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6-26 “H2O—艺术史研究”缪晓春艺术展
发起人:2w5  回复数:0   浏览数:1820   最后更新:2008/01/30 10:25:04 by
[楼主] 2w5 2008-01-30 10:25:04

[p_w_upload=79978]

[p_w_upload=79979]

[p_w_upload=79980]

[p_w_upload=79981]

[p_w_upload=79982]   

展览空间:西安市纺织城
展览名称:首届西安文献展暨首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6-25
展览开始日期:2007-6-25
展览结束日期:2007-9-22
展览地址:西安市 纺织城 纺西路 238号(原西北第一印染厂)
策划人:岳路平
艺术家:金江波、姚子、周啸虎
官方网站:[url]www.onwest.com
备注:
相关链接:[url]http://www.hishehui.com/mainframe.php?tid=17180&fid=13&l=h

展览前言:
 
前几天跟一位著名策展人聊即将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得知日本的一些策展人要联合亚洲其他一些策展人一起组织一个“影子展览”,来对抗威尼斯和卡塞尔的“霸权”。

  我心里想,为什么我们成了“影子”?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呈现的作品、中国艺术家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呈现的作品真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吗?这些艺术“代表”的合法性是如何建立的?

  这几年,当代艺术霸权的话题一直被拿来进行讨论,少数国外收藏家和少数国际重要双年展的文化权力跟国家文化机关的权力,时而单独生效、时而相互配合,产生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寡头。十位数的这些寡头们垄断了国际双年展、收藏家等重要的艺术资源。

  寡头艺术真的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吗?与此同时,类似于“影子展览”的想法与其说是在“对抗”,还不如说是在敲边鼓。

  那些真正保持跟自身环境的真诚关系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是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为什么我们不把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上的“艺术家”和“作品”看成真正的“影子”呢?

  这种“反认他乡是故乡”的颠倒逻辑主宰了我们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批评很多年了。它的结果是,当代中国人根本看不懂“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文章”。关于消费影响生产、批评成为吹捧的论述实际上已经很多很多,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指鹿为马的时代仍然没有结束?

  关于“影子展览”的讨论,让我联想到西安附近法门寺的“影骨”:在发现藏在法门寺地宫的佛指舍利之前,一共发现了3件仿制的“佛指”。这三件仿制品后来被称为“影骨”,赵朴初用“一月映三江”来描述仿制品和真正的佛指(灵骨)之间的关系。

  就此,我展开联想:中国艺术家、艺术品在世界三大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上的表现实际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三枚影骨;进而,中国艺术家、艺术品在亚洲的光州三年展、横滨三年展和台北双年展上的表现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个层次的“影骨”;进而,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在具备民意基础之前,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三个层次的“影骨”。

  那么,“灵骨”在哪里?影骨已经提示了灵骨的形状、材质、大小等等信息,但是毕竟还不是真身。

  “灵骨”在哪里?正是首届西安文献展的讨论目标。






作品图片

[p_w_upload=79983]

[p_w_upload=79984]

[p_w_upload=79985]

[p_w_upload=79986]

[p_w_upload=79987]

[p_w_upload=79988]

[p_w_upload=79989]

[p_w_upload=79990]

[p_w_upload=79991]

[p_w_upload=7999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