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兄弟应邀“拥抱”纽约征集志愿者
发起人:artgirl  回复数:1   浏览数:2137   最后更新:2014/03/09 05:34:43 by guest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4-03-06 05:57:25

作者:Coline Milliard(马姗姗编译)      来源:artnet


不屈不挠。布拉德·皮特(Brad Pitt)这样描述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在奥斯卡典礼当天的状态,当《为奴十二载(12 Years a Slave)》——讲述一位被卖身为奴的男子的悲惨故事,由皮特联合制作,麦奎因导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麦奎因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电影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已经被好莱坞接受并给予拥抱。而也正是在好莱坞,这位艺术家找到了他渴望的平台。

不管你怎么看,麦奎因的职业生涯都是一个成功故事。1991年他进入金史密斯学院——那时此学府因为YBAs刚刚诞生而炙手可热——这是使他成为英国最有名气的艺术家的漫长轨迹的第一步。早期短片《熊(Bear)》(1993年),展现了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就是麦奎因)围绕彼此徘徊,就像预备着一场打斗,这是他的第一次成功,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次,它们都是迅速获得了一致好评的令人不安的艺术片。还不到30岁,麦奎因就于1997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办了个展。两年后,他获得了特纳奖,英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奖项。

但当代艺术这个世界对于麦奎因来讲总是太小了。当我在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采访他的时候,他告诉我某些特定的话题是需要叙事去寻找它自身观众。“任何人都可以给你讲个故事,”他接着说,“但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沉浸在西方艺术的整体思路之中。”麦奎因希望探索其他路径,他就已经开始制作他的第一部剧情片《Hunger(饥饿)》(2008年),该片讲述了爱尔兰共和军鲍比·金沙的绝食斗争。

《饥饿》迅速成为探索北爱尔兰问题的关键电影之一——此主题尝试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原始困境。它将麦奎因推向了更加不同的领域。他的作品开始被主流媒体关注并讨论,这样的高曝光率在英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对一位特纳奖获得者来说。《饥饿》之后是《羞耻(Shame)》,涉及性瘾话题,这吸引了很多从未听说过这位艺术家的观众,甚至是那些从未踏入过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观众们。无论他的艺术生涯有多辉煌,是从《饥饿》开始,麦奎因的声音真正被人们听到。

艺术家为了《饥饿》的拍摄,还曾去过伊拉克并作为官方战争艺术家深入了伊拉克的英国军队。但他却发现自己无法拍出一部电影。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制作承载着在冲突中丧生的英国士兵肖像的邮票。这件作品,麦奎因最好的作品之一,名为《女王与国家(Queen and Country)》,首次展出是在2007年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的一个集邮柜中。艺术家希望皇家邮政印刷这组邮票,并使它们进入邮路系统循环。这个项目赢得了一些支持,并通过慈善艺术基金发起和收集了20,000个签名的请愿书。但是英国皇家邮政没有让步,该项目便撤销了。

与此相反,围绕《为奴十二载》的产生的话语量是惊人的。除了其作为电影的自身优点——Chiwetel Ejiofor, Michael Fassbender, 及Lupita Nyong的表演——该电影对西方电影在描绘奴隶制时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它同时也将聚光灯投在了仍然白人盛行的电影产业之上——而且,关键的是,也许会起到改变这一点的作用。

我其实不愿意这么写,但是没有当代艺术作品可以做到类似的影响。而麦奎因深知如此。在21世纪初,当他的作品开始走向一个更加公开的政治基调,他可不会让它只对着博物馆的白墙,还有个别进入了其稀薄空气的访问者说话。“他为它的媒介选择受众,”Martine d’Anglejan-Chatillon,伦敦的托马斯·戴恩画廊主管说,这家画廊已经代理了这位艺术家10年。“对于这样庞大的主题,电影媒体显然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出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