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瘪瘪的事件。
发起人:lalal  回复数:17   浏览数:3520   最后更新:2013/10/18 23:53:32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3-10-11 10:19:13

来源:TimeOut北京

《马笼》

艺术家做回顾展似乎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今年正逢五十岁的徐累也赶了回热闹,不过相比大多企图以回顾展提高艺术地位的艺术家,徐累此次展览的回顾意义更重大,从85新潮一路走来,他的作品一直带着时代的隐性印记,你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他,还有整个时代。文 李谦

情迷物图词的半百之年

这次展览囊括了艺术家从1995年开始至今各个阶段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共有五十六件,以时间为线索,各个时期的代表作都有体现,基本上是这二十年的发展脉络,按照“镜像”、“青花”、“舆图”、“虚词”、“空城”、“色谕”、“世界观”、“帷幔”等单元陈列,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展出。看这场展览无法走马观花,那感觉更像是穿越回了某个旧时代,窗外正是潇潇雨,窗内温酒一壶,且慢慢读。
文学性一直是徐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艺术家本人也丝毫不掩饰他对这种表达的热爱,就像评论家皮力所说,“我们在徐累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混合着民国形象、奇珍异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明清言情小说的奇幻世界。他把诗歌中的意象转换为图像符号,从而把绘画变成一次次图像的修辞练习。”徐累本人也曾提及过晚明小说版刻插图的空间结构对他的影响,像《西厢记》插图,屏风上所绘制的并非舆图,而是山水画。
然而更多人注意到的自然还是徐累作品中最常见的指代物马、椅子、鸟或者是舆图等等,在这次的展览中,这些指代物依旧是画作的主角,关于它们到底代表什么、徐累被问过许多次,艺评家们给出的可供讨论的结果也异常多,而事实上徐累笔下的这些指代物早已经脱离了历史、人世等现实,承担着超验的角色、回到最原始的朴素层面上,就如之前艺术家本人所说的,“画马,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雌雄同体的,屁股散发着肉欲感,而马头呢,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里,它就代表阳具”。
《虚石》
《夜游》
以传统掀开反传统的壳
从国内前卫艺术家们普遍进入青春期的85新潮开始,传统似乎就成为了那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的死敌,徐累作为85一代的先锋性人物,在1989年参加现代艺术大展时的作品《逾越者》或者《心肺正常》也是如此。
但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他就开始逐渐转型、慢慢脱离了彼时的前卫大队伍,开始回归传统工笔绘画的创作手法,这也曾一度使其昔日的战友们相当费解,然而对此徐累的解释是,“变革有可能是往前走,也可能是往回走,往回走不是守旧,不是倒退,是追溯和复活历史上有价值的起点,相当于车在前行过程中的后望镜,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态度。”
然而徐累的回归传统显然走的不是寻常路数,这种传统仅仅是技法上的,这些看似充满古风古韵的画面中藏匿的显然是现代感十足的情绪,他作品中的现代叙事风格从未改变过。
“就是用最为传统的熟宣作画,却不采纳人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画程式”。因此尽管他在技法上运用的还是勾线、着色、晕染一类带有工笔色彩的技法,但相比当下流行的实验水墨的豪迈来说,他的作品在熟宣纸上依旧保持着一种理性的拘谨,这本身就是另一种超前。
用皮力的话说,“徐累这些奇幻画面可以看作是艺术家对85新潮以来当代艺术历史化幻觉的反思,是当代艺术这辆快速前行的汽车上的一面后视镜。它们不是逃离,而是出走,更是出走之后的理性反思。”这显然也是艺术家对于艺术史更大的贡献。
Q&A 徐累,我是“诗”的拥护者
TO:展览“世界的壳”的意向是怎样的呢?
我的世界观中,“空无”是一个重要概念,从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今天,每个阶段的作品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尽管这些作品的表面有许多魅丽的表现,但它们的内部其实是“空无”,就像是“壳”。“壳”很脆弱,但它是由内而外的边界,对艺术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幻象。
TO:现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偏离叙事性,你怎么看叙事功能在作品中的作用?
在历史中,叙事是绘画中的重要功能,就像故事是文学中的重要功能一样。自从元代以后,中国走上文人画的道路,叙事不再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但文人画不是纯粹的绘画,是诗人的绘画。所以,如果说叙事性绘画是一种“绘画的文学性”的话,那么文人画就是“文学性的绘画”,是一种非专业的绘画方式。而在我看来,写真绘画在绘画的原理上,更能表现出世界存在的形式以及人的复杂情绪,是原生态的,当然今天的时代对叙事性有各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可以更有丰富的语境。
TO:你作品中的隐喻一直是很重要的部分,为什么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中国传统的文赋传统,使许多主题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对世事的感叹如此,对个人境遇的表白也是如此。比如用“白驹过隙”象征时间的飞逝,或者屈原用山间兰草比喻自己的命运,这很容易得到证明。中国古代美学讲究曲径通幽,《文心雕龙》里就说,“秘响旁通,伏彩潜发”,欲说还休会给人以意境深远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我又是一个有“文人画”情结的人,其实,我是“诗”的拥护者。
TO:你怎么看时下水墨重新被学术界重视、也被市场热追呢?
水墨在近期受到关注是好事,毕竟这是我们自身文化的主场。水墨、包括更久远的唐宋写真绘画,这一系统曾经是区域性的全球化艺术,在今天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因为现状的乱象而妄自菲薄。但今天的文化背景跟过去不大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文化现实,所要做的工作,一个是恢复性的,所谓正本清源,再一个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创造力。后者尤其重要。这股暗流到了今天,确实有了一些突破,可以拿出来说说了。怎么说,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TO:当代艺术的“当代”其实还是不大被重视的,作为一个从85新潮出走的艺术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所谓当代性,是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如何理解现代性,我们的答案又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现代性”往往和现实主义纠缠在一起,真正能有“观念”的发现的艺术家并不多,这是一个既考验趣味,又考验智性的问题。
作品推荐
《虚石》徐累创作于1996年的作品,画中在假石上的围绕中,一只鸟停立在一把明代太师椅上,整个画面静中却藏匿着一触即发的动。
《马笼》这幅作品是徐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97年,画中主角是一匹被困在铁笼中的白马,白马的眼神纯净且哀怨。而当视角再向外抽离,会发现这只铁笼是在帘布之下的,事实上它不仅仅是被囚禁,更是被展出。
《青花地》艺术家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整幅画是幽蓝色的,蓝色的草地和远山上都有着一种青花图案,而处于画面中间的白马身上也印着这种青花,三者无比协调。
《龙马会》徐累的代表作之一,这幅创作于2010年的作品将象征中国古代皇权和男权的龙与马进行了对话,在被重屏切割的空间中,游龙盘踞云端,白马被屏风所遮掩,静态的画面完成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时空凝滞。
《气与骨》徐累2012年的作品,这幅画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传统中国水墨的山水,所谓“气”;下半部分的假山石可谓“骨”。艺术家利用画面颜色的深浅和空间上的对比,创造出实相虚设的特有画面。
《游丝》艺术家今年全新创作的作品,画面上一只只剩尸骨的鸟竭力飞在假山石之间,而山石间还有绳子在连接着,鸟甚至连停脚也都是处于危险之中。
《世界的壳》徐累个展 10月19日-10月29日 今日美术馆
[沙发:1楼] guest 2013-10-11 11:36:10
这种艳俗画、垃圾画,喜欢的人还真有
[板凳:2楼] guest 2013-10-11 17:10:49
癌!这种东西还有人去写去看去买,哀哉乎?
[地板:3楼] guest 2013-10-11 22:09:17
这是老一代白头翁的天命
[4楼] guest 2013-10-12 20:30:25
好浪漫!好有诗意!




















[5楼] guest 2013-10-13 13:29:58
头发是染的吗?
[6楼] guest 2014-04-19 16:03:07
老休的脑残
[7楼] guest 2014-04-20 02:14:34
当代的白乐还是白痴?
[8楼] keleshuidouaihe 2014-04-21 16:04:09
南京一批这么画的
[9楼] keleshuidouaihe 2014-04-21 16:04:33
南京一批这么画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