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正方的 Vishwas Kulkarni 与 Jake van der Kamp、主持Michael Lynch、反方的 Philip Tinari 和 Jessica Morgan。
香港的贫富悬殊问题严峻,131 万人活在贫穷线下,可另一方面,艺术界总渴望得到政府资助,而政府给予西九的拨款又争议多多。公帑应用于赞助艺术发展,还是先让穷人得温饱?赞助艺术的理据何在?
Intelligence Squared 于 5月16日,香港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K)举行期间,举办了一场辩论,辩题是“穷人福利比艺术赞助重要——亚洲美术馆的营运资金最好应由私人赞助”。是次辩论内容集中在亚洲地区,香港从中又可否得到启迪,再思各方的平衡发展﹖
是次会议的主持人为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行政总裁 Michael Lynch。正方为来自印度孟买的编辑及文字工作者 Vishwas Kulkarni,及香港南华早报金融版专栏作家 Jake van der Kamp;反方为泰特现代艺术馆馆长 Jessica Morgan 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总监 Philip Tinari。
辩论的序幕由 Michael Lynch 打开,他指出亚洲现在愈来愈多艺术馆林立,影响着艺术生态与发展。若有钱在手,应思考如何在穷人福利及赞助艺术间作出抉择,及艺术馆可如何改善人的生活。
艺术馆即教育
作为反方,Jessica Morgan 强调兴建艺术馆对大众有利之处。“教育很重要,而艺术亦应是其中一部分。”她认为,艺术馆是实行艺术教育的场所,而通过教育,可使社会变得和谐、建立共融的社群,纷争便得减少。她以罗浮宫为例子,由于罗浮宫受的是政府及私人资助,这令法国人觉得,罗浮宫是属于他们的,而罗浮宫内的藏品都是他们有份的。她指出,博物馆、艺术馆除放置藏品外,亦因此成为了公共空间,能够聚集到人群,让人能够互相沟通,学习到如何尊重和体谅他人。
属于公民的艺术馆
Philip Tinari 亦不认为穷人福利一定比赞助艺术重要,并提出了以公帑赞助艺术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一公营艺术馆,才可代表公众购买艺术品,并成为公民收藏属于他们的艺术品。而这些藏品对当地公民而言,将成为当地文化的反照。亦因藏品唯有以公帑购买,才不会受到市场价值、政治因素所影响,能够与艺术商业化对抗。他最后说道:"The museum we built tell us who we are, but only when we are the one who built it." (“唯有是由我们自己亲自兴建的艺术馆,它才能反映出我们的身份。”)
“艺术只是富有国家的玩具”
相反,Vishwas 赞成政府先将钱花在改善穷人福利上。他指出,亚洲一直以来的文化都受着西方影响,虽然随着发展,现况已得改善,但“艺术很可惜地,不过是富有国家的玩具。”
他以印度为例子,该地有全世界最大的贫民窟,然而政府宁将钱用于赞助艺术而非改善贫穷问题。问题在于,艺术家相较于贫民并不需要那笔钱,这资源分配方法并不公平。他指出:“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让飢民得温饱,让无家者有家可归。”若一政府促使一国艺术发展蓬勃,却任由贫民飢寒交迫,并非正义所为。
“所谓的美不过是生存”
"Build home before build museum."(先建房屋再建艺术馆)是 Jake van der Kamp 的主张。他提出了三点,对兴建公营艺术馆作出质疑:第一、政府只会购买一些能以实质数字衡量的艺术品,唯肯定该艺术品具相当价值、及能够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政府才会考虑购置。第二、政府无能肯定谁是真正的艺术家,这或令政府不能挑选到合适的艺术藏品,不能将公帑运用适得其所。第三,即便艺术教育很重要,也不一定要建造一具体的博物馆去放置藏品,人们可用各种方式接触艺术,例如网络。他又补充,若政府提供艺术资助,只会令更多人予以依赖,令艺术团体不会思考如何自给自足,对艺术发展长远而言亦未必是好事。
最后,他提到:“对很多人而言,所谓的美不过是生存。”Jake 指出,不少人尚停留在维持生活基本需要的层面,根本无法思考与实际生活无关的美感问题。他提出了一最理想的金字塔概念:居于社会最上层的富有人士的钱,可流落到底层的大众。这在现实情景中,这不单未能达成,西九却建筑在劳动贫穷阶层的肩膊上。政府无法帮助到他们之余,更加重他们的负担,这绝非一理想的社会情况。
观众可于辩论前后,两次投票表达自己对这议题的取向。在辩论之前,赞成、反对及不肯定“穷人福利比艺术赞助重要”的分别有 41%、32% 及 26%;而在辩论之后,持赞成、反对意见及不知道的分别为 47%、41% 及 12 %。虽然反方似乎争取到不少游离票,但最终还是赞成议题的人居多。此外,有观众认为,4 位讲者虽有就自己的立场发言并提出合理理据,但彼此之间并无作出讨论,使整个辩论缺乏交流。
作者:潘德恩
来源:艺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