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 作者 Stefan Gronert
最近和同学聊起Thomas Demand[1]那些无比复杂的纸模型照片,同学戏称Dusseldorf的艺术家们为“Those crazy people”,确实,想想Becher夫妇[2]几十年如一日的拍摄工业建筑,Gursky[3]放出3米×5米的照片展出,还有Demand那些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做出来的模型,他们真是无愧“疯狂”这个词。
Thomas Ruff
不过如果换个更适合的词来形容他们的话,那我想“极致”应该可以算他们的共同特点。如今Becher夫人年过80,Andreas Gursky、Thomas Ruff[4]、Thomas Struth[5]、Candida Höfer[6]都已经在艺术界立足多年,也是时候来好好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了。
Candida Höfer作品
1976年Becher夫妇开始在Dusseldorf教书,第一批学生一共8个人,他们分别是Tata Ronkholz、Volker Dohne、Iris Salzmann、Angelika Wngler(后面两位放弃了艺术生涯,也很少被提及),Candida Höfer、Axel Hütte、Thomas Struth和Thomas Ruff,而Andreas Gursky是在1980年成为Becher夫妇的学生。
Tata Ronkholz作品
其中最著名几位的作品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也就不在这里多费口舌介绍,倒是想说一说不太为人知的几位。Tata Ronkholz在到Dusseldorf之前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她所感兴趣的题材是城市中的各种商店和酒吧,拍摄方式也是非常Becher式的“建筑肖像”;Volker Dohne的拍摄风格和Struth早年的城市照片很相近,与Struth不同的是,他的照片中并不总是空无一人,而且照片中隐藏着一丝对于城市变迁的哀叹。
Axel Hütte作品
这两位虽然一直从事摄影,但是几乎完全被他们同学的光彩所掩盖,很少被人注意。第一批学生中的另外一位,Axel Hütte[7],要说这哥们运气似乎有点不好,当年Ruff凭借他的巨幅肖像照片一举成功,可鲜为人知的是,其实Hütte比Ruff更早一些开始拍肖像,他们的方式都极为近似,被摄者面无表情、直视镜头,甚至拍摄对象有的都是一样的人,唯一不同的是Ruff用了彩色而Hütte用黑白。
两个人的肖像照一同展出,Ruff名声鹊起,Hütte却无人问津,这也是个有趣的八卦。不过后来Ruff越玩越花,离传统的摄影也越来越远,Hütte则是专注于风光摄影。
Simone Nieweg作品
一个和其他人都不太一样的是1983年入学的Simone Nieweg[8],从那时开始她一直关注的就是果园、菜地、风景这些主题,她不拍建筑不拍人不拍城市,照片总是一派田园风格,唯一能和她的老师Becher夫妇联系起来的共同点就是,她的照片中的天空也总是一片中性的灰色。
Jörg Sasse作品
另一个在探索摄影本体语言上走的比较远的是1982年入学的Jörg Sasse[9],他最有趣的一个作品叫做Speicher I,作品的形式是一个档案柜,一共8个竖行,每行64个抽屉,总共512个,每个里面包含一张照片(来自他的Sketch系列)。在档案柜旁边有一个分类标签,观众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标签,根据标签上的编号找出对应抽屉里的6-9张照片,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排成一个序列。这些照片其实本身也是Sasse收集来的,于是大众的照片展览的决定权最终回到大众的手里。
Becher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说,其实Dusseldorf的成功很难找出一个原因,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么也许可以归功于Becher夫妇对于摄影理念的解放。在这本书中,更多的集中于对单个艺术家的介绍,是一种横向的探索,而如果进一步深究的话,那么就要更多的追寻Dusseldorf之前的历史以及关注未来的发展了。
[1]Thomas Demand(托马斯•德曼德)
德国雕塑家,摄影师(1964-),他通常以纸板制作三维模型,这些模型都为真实大小尺寸,制作完成之后使用相机拍摄,模型的场景通常来自社会及政治事件。
[2]Bernd and Hilla Becher(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
德国摄影师伯恩(1931-2007)和希拉•贝歇(1934-)夫妇执教于杜塞尔多夫学院,自50年代末起合作拍摄工业建筑,为当代摄影中“类型学”的始祖。
[3]Andreas Gursky(安德烈斯•古斯基)
德国摄影师(1955-),师从Becher夫妇,是最早使用数码技术合成照片的摄影师之一。其作品以其巨幅尺寸闻名。代表作有《99美分》,《东京证券交易所》,《平壤》等等。其中《莱茵河Ⅱ》在2011年的佳士得拍卖会拍出了433万美元的高价。
[4]Thomas Ruff(托马斯•鲁夫)
德国艺术家(1958-),师从贝歇夫妇,是最早应用数字技术制作照片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致力于探索摄影语言的边界以及数字技术对于摄影的影响。代表作有Jpegs,Nudes,Zycles, cassini, and ma.r.s.,Photograms等等。
[5]Thomas Struth(托马斯•施特鲁斯)
德国摄影师,生于1954年。1973至1980年在杜塞尔多夫学院学习,师从Becher夫妇。代表作有Museum Photographs,Family Portraits,Streets of New York City等。
[6]Candida Höfer(坎迪达•霍夫)
德国摄影师(1944-),师从Becher夫妇,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各种公共室内空间,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等。
[7]Axel Hütte(阿克塞尔•希特)
德国摄影师(1951-),师从Becher夫妇,早期拍摄人像,后专注于拍摄风光照片。客观性是他的核心理念,也即摄影对于外部世界的机械复制。他的风光照片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同时又让人感到疏离。
[8]Simone Nieweg(西蒙•聂维克)
德国摄影师(1962-),师从Becher夫妇,自从1986年开始关注农业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拍摄主题集中于果园,农场等,后也开始拍摄风光。
[9]Jörg Sasse(约尔克•萨瑟)
德国艺术家(1962-),师从Becher夫妇,早期数码技术的实践者,使用数字软件修改他通过网络和扫描得到的照片,并使用这些照片重新构建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