们的预期,令人振奋。
视觉艺术、设计和奢侈品交相辉映
今年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168家画廊入选参展,其中法国画廊77家占45%,在另外91家海外画廊中,美国及意大利各有12家画廊,瑞士和比利时各有11家画廊,德国九家、英国八家、荷兰七家,其它还有来自西班牙、奥地利、希腊、日本、卢森堡等地多家画廊。吸引人注目的焦点是来自印度德里的一家和来自莫斯科的三家当代艺术画廊,有不少大收藏家前往询问洽谈。会场上并未出现来自中国大陆本土的画廊,但不乏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陆艺术家周铁海、王劲松、杨福东、旅法艺术家王度等人,都有海外画廊专门代理,在场内的显眼位置展示他们的画作。
因为今年的易址,FIAC展场的总使用面积较去年稍小,进场画廊总数也比去年减少了25%,但避免了在超大展会中疲于奔命而视觉麻木的折磨,反而增加了参观者的兴趣。且由于有41家即占总数24%的画廊是去年FIAC上没有出现过的新面孔,所以整场活力指数大大提高。著名画廊中,有经营20世纪经典艺术大师的画廊,如Krugier–Ditesheim(日内瓦)、Max Lang(纽约)、1900-2000(巴黎)、Waddington Galleries(伦敦)等;有经营当代艺术的如Marian Goodman(纽约–巴黎)、Yvon Lambert(巴黎)、Anne de Villepoix(巴黎)、Sadie Coles HQ(伦敦)、Barbara Gladstone(纽约);另有代表国际最前卫潮流的年轻画廊如I 20(纽约)、FREIGHT+VOLUME(纽约)、La B.A.N.K.(巴黎)、Blow de la Barra(伦敦)、Hiromi Yoshii(东京)等。
在罗浮宫广场的当代艺术展厅中,还特别开辟了两个精致的小型展区:一是设计品展区,集中了九个欧美专门经营国际设计大师或艺术家创意家居设计的画廊,以探讨设计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奢侈品概念设计展」。拥有69个著名品牌(如Chanel、Dior、Baccarat、Louis Vuitton、Boucheron等)的法国奢侈品行业协会「科尔贝委员会」(Le Comite Colbert),在120平方公尺的空间中展示了由巴黎设计及应用艺术学院的学生为其相关产品所做的原创设计,在多媒体生光电营造的美轮美奂的展示空间里,感受艺术带给奢侈品牌的无限灵感。
今年FIAC首次与奢侈品行业协会连手,为博览会的VIP藏家提供了衍生的20多项豪华服务。包括由专人陪同不超过五人的小组,参观Dior设计师的工作室和沙龙,欣赏小型时装秀以了解时装设计史,或是在巴黎雪兹饭店(Hotel Sezz)的香槟房品味Veuve Clicquot Ponsardin香槟,观看小型设计展等等。
市场风向球
虽然在FIAC外围展中有专门的前卫影像作品展,但在FIAC两个主展场的画廊中带来的影像作品并不多。一些知名摄影家如加拿大的杰夫.沃(Jeff Wall)和德国的安德里亚.葛斯基(Andreas Gursky)等人的作品尽管都有很好的成交结果,但绘画市场显得更加活跃,这也许与欧洲绘画深厚的收藏传统有关。从几千欧元到几万欧元的年轻艺术家画作是个热卖点,而从几十万至两百万欧元间的成名艺术家油画作品更是卖得火红,如法国著名抽象艺术家皮耶.苏拉吉(Pierre Soulage)的一幅抽象油画就以60万欧元价格被一位巴黎收藏家购走;又如德国艺术家安瑟姆.基弗(Anselm Kiefer)最新系列的多幅作品,也在40万至60万欧元之间迅速成交。
不过专家普遍反映,法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有普遍被低估的现象,有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是由于法国政府对艺术家过度保护所造成。法国政府为了鼓励艺术家从事纯艺术创作,除了提供特别资助,也每年出钱大量收藏法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与英美体系推崇的艺术市场化的操作概念不同,本是一件好事,却使得法国艺术家过于依赖国内系统,而弱于向国际艺术圈及市场推介自己的作品。
在如此情况下,今年FIAC首次推出了一个名为「国际策展人邀请函」的特别项目。组委会慷慨解囊请来全球十位最活跃的年轻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对巴黎艺术界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和参观,以期增加法国艺术家和国际艺术领域的互动。另外,在展览的最后一天,FIAC也宣布了今年米歇尔.杜象奖(Marcel Duchamp Prize)的得奖人——法国当代艺术家菲利普.马又(Philippe Mayaux),奖品包括35,000欧元及2007年由庞毕度中心为其举办个展。米歇尔.杜象奖是在2000年由法国收藏界与庞毕度中心、巴黎国家现代美术馆联合设立的,与伦敦的泰纳奖(Turner Prize)异曲同工,都是为了更具体的宣传该国年轻艺术家及当代艺术。
定位核心竞争力
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家,一年会走访几个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FIAC博览会、斐列兹艺术博览会、德国「科隆国际艺术博览会」(Art Cologne)和西班牙「马德里当代艺术博览会」(ARCO)都可能会出现在他的计划中。新旧博览会为了争抢资源,推进国际化形象,其间互相的较量是极为残酷的。一个艺术博览会能否招揽来大收藏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取决于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当中,巴塞尔博览会无疑是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不仅因为它的规模大、参展画廊质量高,还由于它能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20世纪末率先推动艺术博览会与学术机构及美术馆的合作互动,大大提高了其学术性和专业性。然而巴塞尔更重要的秘密武器是它地域性优厚的减免税机制、发达灵活的私人金融业务、艺术品保险及大型艺术品存储仓库等连锁优质服务,从而集成了其它艺术博览会无法比拟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全球超量级收藏家的一掷千金。既是艺术品收藏投资,又享受合理避税和配套服务,何乐而不为呢?
法国在2005年才刚颁布了一项新的相关条例,即企业购置艺术品只要是用于公共空间展示目的,便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待遇。与其它主办艺术博览会的城市相较之下,巴黎毫无疑问是最美丽的城市;丰富悠久的历史、深厚的艺术人文修养、为数众多的优秀艺术家和大牌画廊、各种美术馆的展览,加之以全世界奢侈品行业的发源地和中心,使得FIAC成为最具地缘吸引力的艺术博览会。法国两大当代艺术品收藏家亚诺和皮诺皆是奢侈品行业的巨擘,他们近年来对法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和资助,对于促进法国当代艺术、FIAC以及奢侈品行业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另外,法国政府、商界与学术界目前正连手积极向全球艺术界推广法国当代艺术,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都为未来的FIAC凝聚了新鲜的活力。
图说:
1. 罗浮宫广场上新搭建的透明展场,展出20至21世纪的当代艺术作品。
2. 罗浮宫广场上有70家年轻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画廊进驻。图为展出的观念雕塑作品。
3. 杜乐丽花园内共有15件大型雕塑装置作品展出。图为仿真潜水艇的大型水中装置作品。
4. 杜乐丽花园中展出的戴维.麦屈(David Mach)的作品《缺一不可》(It Takes Two)。
5. 厄文.维尔姆(Erwin Wurm)《膨胀吞吃世界的艺术家——当他还只是一张光盘时<
请注明转自《典藏今艺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