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男男女女:肥内评《湖畔的陌生人》及《阿黛尔的生活》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128   最后更新:2013/11/30 16:29:29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点蚊香 2013-11-30 16:29:29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廖廖

  近年以来,国产货不再是价廉物不美的代名词。君不见,前几天又有一件国产货为国争光——艺术家徐冰的新作《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在伦敦隆重展出。“桃花源”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国货,如今却花了洋人的钱,占了洋人的地盘,夺了洋人的眼球,实在是国货之骄傲,国人之荣幸。

  喜大普奔之后,我们不要忘记,有的国货只适合国人自己欣赏;有的国货只适合以异国情调的姿态去赢取洋人的好奇心;有的国货则中西皆宜,普天同庆。那么,徐冰的这件作品属于哪一种国货呢?在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桃花源”的意思。

  关于这件徐冰新作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徐冰在做这件作品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桃花源与乌托邦的区别。如果按照这件作品的中文名《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个句式隐喻的“××主义一定要实现”这句中国著名的口号,那么徐冰实际上是在指“乌托邦”,而不是“桃花源”。

  乌托邦与桃花源,两者都意指文人和艺术家对惨淡的现实不满,进而幻想出的“完美世界”。但是乌托邦与桃花源这两个“完美世界”却截然不同,就像陶渊明不同于柏拉图,就像徐冰不同于博伊斯。

  乌托邦(Utopia)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不存在的地方”,后来西方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延伸为“幻想中的完美世界”。西方的思想家曾经构思过许多不同的乌托邦,款式多样,老少咸宜,任君选择。其中,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16世纪的英国内阁大臣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这两本著作最为经典。

  莫尔与柏拉图,以及其它的西方思想家,在著作中用严密的逻辑体系构建了梦想中的“乌托邦”。在乌托邦的著作中,从政治、军事、教育、土地、财产···再到灵魂、公正、智慧、勇敢···都有完整而一致的构思。“乌托邦”就是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运用严密的逻辑构建出的体系完善的“完美世界”。

  而“桃花源”则是正宗的国产货,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代表着千年以来的国产失意文人和艺术家幻想中的诗意世界。无论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还是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国人幻想中的“完美世界”皆属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模式。

  国产思想家幻想的“桃花源”几乎没有逻辑思维,没有像西方“乌托邦”那样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仅仅是作者一种直观的情感表达。老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强调的是与世隔绝、与世无争。“桃花源”充满浪漫主义,充满喜悦与哀伤的感叹、充满宁静淳朴的诗意憧憬。但是仅仅是一个感性和直观的梦想,并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陶渊明与老子并没有如西方的“乌托邦”一样,设想“完美世界”中的政治、军事、教育、分配形式如何实现,只是一味强调隐逸避世、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而西方的乌托邦更加现实,更加强调逻辑和细节,无论是柏拉图、莫尔到马克思,他们构建出整个完美世界的运行模式和哲学理论基础。

  乌托邦与桃花源都基于一个前提:对惨淡的现实的不满与悲观,于是梦想一个完美的世界。而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的乌托邦的主题是“解放”,国产桃花源的主题是“逃避”。如果说乌托邦是因为对现世的不满,进而构思出一个“完美的世界”。那么,桃花源就是因为对现世的不满,进而希望躲进一个隐秘、与世无争的“避风港”。

  “乌托邦与桃花源”的不同构思,尽显了中西文明的艺术家和文人的思想之迥异:一个是争,一个是不争。一个是创造,一个是躲避。一个是解放,一个偏安。一个有完整的哲学理论,一个是模糊的文学构思。一个是理性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

  在中西艺术史上,艺术家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也有两种,一种是国产桃花源,一种是西洋乌托邦。国产艺术家的桃花源意味着消极、躲避、偏安,外面的红尘浊世、兵荒马乱,统统与我无干,艺术家喜欢沉迷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中,用诗书画营造一个世外桃花源。桃花源的主题就是“避一避”。于是在仕途坎坷之余,有了隐逸、内省的文人画,于是在改朝换代之际,有倪瓒、有四僧、有朱耷。

  而西洋的艺术乌托邦,则意味着抗争、解放、颠覆。在面对现实的不满,面对现有艺术体系的不足之时,西洋的艺术家不是避一避,而是要“争一争”,要构建一个全新、逻辑严密、细节完善的“完美世界”。于是宗教势力笼罩欧罗巴时,就有了文艺复兴。于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了新古典主义。于是工业革命之后,就有了塞尚、毕加索和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于是欧美青年解放运动之后,就有了沃霍尔、博伊斯和阿瑟·丹托的当代艺术。

  躲避、偏安、隐逸的桃花源传统,并不会带来艺术的新时代。当中国的艺术形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时,我们采取了拿来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当代艺术,想拿就拿,拿来就用。因为我们只有躲避、消极的桃花源传统,而没有创造、严谨的乌托邦传统。

  在时代发生巨变时,中国艺术家全然没想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乌托邦,全然没想到构建新哲学与新艺术理论体系。因此,当我们接受来自西方的哲学与理论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这大概也是我们千年以来总是喜欢躲在桃花源里,不敢冲出去创造乌托邦的后遗症。

  那么,可以想象的未来,国产艺术能够构建自己的逻辑严密、体系完善的艺术乌托邦吗?——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一线的艺术家徐冰尚且沉迷于避世而自足的“桃花源”中,而不敢构想解放与革命的“乌托邦”。如果说年轻一代希望尚存,那也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先要放弃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与传统世界不同,今天的艺术世界不仅需要感性,还需要理性。不仅需要浪漫,还需要逻辑。不仅需要继承,还需要颠覆。不仅需要模仿,还需要构建。对年轻一代的艺术人来说,也许放弃桃花源式的避风港,构建艺术的乌托邦才是正途。不要再迷信“桃花源”——这是“桃花源”这件作品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我们并不清楚艺术家徐冰在创作这件《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桃花源与乌托邦的区别。但是我们还是要感谢徐冰的作品,提醒我们思考这两者的巨大差异。

  至于艺术家徐冰这件“桃花源”作品是否足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个左右逢源的艺术家与行政长官,徐副院长并不需要一个心中的桃花源,因为“国产的桃花源”从来都是失意文人与落魄艺术家的梦幻。对于春风得意的徐副院长来说,也许这件作品的英文名更加适合描绘他此时此刻的心境:Travelling to the Wonderland.

[沙发:1楼] guest 2013-11-30 17:45:50
徐冰就是时代里的畸形儿, 从来就没有什么艺术造诣和文化修养, 搞版画的玩装置,真是忘乎所以。
[板凳:2楼] guest 2013-11-30 21:33:25
徐副院长还生活在古人病歪歪状态下
[地板:3楼] guest 2013-11-30 21:42:44
g8羊尾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