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术世界
雾霾天不断刷新记录,拼搏精神堪比索契冬奥会的运动员们。北京的朋友昨天公司放假,但他还是回去上班,据说办公室的空气净化器比较高级。在大家都被建议留守在家,出门也别超过20分钟的天里,老人家照样闲庭信步地在户外遛狗。上海的牛毛细雨天持续4天了,醒来也不想出门,出门老想打人。还好,明天终于迎来艳阳天,感恩。
管它雾霾创高,艺术还在继续。
~~~~~~~~~~~~~~~~~~~~~~~~~~~~~~
1.方二,《别碰我!》
台湾摄影师方二在北京城为迎接奥运而大兴土木之际,拍摄了一组另类的建筑摄影《动物园》,那些被吊车、起重机、工地扬尘包围,每天在变脸的京城建筑物被方二沿地平线镜面反射再左右拼合,就构成了一个个来自虚空,徒有抽象形体的不明物。
方二,《别碰我!#12》(Fang Er, Don't Touch Me #12),C Print,彩色打印,2008,©方二,M97 画廊(M97 Gallery Shanghai)|图片提供
方二,《别碰我!#9》(Fang Er, Don't Touch Me #9),C Print,彩色打印,2008,©方二,M97 画廊(M97 Gallery Shanghai)|图片提供
紧接着《动物园》,方二又以同样的手法制作了《别碰我》,拍摄对象是工业建筑中粗细不一、高度各异的烟囱,这些工业社会的产物或者已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彻底出局,沦为时代方针的活化石,或者在岌岌可危、日暮西山的工业生产中继续沉重的喘息。方二从信息上隐去了这些烟囱的拍摄地点,并在图像上去除了建筑主体以外的全部背景,使这组明明可以偏向社会调查的作品倒向了不着痕迹的视觉趣味。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激烈转变发生在并不漫长的时间进程里,大批工厂和工业建筑的兴衰更替仿佛源自一窝蜂的冲动,除了在短命的口号中,我们很难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风景中找到牢固和稳定。这些昆虫般对称的建筑体,喷射着烟雾,来势汹汹,驭空飞行,不过“别碰我”这样一个略显娇嗔的标题道出了它们的外强中干。它们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向何处去,像无脚的鸟,无港的船,一路向前,前进至死。(蔺佳 | 文)
2.查尔斯·盖恩斯(Charles Gaines),《温室》
查尔斯·格安斯,《温室》(Charles Gaines,Greenhouse),混合媒介,电子设备,摄影,78×144×96 英寸,2007,Courtesy of LAXART and Susanne Vielmetter Los Angeles Projects
尽管非裔美国艺术家查尔斯·盖恩斯是上世纪60和70年代的后极简艺术家中的重要一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件是盖恩斯作品的显要题材,比如第 52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那巨型的令人难忘的《飞机撞击时钟》(Airplanecrash Clock);新近个展《社会正义笔记》(Notes on Social Justice)上暗喻自然与罪行事件之间联系的《夜晚/犯罪》(Night/Crimes)。《温室》(Greenhouse)虽然直指温室效应这一不可避免的社会议题,但却不乏轻松诙谐。用计算机将各地区监测到的空气污染指数转换成数据,变成指令,实时控制展厅中一间“温室”里彩色灯的色彩和亮度变化。盖恩斯充满梦幻和浪漫气息的迷雾揭示了当代人纸醉金迷,面对生存危机一步步逼近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王方|文)
3.尤金·李,《尘埃系列》
尤金·李,《尘埃系列》(Ujin Lee,Dust Series),摄影,与汤姆·爱德华兹(Tom Edwards)合作,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作品中的“尘埃”其实引用自一句在葬礼时常见的祈祷祝词:“沙归沙,尘归尘,土归土。(Earth to earth, ashes to ashes, dust to dust.)”这句话在我们的作品中,化为尘埃在不同地点的一场场爆炸,这些地点总和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在自然中的短暂存在留下证明痕迹,但最终我们的存在归于尘埃。这些尘埃的形状是由一种抽象的设计经过重复来创造出独特的质感,而尘埃出现的不同环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情绪。背景环境和尘埃所表现出来的形状和状态是相互牵动的。
4. 马丁·斯塔瓦斯,《雾之城(渡江缆车,中国重庆)》
(Martin Stavars, City of Fog- Cable Car, Study 2, Chongqing, China),摄影,2012 courtesy of the artist
5. 罗斯·米勒,《港口的雾(夜晚)》
(Ross Miller,Harbor Fog (night)),运动传感器、雾气、声音装置、感应式 LED 灯光系统,427×1707×320 cm,2007-2009 年建造于波士顿,Central Artery/Tunnel Project,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项目支持, 艺术家|图片提供
6. 中谷芙二子+高谷史郎,《云之森-烟雾装置 #47784》
Fujiko Nakaya + Shiro Takatani, Cloud Forest - Fog Installation #47784),Courtesy of Yamaguchi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YCAM]
但愿晴空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