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窦子、黄寺
董冰峰:策展人、学者,长期关注独立电影。1974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1999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任栗宪庭电影基金会艺术总监。
总体印象
我开始比较“正式”地关注泰康空间,是通过在泰康798时期的“1+1”项目。当时看的是刘韡和秦思源合作的一次计划,现场感觉耳目一新。但在那之前,很早我就知道泰康的负责人唐昕的一些类似田野工作的艺术考察和资料搜集工作,比如她编写的那本《花家地》,关于“花家地”艺术家群落的口述和访谈。我觉得这种并非出自非常学院或纯理论背景的独立策划人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
从泰康空间在复兴门顶层时期的一些“主题式”的展览,到后来我看到的“1+1”,感觉变化和进步都很明显。而且我认为泰康的“1+1”项目,所讨论的不简单只是一个艺术家合作方式的问题,在当时看来还是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就一个空间现场的运作和艺术创作的媒介变化等,都很值得不断讨论。
后来泰康空间搬到草场地之后,推出的“51平方”项目很有影响,尤其推出一批创作的观念、水平很接近的艺术家。同时我也发现摄影似乎又成了泰康一个比较大的主题。通过对摄影这一媒介和摄影史的关注和梳理,又延伸至相关的社会、政治和美学的问题, 拉开一个非常长的时段去看摄影的历史性和当代性的问题。我觉得这种历史的回看和研究的方式,是一种非常负责任和很有必要的方法论的探索。尤其对一个非营利机构的核心工作, 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运营支点和机构理念上的发动机。
2011年,我也看了泰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收藏展。那个展览上,可以看到泰康的收藏系统和格局是非常严肃和开放的,比如也包括了1949年建国之前的一些重要作品,而不仅是像大多数艺术机构着重的1970年代之后的“当代艺术”。这个方向是有历史野心的,国内多数非营利的机构都缺乏这种工作视野,无论是当时的尤伦斯还是深圳OCT这样非常重要的艺术机构,因为大家的眼光还是多集中在通常的当代艺术的范畴。但,另一方面,泰康的收藏体系,给我的感觉可能跟中国美术馆有点接近,比如目标和定位基于一种国家的艺术/文化的战略眼光,对艺术、文化论述的“正统性” 的命题和方向,所以也和其他当代艺术机构很不太一样。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相对于国家性的资源整合来说,如泰康这样的民间行为似乎又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是必须坚持,因为这两者的性质和出发点,长期看是不一样的。
关于非营利
从机构形态上看,国内与泰康空间比较有可比性的可能是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尤其在一些研究的主题的项目规划上。但从金融行业、企业介入当代艺术的情况,从企业内部的架构上看,泰康好像又和民生银行有一点像,当然两个品牌的思路还是很不同的。据我所知,泰康和民生的艺术部门都是隶属于其企业内部的公益文化事业或者品牌拓展类的部门,也并没有成立自己的艺术基金会来独立运作艺术机构、收藏和展览。
另外,泰康空间的非营利模式,也应该引发大家关于非营利这一课题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的一些思考。我觉得目前在中国,“非营利”,它肯定不是唯一的或可能标准化的方式,“非营利”其实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面向、主题和运作的形态,而不是说非要拿出一个标准的概念,我觉得可行性和持续性可能更重要;再比如丰富性也非常需要,所以我很期待未来泰康空间的发展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