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葛姆雷访谈:艺术是跟未知事物交流的途径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1   浏览数:1367   最后更新:2013/12/14 22:23:10 by guest
[楼主] wangxiaoer97 2013-12-13 11:08:20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Sam Gaskin


Michael Wolf作品《工业建筑1》彩色合剂冲印,2005


上海——最近,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在上海举办了两场摄影展:在安垦绿色举办的《工业建筑》和M97画廊承办的《繁华都市小小神》。这两场展会体现了他对都市生活的关注,无论是细小至工业橡胶手套,还是恢弘如容纳百家工厂的建筑群,都成为他镜头的焦点。BLOUIN ARTINFO China与沃尔夫进行了一番交谈,他向我们阐释了他的摄影手法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心——香港人蜗居在狭小的公寓里,而日本上班的人则要忍受拥挤不堪的地铁——这些都是他摄影创作的基础。

您最出名的照片是从特定的角度拍摄的密集成群的高楼大厦,整张照片上除了楼房什么都没有。而M97画廊展出的作品却是您的一些小幅作品,拍摄的是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这些小幅作品是我的一个新的方向,因为我已经对于大作品有些厌倦了,总是这样巨大的篇幅,也让人疲倦。每天我都拍很多照片,我常常在香港到处走走停停,用我的iPhone的拍照。然后我将他们打印出来,6x4英尺大小。因为是iPhone,就得常常清洁镜头。

您是如何让这些照片中的楼房看上去如此平面而抽象的呢?

大部分都是拍摄位置的问题。香港就很适合拍摄,因为这里的地势起伏很大。你可以站在一个有半层楼高的位置上。香港也有很多学校,但是学校的楼房高度不能超过8-10层,所以如果我要拍摄的楼房是65层,在学校的10层楼上拍摄也不很理想。

您有没有最钟意的拍摄地点?

恩,如果可以给我一个好的飞行器来拍照的话。一些生产这种拍照用的飞行器的公司联系过我,问我可不可以用他们的产品拍摄。但是这些飞行器只能承载很轻的而且是标准规格的相机。也就是说它们的镜头是固定的,像鱼的眼睛。而且,还需要一个遥控,将你拍摄的照片传送到电脑上。

那么,如果技术跟得上呢?

哦,当然,但谁知道那时候我在哪儿呢。

M97画廊展出的作品里包含了许多细节性物件,比如手套和洗好的衣服。这些物品有怎样的吸引力呢?

仅仅是因为它们是香港特有的。每个在那里的工人晚上都会清洗它们的手套,然后悬挂晾干。我发现这些手套放在一起有一种美感。它们就好像是香港本土文化组成的装置艺术。

这是人类的印记,就像一座手的雕塑。

是的,我也拍了拖把。所有的餐厅都有拖把,清洗过之后就晾干。但是你不可能把拖把大头朝下放在地上,这样它们干不了。所以,你得把他们倒竖过来,但是因为拖把头很重,所以你还得把它搭在或者挤在一个什么地方。

能找到这些东西是香港最迷人的地方。我的妻子和儿子住在巴黎,所以我也常常住在巴黎。但是相比香港而言,巴黎实在太无聊了,我说的是视觉上。巴黎一百二十年来从未改变过,乏味的很。

能跟我们谈谈在安垦绿色举办的《工业建筑》展览吗?

在生产大军迁移至大陆之前,香港是工业动力之源。那时所有的玩具都是产自香港。如果你仔细看看80年代的娃娃,你会发现,它们都是“香港制造”——当然也有日本和台湾制造。

我的工作室所在之处是一个19层的工业建筑,里面有400多个工厂单元。他们都很小,鞋盒一样,每个也就1000平方尺。那栋楼只不过刚刚建成20年,而照片里的这些楼中,有些已经有40-45年的历史了。而这些楼里的单元每个只有400平方尺,类似家庭手工作坊。他们有的生产玩具,有的做扣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

您有没有去过香港那些臭名昭著的微公寓里面拍照?

我曾出过一本书叫做《100x100》。书里是我拍摄的100间公寓,都只有100平方尺(3.2米x3.2米)。真的是太小了。

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工作生活会产生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应该有的生活吗?您觉得您的工作有很明显的人本或政治性质么?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从社会出发,都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都传达着一些信息。我成长于60年代,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都很自由。我以前为左翼杂志摄影,在那里我写了许多反思社会问题的报道。

事实上,在香港,政府通过出售地产而营利。香港的税率最高为12%,没有销售税。所以你就要想政府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每年政府只有几个项目,而地产商要竞标才能拿到项目。地的价格也根据地段来看,地段越好,价格越高。当然,征税基础低是一大优势,但是不好的就是,房价都是天文数字。市场有需求,但是如果可用地太多,房价就会下降,那房地产商就无利可图。这是一种商业模式。

上个星期,上海经历最近最严重的一次空气污染。您会想要拍摄这类的东西吗?

不,我对这个不感兴趣。这是记者的事情,不是在画廊里展览的内容。我可能会做些事情来抵制污染,就像在香港,我会做些事情让人们认识到这样糟糕的住房情况都是地产商一手造成的。但是污染不是我会选择的花体。如果10年前,我可能会为某杂志做这样的报道。

但是,当这个城市隐没入浓雾的时候,当夜晚灯光被轻烟笼罩的时候,也是有一种美感的。

把污染变成美感说不通啊。

但是你不也把这样密集的居住变成了美感了吗?

我不是反对美。特别是《建筑密度》这一系列里充满了矛盾。远远地看它好似超市条形码,也可以是玛雅时期的挂毯。这就是人们买它们的理由。而讽刺就是,那些购买者大多都有5000到10000平方尺的大公寓,甚至有几处房产,比如在巴黎、里约热内卢和香港。他们把这些作品买回家挂在墙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照片很美,然而事实上它们一点也不美。当然了,如果没有市场,我也不会拍这些照片。

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您算是顺应市场了?

我是,但我同时也有颠覆性。只是买这些作品的人通常不怎么仔细思考这些作品的意义。我一直都将自己的作品看做是城市生活的整体,里面都很多很多小的方面。

《东京压缩》摄影系列(人们如同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地铁里)是个很残酷的话题。这个系列完全是政治性的,对城市生活进行了批判。但是,它的销量比我其它的作品都要好。这真的很奇怪。很多经销商曾经都跟我说,你卖不出去的。然而之后到处都在卖这一系列作品,市场反响十分强烈。也许这是缘于收藏家的质素,他们看到了作品里的美丽和隐喻。


Michael Wolf,《建筑密度#22》,彩色合剂冲印, 2005-2012

Michael Wolf, 《建筑密度#44》, 彩色合剂冲印, 2005

Michael Wolf, 《我最喜欢的东西#21》,彩色合剂冲印,2013

Michael Wolf, 《我最喜欢的东西#161》,彩色合剂冲印,2013

Michael Wolf, 《繁华都市小小神#34》, 彩色合剂冲印, 2004

Michael Wolf, 《东京压缩#31》, 彩色合剂冲印, 2010

Michael Wolf, 《工业建筑#25》, 彩色合剂冲印, 200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