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蛇形艺廊展馆由谁操刀?智利建筑师Smiljan Radic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1   浏览数:4489   最后更新:2014/04/01 08:02:21 by 蜡笔头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4-01 07:59:06

来源:主场艺术  文:邓小桦  图:香港电台


李杰对香港的现况觉得愤怒,因此远走台湾,但心里仍对香港非常在意。


李杰,1978 年出生於香港,毕业於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现工作和生活於香港与台北两地。作為视觉艺术家,李杰活跃於国际艺坛,曾参与多个国际艺术展,近年的包括台中国立台湾美术馆的「返常── 2013 亚洲艺术双年展」(2013) ,香港 Para/Site 艺术空间的「疫年日誌:恐惧、鬼魂、叛乱、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2013),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杜尚与/或/在中国」(2013),亦曾在香港及世界各地举办个人展览,纽约、伦敦、首尔、东京、温哥华、斯德哥尔摩、上海、广州等地,都曾见他的作品踪跡。李杰是 2013 年第一届 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的入围艺术家之一,更於 2012 年荣获香港国际艺术展颁发「艺术世界之未来」奖项,而他的作品也被世界各地多所知名美术馆和重要藏家所收藏。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有理由怀疑,每一个年代都会有许多人,觉得香港无法居住,要离开;尽管成长於斯,但却觉得这地方开始变得陌生,没有足够的空间让自己生活。与笔者同龄的朋友,常常谈论著要移民、离开香港,但多半走亦无门;而李杰,近年已移居台湾。他在台湾的居所,安静、简约、内敛,自己手绘的窗帘布,分不出家俱和作品,或者说,连起居室都是作品。


李杰的录像作品。

李杰的作品和生活紧紧相扣,非常自然,看似不经意,其实都经历过提炼。


香港的艺术家因为空间受到限制,工作与生活往往在同一个地方,说得亲民点也算是「艺术生活化」,其背面亦是一般小市民的梦想:揣想一个「自己的地方」。可以闭门造车?李杰说,以前在工厦的工作室创作兼起居,紧闭房门可营造自己的小世界,但看到新闻仍是生气,而且他很清楚,他的世界非常有限,打开房门、走到街上,他的世界就化为乌有,等同虚幻。


李杰说,是创作推动他的生活,逐渐让他发现自己需要被某种氛围包裹、餋养。於是他选择离开了香港。是很明显实际的需要吗?李杰认為不是。「悠閒,不是一年放一个月假去旅行,而是每天都可以拨出足够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悠閒的生活裡,就算洗碗、煮咖啡这麼无聊的事,都可以专心去做。也可以专心胡思乱想。」他笑:「不知為什麼,台湾好像比较能够保养人的良好质素。」


李杰重视个人空间,把自己养在一种氛围裡面,专心创作。


无法言说之物 引发创作


虽不相识,我怀疑我理解李杰的精神嚮往。70年代末生人,在寂静的校园渡过大学时代,养就一种缝隙的美学:那就是,小叙事,边缘话语,让无可名状之物现形,而又不是以对立反抗的方式。如果放入大脉络来看,或可说是受现代主义美学教育而转进入后现代主义氛围的交接一代吧。李杰常常形容他的作品為「无聊」,其实是一种解构主义影响下的美学:将细微、短暂、无意义的事物捕捉,寻找意义将生未生之际,儘量将之延长。他们喜欢无法言说之物,比如疯狂的思念。


这样的一代需要距离,又害怕孤寂。而李杰已经成為一个飘泊的旅人,习惯酒店。他说,距离是一种内在需要。他生於香港,对香港所发生的时事总是带有情绪,甚或是因為无法承受那种愤怒而离开了香港。在异地与本土拉开距离,情绪比较良好,於是他可以反过来审视这些情绪出现的状况。近期李杰的个人展览,第 55 届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的「你 (你)。」於牛棚艺术村展出,始终不是雄辩型的作品,但是却折射了谨小慎微却不断被衝破底线的香港人,无法开口说明,或者开了口也无法说明的愤怒情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