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大佬眼中的2014
来源:墙报
项目简介:
草场地叙事
策划:康学儒(《艺术时代》主编)
时间:2014年1月1日——6月1日
媒体支持:《墙报》
草场地村位于北京东北五环边机场辅路旁——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08年奥运之后,北京飞速上涨的房价,以及动辄对于拆迁和占用地皮的高额补偿,诱发草场地村民在一夜之间的将原先居住的小院落修建成三、四层的楼房等待即将到来的拆迁。但这些突然之间多出来的房子等来的不是拆迁补偿,草场地的命运没有走向快速拆迁之后被建成整齐划一居民小区,相反,这些村民自行修建的高高低低,错落不齐的小楼房因相对较低的房租,却在不知不觉中接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其中有国贸高档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更有大量在餐厅、商场的服务员,有出租车司机、有中介、有在酒吧和KTV陪酒的小姐,有纯粹出卖劳动力的务工人员,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大量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草场地生活形态因为大量外来人而变得极其多元而丰富,复杂而又鲜活。
草场地叙事正是基于草场地这种丰富的社会生活形态而展开的一个艺术项目。这个项目的特点在于,所有参与的艺术家的工作必须是基于生活并居住在草场地的某个人或某类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是生存策略而展开,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必须是与草场地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关联。
“草场地叙事”项目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草场地叙事是一个人文概念,而不止是一个物理区域概念,不是艺术家在草场地这个区域内独自做出一件作品,而是艺术家必须与草场地的人发生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将他人变为材料,出现在艺术家项目的草场地人应该是独立的主体。在更确切的意义上,他们是更积极主动的参与。
其次,这个项目希望艺术家从习惯性的创作方式中主动来一次分离,尽管艺术家每天也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但是将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种有所听闻但完全陌生的生活结构之中,这多少有点主动介入的意味,这种介入并不意味着艺术能怎样或者改变什么,而是艺术家在另一种生活轨迹中如何应对,将会生发出什么样的思考。最后,这是对当下艺术生产机制的主动改变,大量的当代艺术出自于艺术家的工作室生产。而这个项目的所有作品将在街道上、超市里、菜市场、出租屋、理发店、澡堂、餐厅中发生,艺术家不在是工作室里安安静静的创作,而是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遭遇一次意外。
说的含糊不清,具体项目是做啥?
项目最终如何呈现,艺术家方案如何提交?
这不是偷学灿灿的夜走黑桥么?


明明是炒石青冷饭
没事干了吧?!
丫就是一纯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