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批评的私语时代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1   浏览数:1382   最后更新:2013/09/01 14:47:07 by guest
[楼主] 展览预告 2013-09-01 10:31:51




视界艺术中心 - 2013年9月15 日17:00  PM

将分别于两个空间 呈现 两档 展览的开幕


群岛



组织:Art-Ba-Ba流动空间

学术指导:陆兴华

参展艺术家:何岸,丁力,廖国核,陆平原,赵要,张洁白

展览地点: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地址上海闸北区莫干山路50号3号楼2楼

开幕时间:2013年9月15日 (周日)17:00

展览时间:2013年9月16日-10月6日



视界艺术中心即将推出由ART-BA-BA流动空间策划, 陆兴华 作学术指导的当代艺术展——“群岛”。 “群岛”由何岸,丁力,廖国核,陆平原,赵要,张洁白六位活跃的艺术家最新的作品组成。他们分别用绘画,装置,表演等各自熟悉的媒介展现最新的探索。“群岛”是一种群集的岛屿类型,也是一种观看视角。这六位各自不同的艺术家因为“群岛”这个展览汇聚。这正像今天的社会一样,我们的创作有时候像是处在岛屿之中,岛屿有着独立的生态系统,但岛屿之间又相互关联并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其中强调着个人的追求,也无法忽视外部的环境和共同要面对的局面。因此,“群岛”既是一次观看的探险,也是一种展示的姿态。


视界艺术中心”VARTCENTER成立于2010它是附属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SIVA的非盈利空间由美术学院 院长知名当代艺术家丁乙担任艺术总监中心位于3号楼和6号楼的两个展厅“视界艺术中心”的核心理念是对各类正在发生发展的艺术观念形式语 表达方法提供实验和交流的平台


“Art-ba-ba流动空间”是一种展示方法.是一种行动力,由艺术家们发起
其名称来源于著名的当代艺术论坛Art-ba-ba网站(www.art-ba-ba.com)它将不定期举办各种艺术活动
“Art-ba-ba流动空间”不设固定展示空间,它可以出现在艺术家工作室
或展厅或美术馆或其他任何可以开放进行创作的场地.




Archipelago


Organizer:Art-Ba-Ba Mobile Space

Academicguidance: Liu Xinghua

Participatingartists: He An, Ding Li, Liao Guohe, Lu Pingyuan, Zhao Yao, Zhang Jiebai

Venue:V-Art Center (1 Space)

Adress: 50Moganshan Road, Bldg 2 2/F

Opening: 15Sept 2013 (Saturday) 17:00

Exhibition:16 Sept - 6 Oct 2013


V-ArtCenter and Art-Ba-Ba Mobile Space is proud to announce "Archipelago",an group exhibition academic guidance by Liu Xinghua, consisting of sixindividual artists; He An, Zhao Yao, Ding Li, Zhang JiebaiLu Pingyuan and Liao Guohe presenting their newest works at V-ArtCenter. Archipelago is by definition a cluster or collection of islands. Basedpartially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y have come together as a set of islandsforming an archipelago for the audience to explore. "Archipelago" isa condition a state of mind, together they share the same values acting as adispersed force. As with today's society, where we emphasize individality,separating, sometimes even isolating, ourselves from the idea as an collective.What "Archipelago" is about is that although in the midst of today'ssociety where an individual may seem as an isolated islands, we're actually apart of something larger. If we're willing to step outside our own islands,there's more to discover in our near surroundings. In a lot of senses we needto take our environment into account. Therefore "Archipelago" is nota theme,  there's no hidden agenda butrather a condition of these five artist's at the same time refecting today'ssociety.


V-Art Center

Established in2010, V ART 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Shanghai M50 Innovation Park. As anon-profitable space affiliated with SIVA of Fudan University, the center ispresided by Mr. Ding Yi, a famous modern artist and an associate dean of SIVA.Both of its exhibition halls in Building No. 3 and No.6 are being operated inan open manner. This young space shall maintain its vitality all the time,presenting a dialogue platform for modern arts in Shanghai.


Art-Ba-Ba Mobile Space

Art-Ba-BaMobile Space is a certain exhibitingmethod, an action, created by local artists, it organizes and presents variouskinds of art activities. Its name is derived from the contemporary art socialnetwork “Art-Ba-Ba” (www.art-ba-ba.com).

“Art-Ba-Ba Mobile Space”doesn’t have a fixed venue, it appears in artists’ studios, exhibition spaces,museums, and any other spaces that can present art.


"Archipelago" is organized togetherby V-Art Center and Art-Ba-Ba Mobile Space


艺术家

何岸,1971年生于武汉,1996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居住在北京,是国内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个展包括: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 2012,上海。好奇之黄 好奇之蓝,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11,北京 曾参与过群展:NONO, 长征空间北京­­­,2007真的-中国当代艺术泰特美术馆利物浦,2007等等… … 此次延续了何岸一贯对于材料和空间的幻想展开的工作,从中制造出一种空间情绪。


丁力1979年生于上海2008年获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11年与艺术家金峰成立“TOF 小组”参加重要展包括:未来的节日浦大楼-生计划手感4"我的共产主义"“海报展”千万不要忘记图像斗争严防死守-日大派对“tof小组-7-手册”等等。绘画对于丁力本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他即将展示最新的绘画创作。


1977年 生于加尔各答,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在媒体学校任职现为职业画家。主要展览包括:香蕉茄子饼,博而励画廊72013.2010年9 廖国核 金石空间 北京2010年5月 乌克兰 小平画廊 上海2009年 当代艺术展在松江——产阶级化了的无产阶级创意工坊上海等等。荒诞不羁的绘画风格已成为廖国核最得心应手得主要武器,刚在北京举办完个展得他又有几张新得绘画即将在上海呈现。


陆平原1984年生于浙江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作品采用装置,影像,行为等媒介创作。主要展览包括:惯例下的狂, 德学院 上海,2013,不包括 禾木空间 北京,2012,胶囊 Gallery Box, 瑞典哥德堡,2011,占领舞台-回放外滩18画廊 上海等等。陆平原常用装置,行为,绘画等形式构建一种作品的叙述框架,此次他将当代艺术中的奇异故事带到展览之中。


赵要1981年生于中国四川省泸县,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院设计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事绘画以及装置等媒介的创作,重要个展包括“精神高于一切”,佩斯伦敦,伦敦,英国,2013,“赵要 你看不见我 你看不见我” ,北京公社, 北京, 中国,2012,群展包括:“ON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2013,“全球槽”,伊莱和伊迪特-布罗美术馆,密歇根州, 美国,2012等等。对于当代艺术中的观看作品视角用绘画装置等形式表现出来是赵要一贯的追求,这次他将展示他的行为装置作品。

张洁白1980年生于中国宁波目前生活于北京与上海2008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主要个展包括2011年北京Boers-Li 画廊有些小游戏2009年巴黎Kamel Mennour画廊的“我沉睡了两百2007年巴黎KamelMennour画廊的“没发生什么/没什么可告诉你”等等。简约明快的风格占据张洁白的整个创作,他将极简的探索持续的蔓延到“群岛”之中。



磁场

CONVERGING ENERGIES


毕蓉蓉张如怡

Bi Ringrong & Zhang Ruyi


艺术家 ARTISTS

                    毕蓉蓉 Bi Rongrong /张如怡 Zhang Ruyi


撰文TEXTS       毕蓉蓉 BiRongrong  /AnnStouvenel

                   张如怡 ZhangRuyi丁乙Ding Yi

,

对谈Interview毕蓉蓉 BiRongrong/ 李振华 Li Zhenhua


主办RGANIZER视界艺术中心/ V ART CENTER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SIVA


支持 SPONSOR 名豪Noble SeafoodResturant



视界艺术中心 2空间 / V ART CENTER  space2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6号104

104,Building 6, Moganshan RD, Shanghai

开幕   Opening  2013. 9.15   17:00 PM

展期   During     2013. 9.15 -10.4


视界艺术中心 2空间同样在2013915日带来艺术家毕蓉蓉和张如怡的双人展-“磁场”,艺术家毕蓉蓉将以独特的创作形式在一周的时间内在展厅空间实施大型绘画,它将使观众进入一个和作品吃惊的距离和位置关系。而张如怡将借助这次展览的平台,在进行一次纸本绘画的颜色试探,同时还有的一次油画板上的布面作品完整积累的首次亮相,并且继续延续水泥桌子,球体等材料装置的结合展示。两者都将基于“色块、距离、质感”等类似的形式物质重塑展览空间。


李振华先生将与展厅内与毕蓉蓉展开基于此次创作的对谈,而张如怡和毕蓉蓉的文章分别由丁乙先生和AnnStouvenel  ()女士撰写。


V Art Center will present the exhibitionConverging Energies”- inclouding artist Bi Rongrong and Zhang Ruyi on September 15,Bi Rongrong will with unique artistic form finish a large paintingin the exhibition hall space within a week, it will bring the audience into a striking distance andposition relationship with her  works. And through this show , Zhang Ruyi will try  colored ink on paper, as well as  full debut of accumulation exposuringof painting on canvas, and to carry on the wayof display combine thecement table sphere device and so on. Both works will be based on "color piece\distance\texture"and similarmaterial and forms to  reshape exhibition space.

Mr Li Zhenghua will unfold dialogue based onthe creation of Bi Rongrong  within exhibition hall, and articles of  zhang Ruyi and Bi Rongrong  would be written by Artist Ding yiand Miss Ann Stouvenel (French).


毕蓉蓉Bi Rongrong



艺术家毕蓉蓉将以独特的创作形式在一周的时间内在展厅空间实施大型绘画,它将使观众进入一个和作品吃惊的距离和位置关系


Artist BiRongrong withunique artistic form finish large painting in a week within exhibition hallroom , it will bring the audience into a striking distance and positionrelationship with her works


对谈Interview


李振华&毕蓉蓉

李振华先生将在毕蓉蓉现场实施作品的过程中与艺术家完成提问和对谈,这部分将会来展览期间通过文字呈现


Mr Li Zhenhua will complete questionsand dialogue with the artist BiRongro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work at the sceneof the V Art Center , this part will update and present through the textrendering during the exhibition


一些有明暗的小木条  (部分)


对谈时间:2013年9月2日           文本整理:毕蓉蓉


振华:能不能简要地讲一讲在国内和出国学习的经历,对你的艺术创作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蓉蓉:在国内的时候,我本科读的是国画专业,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山水画,主要学习古典山水画。当时导师对我们的要求特别严格,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临摹古画和外出写生,除了毕业创作几乎没有参加过展览,因为大家都会认为自己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那个阶段的学习,有许多的法则要学,所以在自我表达的方面关注得非常少。

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我在当时,特别渴望去一个不一样的环境学习。于是我把这个原因和渴望很直接地表述在了申请信中,没想到,非常顺利地就去了荷兰的FrankMohr学院的绘画专业,开始了我的第二个研究生的课程。

在开学的第一天,每个人被要求在自己的工作室布置一个展览。当时我就只能把随身携带的几张写生稿贴上了墙。记得在做自我陈述时,我提到这些写生稿只是一些草稿,会考虑怎么把它们转换成最终创作。但是导师们却认为这些草稿(sketch)本身就已经是很美、很完整的作品了。他们对我的印象是,技法太好,希望我忘记自己的技法。接着就是开始问什么是我感兴趣的,为什么我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有哪一些可能性。我觉得从第一天开始,我就对自己之前的作品或者说是草稿有了另外的认识,同时,一堆新提出来的问题又促使我去做很多新的探索。我觉得当时的这个新开端,并没有去改变我创作作品的手法,而是我的思考方式开始有了转变。


振华:我觉得这个过程挺有意思。就是你在海外的导师认为你的草稿是很好的艺术,很有趣,这个和我们在很多情况下理解艺术的现实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对于一个小样,会考虑这个是不是能展出来,是不是作品还没有完成,会有这样的疑惑。

你觉得这是不是跟这几年的欧美的文化的动向有关系?他们是不是更偏向于展出文献?对他们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变化?艺术在今天,任何一个手稿,任何一个小的物件,如果说涉及到指向某个艺术作品的并非是一个完结的过程的时候,它可能都可以被当成艺术作品(最终作品的完成品)来展出。


蓉蓉:我能否从这个角度来回答,在国外的学习中更注重Personal(个人)这一面。个人的每一个过程的痕迹——被放大、被展示。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我感觉我们非常的注重精神,但是是一种被放大了的精神(宏大的,集体主义的),个人的很自我的精神是被隐藏了的。在国外的时候,大家一直在问你的兴趣什么,你为什么对它感兴趣,一切以“I”(我)来开头。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在回答你刚才的问题。


振华:我觉得你回答的挺好的。我在想作品化的问题。因为在中国,我们很多时候在谈精神性,而方法是借助图像或是物件来延伸这一感受;在海外,好像除了在谈个人表达以外,他们对物件(object)特别关注。因为在中国对过程似乎不是很注重,或者说是不太注重一些思考过程、小样和小的工作细节,他更关注你作品最终的一个完成度,以及完成了什么。你觉得哪个文化语境更物质化?


毕蓉蓉:要看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我能从精神性的角度来回答吗?其实在我的学习中,我觉得中国古人非常注重这个过程。我们的书法,需要每个个体很多的体悟加入其中,表面看是一些线条,是一些构图,但是这是被加入了精神性的一种语言,对观众的要求也非常的高。

我的国画导师以前经常说,当你们每个阶段有了不同的成长之后,再去解读这些线条,你的感悟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的师兄会经常很得意地说,你对书法的体悟还不够,所以你是体验不到黄公望的线条的精道之处的。

我很同意在对待中国的艺术时,当然我指的是传统的艺术,精神性是最重要的,被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很有共性的美学。个体的精神、体验,都是被融化在过程中,最后需要通过一种很简练的语言来传递出来。这样一种传递是很难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的。

在西方的学习中,当然我跳过了对西方传统绘画的学习,直接在那里学习在当代的语境中对绘画的表达方式(样式和方法)。因此,只能直接讨论在西方当代的文化语境中,我对他们的物质性的理解。我还是从精神性的角度来讨论,就像我之前提到了,在那里,大家天天在强调“我”、“我”、“我”,我对什么着迷,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是对自我的精神性的肯定,似乎不是很强调共性(宏大或是集体主义的共鸣)。因此,其他人要去体验我的“我”,就似乎很有必要去解读一些文献,一些过程,通过我的小样、草稿等。所以他们的方式就变的更叙事性,表现出来可能物质性更强。

作为艺术家,我觉得在之前的中国语境下,会觉得做作品是一件更沉重的事情,可能在之后的西方的语境下,则变成了一件很愉悦的,享受的一件事情。那振华你是怎么看的?


振华:其实这里物质性可以被转化为客观看待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通过物件找寻精神联系,中国画教育中的不一样,其实也是回归到每个画者内心的某种觉醒,只不过大家会在某种情况下会心一笑,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叙事来解释如何到达这一结果。


振华:对我来说,大家有一种表象上的同一。比如当我们提到做录像或做装置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越来越难分出来,这是中国艺术家,还是西方艺术家做的。但是,你会从解释文本中发现差异。比如说读一段艺术家的话,中国艺术家会把这个问题写得很庞大,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的,一个什么主义的。但是一个西方的艺术家可能会说,我希望这个事儿可能会与我的奶奶(私人的事情和人)有联系,可能我家的小狗就是这样看着我工作的。有趣的是,你从作品能表面地判断这种物质的同一化,但是里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却是特别不一样的。回到我们刚才聊的,我问你物质化,但是你回答了很多精神性。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是不是我们也在谈宏大的问题,你作为艺术家更偏重哪一个呢?一个是你作品完整性,完成度,另一个是你的小故事在哪里?你的导师看到了你的草稿可以作为艺术,那么你自己的小故事在哪里呢?


蓉蓉:有很多小故事。比如说,我刚刚去荷兰念书的时候,我对同学的工作室经常充满兴趣,我会常常去他们的工作室去画一些场景的写生。对我来说,去他们那儿画画,更多的是去感受一个不一样的工作氛围,去了解他们的作品。当我之后看到这些写生的时候,往往会唤起我对这个艺术家的一个很深的回忆。当时的阳光,空气的味道,以及他那时正在创作的作品都会重现在我脑海中。

我去年(2012年)在法国做驻留的时候,同样经常会去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写生,有时我对他们的一些小物品非常感兴趣。比如一对艺术家中的一位每天随身携带的小速写本,封面上贴满了各种从包装上剪下来的小标签,因为一直带着,旧旧的,特别有生活气息。然后我就问他们借过来,画下了他们的这个小本子。有时他们抽大麻,我喜欢这些晒干的大麻的造型,很美,我就借过一朵,随手画在了自己的速写本上了。在去年上海的Vanguard画廊的展览中,我就尝试把这些小画以及一些他们送给我的工作室里的小物品,一起和我现场的壁画创作结合起来。我希望观众看到,在一个完成的完整的壁画的背后,有很多小故事发生。之所以,我现在的创作是这样的,是我之前在很多地方游历,和在很多的艺术家工作室里写生有关系。


李振华:


1996年开始从事艺术工作,涉及展览策划、艺术创作和项目管理领域,现担任瑞士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推荐人(2010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摄影节推荐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将担任英国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国际展览《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的顾问和推荐人。曾主持编撰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有:《颜磊:我喜欢做的》(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出版物)、《胡介鸣:一分钟的一百年》(2010年)、《冯梦波:西游记》(2010年)、《杨福东:离信之雾》(2009 年)等。出版有个人艺术评论文集《文本》(2013)。


Dépaysages  风景

撰文: Ann Stouvenel

Ann Stouvenel 目前是巴黎Mains d’Œuvres艺术中心的策展人

http://www.mainsdoeuvres.org

Arpenteur du monde,Bi Rongrong est sans cesse en quête de mobilité, de dépaysement. Chaque nouveaucontexte et chaque nouvelle rencontre rythme ses productions. Au cours de sesvoyages, elle conserve méticuleusement une quantité d’images, de nuances et desensations. Les formes et les couleurs alors capturées sont annotées,disséquées, redessinées dans une course contre la maîtrise d’une lumière enperpétuelle variation.

Suite à la collectede ces petits fétiches, l’artiste investit de grands cubes blancs et neutresdont elle se joue. Ses fragments de réalité se transforment peu à peu en objetsaplanis, qu’elle sublime par une composition contrastée où la couleur éclateface à de larges zones sombres. Ainsi, les formes-objets, décontextualisées deleur milieu originel et dans lesquelles elle zoome jusqu’à atteindrel’abstraction, s’étendent à travers l’espace comme autant de décryptages d’unenvironnement que l’on croyait bien connaître.

L’essence de sespeintures réside dans la contemplation et l’imperceptible. Envahis par cesdécors, nous devenons fourmis et de minuscules surfaces blanches attirentl’œil. Cette multitude de fenêtres nous aspire vers un ailleurs. Elle donneaussi une clé de lecture de l’ensemble, dévoilant une superposition des plans,une énergie, un vide. Ces percées pourraient bien être le point de départ versune reconstruction du motif d’origine, vers une vision globale des forcesd’attraction et d’opposition qui animent les formes géométriques. Souventd’autres dessins de plus petite dimension, chargés d’arabesques florales etexécutés avec une grande finesse, se superposent à la peinture murale etmarquent un arrêt sur un détail spécifique. Détachées de la fresque qui devientalors support, ces respirations soulignent le changement d’échelle et lapréciosité de ces échantillons.

Des allers-retours entre les pleins et les vides, des mondesconscients et inconscients, déploient à l’image d’une projection mentalel’univers poétique de Bi Rongrong, naviguant entre orient et occident,abstraction et figuration, fracas et plénitude.


测量师的世界。


毕蓉蓉不断寻找流动性。每一个新的上下文和每一个新的遇敌率制作。在她的旅行中,她精心保持一定量的图像,细微差别和感觉。的形状和颜色,然后将捕获的注释,在对比中对光线不断变化的掌握解剖重绘

收集这些小恋物癖,艺术家投入大量的空白和区间,其扮演的立方体。其支离破碎的现实变得逐渐扁平的对象,那崇高的组成一个大的暗区对比色层层反差。因此,从原来的环境成为语境的形式,对象。 实现缩放到抽象, 穿过空间尽可能多的破译为是众所周知的环境。


他的绘画的精髓在于在沉思的,潜移默化的。这些套入侵,我们得到蚂蚁和微小的白色表面吸引眼球。此众多的界面渴望我们在别处。它还提供了一键理解整个露出的叠加计划,能量,真空。这些进步可能是原有格局重建的起点,驱动器的几何形状的吸引力和反对派部队的概述。其他规模较小的图纸,经常满载花卉花纹和执行有很大的技巧,叠加上的壁画和标记停在一个特定的细节。局部的壁画变成支撑,这些呼吸点缩放和细化这些蓝本。


它们在空的和满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世界之间来回。部署诗意的宇宙精神投射艺术家本人,航行在东和西之间,抽象和构成,破碎和丰满的形象。

毕蓉蓉


19821031, 宁波出生

现生活于上海


教育背景

09/2008-07/2010, Frank Mohr学院,格罗宁根,荷兰

10/2009-12/2009,交换学习,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费城,美国

专业:绘画

绘画硕士学位


09/2005-06/2008,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成都,中国

专业:山水画

文学硕士学位


09/2001-06/2005,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中国

专业:中国画

文学本科学位


展览信息


个人项目

2012

加油站五-毕蓉蓉和陈天灼的两个个展,1117日-1216日,Vanguard画廊,上海;

壁画项目,8月,画廊Art De L'oisivete Pont-AvenPont-Aven,法国

2011

兼容的盒子#4,"理想&无用的空间",1026日至1120日,上海;

The Landscape is Called Sweet Faith,1023日至219日美术馆 aan de A7(Rabobank Drachten),荷兰


2010

When the Lines Turn into a Silhouette,1215-115,2009-2010, stichting WEP,格罗宁根,荷兰


群展

2012

Zone Autonome Mutualisee,Vivarium,BiennaleOff-Rennes, 912日至1028,Rennes,法国

Berliner Liste 艺博会,画廊Pantocratorgallery/ La Pan, 913日至16,柏林,德国

Swab 艺博会,画廊Pantocratorgallery/ La Pan, 523-262012,巴塞罗那,西班牙

Women's Lines,1, 2012,画廊PantocratorGallery / La Pan,巴塞罗那,西班牙


2011

桃浦大楼,第三期-毕蓉蓉工作室开放,95-30, 2011,西部M50,上海

桃浦大楼,第二期-毕蓉蓉工作室开放,86-14, 2011,西部M50,上海

桃浦大楼,第一期-毕蓉蓉工作室开放,73-31, 2011,西部M50,上海

Ongekend,拍卖会Young Masters @Auction艺术鹿特丹2011,213,荷兰



2010

Present Work—FMI硕士生毕业展2010,73-8, Frank Mohr Institute,格罗宁根,荷兰

No Surface, 530-74, 2010,画廊Kunstruimte 09,格罗宁根,荷兰

Open Wall House,530-69,2010, Wall House,格罗宁根,荷兰

Once Mohr,114-26,2010, DeFKa Campis, Assen,荷兰


2009

Albatross,1113-19, 2009, Meyerson Hall,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美国

Tomorrow’s Graduates Painting FrankMohr—玩酷,64-9,2009, Frank Mohr institute,绘画楼,格罗宁根,荷兰

Show Master,520-29, 2009, Academie Minerva,格罗宁根,荷兰


2008

08届中国画专业硕士毕业生展,625-75, 2008,四川大学,成都,中国

在路上,525-30,2008,四川大学,成都,中国


艺术家驻留项目

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家驻留项目,31日-831日,上海

Stichting Waddenwerk, 81-31, 2009, Schiermonnikoog, 荷兰

Les Verrieres Residences-ateliers dePont-Aven, 72日-928, 2012,法国


张如怡

可以这样说,这是一次机缘,艺术家将借助这次展览的平台,在进行一次纸本绘画的颜色试探,同时还有的一次油画板上的布面作品完整积累的首次亮相,并且继续延续水泥桌子,球体等材料装置的结合展示,仍然延续了对于工业时代下个体意识形态的过滤体验以及追求精确的被动感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is a chancethat the artist will use the exhibition platform, in a painting on a board onthe cloth works, as well as a full paper painting the color of the display, andto carry on the cement table, sphere device such as a material of thecombination of demonstration, is still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ilter forindividual ideology under the industrial age experience, and the pursuit ofprecision motion



《几何自然》丁乙/文


张如怡作品语言的源头是最基本的方形、圆形、三角形或者矩形,画面以单个、成对、成组的形态构成,形式简练却细节繁复。她以理性的工作方法来控制并延伸个人化的视角,以及形式的表达逻辑,展览中呈现的作品,无论是单件的平面绘画还是在空间环境中散布延展的小型装置,始终具有对现实信息的过滤、删减、综合的主观意图,也是情感宣泄的提升以及语言节制等一系列动机造成的结果。


 艺术家采用结构性的几何原则构筑绘画的同时也塑造着自己的风格,它们充满着矛盾又极力弱化冲突,以此修正背景与物像之间相异的两重形态。其作品特征是多层平面的叠置,如同舞台场景充满戏剧性。通过透明感的色彩技术处理,透叠画面,常常以深色为底色呈现前景亮色的图像,反之或以亮色衬托暗形的拼贴画的贴图方式来转换前后角色的关系,绘画对她而言更像一种舞台化的布景实验。色调受计算纸和底纹的原有色影响,并不具有基本的对比色彩系统,仅仅为近似色。作品微观且细腻,需要近观。静物式的植物以及植物的变体充满隐喻,成为画幅中心位置的主要内容,微弱地塑造有限的体积。结构线的交接点、线上生成出异质图形,也是展现画面主体图像的支点。由于作品尺幅的限制使作品趋于平淡和温和,单件作品带有明显的局部性,每件作品只描述一个片段,却浓缩成内容的精髓,组画形式无疑成为连接不同单元的合理组织要素,同时凸显出作品内涵上的连续性。


张如怡作品中的几何性带有理性平衡的规则,既强调构成推理又注重删减,空间与形状的压缩都是她进行从自然到几何的转化工具。审慎而理性的立场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领域并不普遍,成果也同样不够丰硕,也许正是其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2013,8,29


以上是艺术家的实验性小品


Above is experimentalsketch


延续水泥桌子,球体等材料装置的结合展示Materials :  such as cement, table ball device








[沙发:1楼] 展览预告 2013-09-01 10:01:41
群岛—当代艺术展 组织:Art-Ba-Ba流动空间 参展艺术家:何岸,丁力,廖国核,陆平原,赵要,张洁白 展览地点: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地址:上海闸北区莫干山路50号3号楼2楼 开幕时间:2013年9月15日 (周日)17:00 展览时间:2013年9月16日-10月6日


@毛力丁“群岛”由何岸,丁力,廖国核,陆平原,赵要,张洁白六位活跃的艺术家最新的作品组成。他们分别用绘画,装置,表演等各自熟悉的媒介展现最新的探索。 “群岛”是一种群集的岛屿类型,也是一种观看视角。这六位各自不同的艺术家因为“群岛”这个展览汇聚。


@毛力丁这正像今天的社会一样,我们的创作有时候像是处在岛屿之中,岛屿有着独立的生态系统,但岛屿之间又相互关联并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其中强调着个人的追求,也无法忽视外部的环境和共同要面对的局面。因此,“群岛”既是一次观看的探险,也是一种展示的姿态。

[板凳:2楼] guest 2013-09-08 17:22:55
[地板:3楼] guest 2013-09-08 20:37:58
何暗是69年,哈哈成71了,年轻了。祝贺
[4楼] guest 2013-09-09 14:32:12
国内绘画还是落后的很多,有待努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