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刘窗“爱情故事”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831   最后更新:2014/05/23 09:52:12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叮当猫 2014-05-23 09:52:12

来源:艺术界 文:苏伟


白种运动家

2014 |地板, 高尔夫与马球器械, C-print, 黄铜, 木板手刻 | 136x92.5x19.5cm


李竞雄在个展前,发表过一篇文章《毁了艺术家的9件小事儿》,语调带着调侃和艺术家本能的自负,大胆地把他对艺术家与艺术系统、行业、艺术史之间关系的看法和想象暴露给我们。这篇文章与他在北京的首次个展或多或少有些联系,他在展览中用极端的隐喻继续讨论这些议题,而且还为它们找到了宗教、种族、性别、个人性等等载体。但是,我仍然把这次个展看作一次艺术家的自我检验,至于处于检验的哪个阶段,现在难有定论。


在《Portrait 3》中,李竞雄用尿液影射杜尚的小便池,用霓虹灯拼出杜尚的女性化名“Rrose Selavy”(罗丝·瑟拉薇),亚克力板制作的透明箱体上镶嵌着两只喇叭,你隐隐可以听到“脏海滩”的成名作《上帝最懂》。作品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画”的第三幅自画像,杜尚的情欲色彩和性暗示被放大,似乎在暗示一种艺术家之间秘密的连接和融合。这件作品是整个展览的入口,“艺术家”的身份成为整个展览的基础。


语焉不详的还有挂在墙上的作品《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微风吞噬》,艺术家折服于一种芯片生产说明书的美感,把它打印在轻飘飘的绢布上,用两个精美的纪梵希耳夹在墙上钉住,再通过两根鱼线与上方左右两侧的渔具相连。这件更加封闭的作品也不无矛盾的意味,形式的精致和空虚一同透露。旁边的作品《死的刘易斯》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对贾斯帕·琼斯艺术的兴趣,也在指涉艺术创作本身:刘易斯是运动员常用的名字,钉在墙上的机械臂据艺术家说是他自造的画画机器,两者再加上“写”在旁边凸起于墙面的木板上的黑色方框(艺术家所认为的“匿名”文字符号),仿佛在比喻艺术家工作中“重复”与“意义”的生成之间微妙曲折的关系。相比之下,对面墙上戏仿劳伦斯·韦纳的作品《艺术从别的艺术而来》来得太直接,令人担忧。


李竞雄在《Takete 66》和《白种运动家》两件作品中用了更为迂回的方法,测量艺术家自我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的位置。这种测量显然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在《Takete 66》中,他按照凡·艾克兄弟的祭坛画作尺寸制作了一个壁龛,并将采集到的66名中国人的血液渗入到画上了豹纹。艺术家应该是对宗教在美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关注,他用不同文本的互文假设了宗教性与艺术的一种抽象的遭遇方式,但似乎并没有明确针对的问题。


通过戏仿、变形和互文的方式,李竞雄对于运用来自于艺术史和文学领域中的素材显得驾轻就熟,甚至太过老练,强烈的表达欲,借助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文本重叠,形成了足够的冲击力。在艺术世界倾向于妥协和共识的困境中,李竞雄试图在创作中不断塑造和变动艺术内部的讨论区域,以求区别于平均化的艺术立场,突破僵化的边界。我完全赞同这一明确的创作出发点,也想直接说出我的疑问:当艺术家通过多种美学形式和文本塑造艺术的内部,促成多种“遭遇”的情境时,是否也需要辨别哪些遭遇是真实的、生动的、质朴而深刻的、甚至不可避免因而更要反思的?在你用艺术实践回应历史的书写、个体政治的演变、美学话语的交锋这些议题的时候,如何找到它们的思想根源而让自己的工作更加不可替代,从真实的思想碰撞里找到独立的力量?

[沙发:1楼] guest 2014-05-23 16:18:17
[板凳:2楼] guest 2014-05-23 23:12:30
醒妹屌丝版,根本就没有有价值的部分,苏伟看的准。
[地板:3楼] guest 2014-05-24 09:40:45
一模一样的文章完全可以套用给艳星,苏伟你是不是也得要求自己“真实的遭遇”?
[4楼] guest 2014-05-26 10:48:24
卢迎华身边的小喽喽,呵呵
[5楼] guest 2014-05-26 11:11:59
苏伟是最有前途的批评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