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坛》公开征集提案(亚洲艺术文献库,截止:2014年3月23日香港时间中午12时正)
发起人:西天中土  回复数:0   浏览数:1966   最后更新:2014/02/26 09:41:59 by 西天中土
[楼主] babyqueen 2014-02-26 09:41:59

来源:豆瓣  作者:王基宇

神学问题在中西艺术中都是第一问题。


中文历史中“艺术”一词即是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家为回应兴起的佛教与道教运动而作。《晋书·艺术传》中点明艺术的政治本质即“威众以立权”、“神道设教”,认为艺术活动有益于社会权力流动与民众利害教化,但为了规避其迷信的风险就需要政治科学的规范引导。《艺术传》提供的范式基本为后世中国文明消化佛教并形成三教合一奠定了基础。



先秦儒家提出“如神论”,指出神是一种无法用感官直接把握,却会在祭祀礼仪中“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现象;只有于一种“如在”的朝向中才可称神,能“存在”或“不存在”的都不是神。



先秦道家的性命哲学中“神”指人的一种纯潜能状态。“神人无功”、“神人不离于精”,“不离”指绝对的持守,绝对持守于“精”的潜能中,彻底消灭了功效目的性;不为任何事、不为任何人,潜能却充盈饱满不发散丝毫,无法判断其运动规律,可谓神。


“神”在唐宋以后的观念中,更多是指理智认识中的“不测”现象。道学思想家发展出了一套不同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基于非主客体现象的逻辑;即以两个范畴来划分自然世界——对象化、可测的“物”世界与非对象化、不可测的“神”世界。《历代名画记》开篇言“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即贯穿了《艺术传》的政教传统与作者当代的道学成果,这里的“神”已经无关宗教信仰,而是以理智去认识非对象化的自然世界。作者认为这种认识境界的打开与推进是“画”的重要部分。


西方艺术就更离不开神了,所有西方现当代艺术所创造的经验都可视作对其传统中宗教经验的转化。艺术家群体能在中世纪末期兴起,并在启蒙运动后逐渐代替原来宗教的地位,多是靠模仿宗教圣徒。圣徒是犹太-基督教世界中虽属于人类,却比一般信众更接近上帝的人,我们可以看出像康定斯基、霍克尼模仿的是圣保罗这种理论阐释型圣徒;而自虐的行为艺术则是模仿传统中的苦行圣徒——如《卡拉马佐夫兄弟》里身上缠铁链吃极少食物说自己能看见鬼的费拉庞特神父;博伊斯模仿马丁路德这种造反圣徒的痕迹再重不过——居然有人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受佛教影响,难道看不见“人人都不需要教会而可直接面对上帝”的新教改革对基督教世界的巨大影响?


为什么今天英国青年艺术很多无法与设计区分,量产各种创意小玩具而出不了大艺术家?因为其抛弃了传统中深刻复杂的神学思考。“威众以立权”、“神道设教”是中西艺术的共性,艺术能构成权力流动而设计最多促进经济流动,因为设计使人接近拉低自己的偏爱和欲望,而艺术使人接近高于自己的意志与美德。中国青年艺术家不可不吸取西方同辈教训而返身探究中西大传统中的高峰所在,这也是在这个文明冲突时代大家对“造神展”所期待的。




展览时间:2014年3月2号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黑桥艺术区Action空间(庄园东路华联超市西侧100米)

策展人:蔡东东

参展艺术家:蔡东东 刘成瑞 闫冰 厉槟源(望京裸奔哥)何持 陈督兮 吴小武 张小迪 沈暘 王基宇 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