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室——黎薇个展10月22日A2Z ART画廊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4   浏览数:1822   最后更新:2013/10/21 14:19:47 by guest
[楼主] babyqueen 2013-10-21 14:19:47

来源:财新网

【财新网】(特约文化记者 李大卫 发自美国东海岸)看过纽约亚洲协会名为《伊朗现代》的展览之前,人们很难想起伊朗和现代艺术有什么关联。这当然是出于偏狭的成见。至少在巴列维统治时期,那个国家曾经有过高度世俗化的经历。尽管早已被1979年的革命否定,那个历史时期却通过艺术留下一段难以阐释的记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德黑兰就有了自己的艺术双年展。王政推翻之前揭幕的德黑兰当代美术馆,拥有欧美之外最完善的西方现代艺术收藏。这是大量石油美元涌入的结果。

  由于霍梅尼掌权后的政治气氛,加之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除阿巴斯的电影,以及《我在德黑兰长大》《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等少数几本去国的作家的畅销书,有关伊朗艺术的信息极少进入我们的视野。虽然有些生活在国外的伊朗艺术家,比如塔那沃利,始终有作品出现,有些还拍卖出很高的价格,比如这次展览上的雕塑《墙》。

  那件碑形的青铜四方体上,布满了形似古代象形文字的图形。那些无解的铭文,并不记载任何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宣示这个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前伊斯兰时代。从文化地理意义上说,伊朗自古就是面对西方挑战的传统前哨;温泉关、马拉松都发生过古代希腊人和波斯帝国之间的重要战役。近百年来,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英国、俄国、美国也留下深刻的足迹。

  《墙》的另一个标题叫《波斯城》。波斯城是古代波斯帝国的都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东征途中,这座未完成的辉煌古都毁于马其顿人的兵火。据称,这是对公元前480年,波斯军队攻入雅典时焚毁卫城的报复。虽未游历过当地的遗迹,但仅凭博物馆中展示的一些石雕残件,比如那些巨大的兽形柱头,已经足够震撼。

  《墙》的作者塔那沃利早年在意大利求学,回国后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伊朗传统元素。这并非孤立现象。上世纪60年代初,一些同样受到欧洲现代主义影响的艺术家,也表现出类似的造型语言转变,被评论家称之为“萨卡卡纳风格”。命名来自什叶派缅怀先烈的一种仪式,虽然相关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无关。

  很长时间里,现代主义被习惯性地视为源自巴黎的文艺风尚,是一种反地方性的国际风格。所有的差异,仅存在于流派,或几位大腕之间。这样,艺术家的国族背景,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略——有谁在意康定斯基是俄国人,查拉来自罗马尼亚?除非是日本的藤田嗣治,或者意大利未来派那些亲法西斯分子。

  然而,真实的艺术景观远远比这复杂。在《伊朗现代》中介绍的艺术家里,马尔科斯·格里高利安生于俄罗斯,游学于欧美,曾在伊朗生活,但最终死于亚美尼亚。格里高利安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人物。不过,他用掺砂黏土塑制的小件浮雕,虽然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抽象作品,但材料本身却显示出伊朗高原的强烈本色。很多时候,材料即内容本身。

  即使形式上更抽象的书法艺术(伊斯兰世界有自己的传统书法),往往也会传递出明确的社会文化甚至政治信息,即便我们对所书写的文字一无所知。在一副油画中,礼萨·马菲用红色的颜料,把花体字符“写”成虬曲升腾的火舌形状。烈焰丛中,则是挥举的拳头。这幅画完成于1978年。此时,示威、罢工正在伊朗各地爆发,标志着伊斯兰革命的开始。《伊朗现代》展示的作品,到1979年为止。

  亚洲协会博物馆的馆长招颖思(Melissa Chiu)介绍,在当前全球政治气候背景下,《伊朗现代》这样的展览,会实质性地有助于理解伊朗的历史。让人难免产生联想的是,展览开始不久,美国和伊朗的总统之间,发生了时隔34年后的历史性通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