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第十届北京独立影像展被叫停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2   浏览数:1239   最后更新:2013/08/23 17:16:46 by guest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3-08-23 16:56:36

来源:artforum


李珞唐皇游地府》2012 67分钟


李珞生于湖北学生时期去过史文华[1]九十年代末在武汉组织的一些电影沙龙活动[1]。之后他在加拿大约克大学获得艺术硕士早期创作更多为抽象影像目前从事实验剧情片创作独立电影导演。10年开始李珞借河流和我的父亲在国内的独立影展首次亮相。《河流有关地理与时间从李对于世界以及中国版图内江河水系图像的前期研究开始编织出跨代际的有关记忆与历史的再现与想像之后,《河流在北美最大的实验及独立影像节多伦多影像节(Images Festival)获得影像奖(Images Award),同时入选布宜诺斯艾利斯全州哥本哈根等多个独立电影/影像节

唐皇游地府是李珞的第三部长片改编自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一章作品继续了与水的关系龙王和袁守诚在东湖畔因为利益纠纷鱼虾而有关雨水的赌博因缘际会成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契机布列松式的黑白与表演在当代中国重演十六世纪明朝中叶的小说家对与唐代传说的想象与重构片中演员多是李珞的在武汉艺术家朋友黑帮群男题材与当代艺术圈高度重叠带出了一场鬼神与世俗的融合武汉神仙会影片获2013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怎么会选这三章小说的内容上并没有处理四个主要人物反而更多是有关领导比如龙王阎王唐明皇

三章小说是西游记的第九十一章电影里选取的这个故事在西游记完成之前就有好多个版本小说包括了这个故事但这三节还是可以独立成章的简单讲我对这个故事有兴趣是因为它反映了权力财富和道德在中国社会里的复杂关系

你的前一部片子河流和我的父亲缘起自父亲的家书这部改编自古典小说是不是更喜欢根据已经存在的文本进行电影创作

不是的我没有这个偏好就是刚好被这几个故事启发到了做这两个电影的时候注意到改编的这个过程对原文本和改编电影的关系也很感兴趣可以说两个片子有的时候倾向于自我反思

接上面的问题片子里有大量的文字剧本以及档案资料也许可以谈谈电影的物性还有把拍摄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后期加工放进成片的理由还有其他物件比如小人书

片子改编自古代的故事有关历史电影里虚构的世界很显然是当下的看到历史人物以现代方式出现也很荒诞我想要物性来暗示一种真实同时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比如文字有较强的权威口气观者必须将看到的文字信息接受为一种事实这种事实状的语调自然又会在电影里被错置的年代或者非专业的表演推翻掉我希望观看的人可以在相信和怀疑他/她看到的之间摇摆至于小人书我觉得这种电影连环画相比其他的漫画书有很强的电影感因为它的画面就是影片的截图还有一个原因是纯粹私人的这一类的小人书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很流行小时候经常看还是现在仍然觉得这是一种很特别的电影的方式所以在电影里运用了这种形式

这次你在一开始就很清楚明确这是一部纯属虚构的剧情片开始的林荫道车戏直接用了歌剧配乐叙事也比前一次清楚很多离开了有关纪实与虚构界限的讨论谈一下这个转变

这个转变对我来说挺自然的完成河流和我的父亲之后我想要做一点不一样的做点更加直接直截了当的虚构少一些媒介的自反性一直想要做一个这样从头到尾讲一个戏剧性的故事其实和做非常规的实验一样有挑战

有几场,你直接就用文字来推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文字/文本和图像关系的

一般来说是不鼓励用文本或者旁白来解释电影里的事情的在这个片子里我这么做是想在叙事上再增加一个维度让文字和图像互动除了前面谈到物性的原因我觉得文字和图像的关系还是很有意思的两者可以有很多种组合的方法文字可以在动作之前或者之后出现效果很不一样

你看的出来这是个男人戏对吧几乎没有女演员

故意的中国是一个男权社会控制权力和/或财富的人群几千年里大多都是男性做这部拍子的时候我也想从黑帮片里借一些元素后者也是一个由男性主宰的类型

在现代美术馆映后讨论的时候你说过"天堂地狱都出自人间," 也是为什么你在片中的当代中国嵌入多个层次再以黑白统一是不是可以再解释一下你的观察以及这种方法

:"天堂""地狱"在这部电影里不指代宗教场域只是另外两个附属于现实的官僚体系合在一起形成再大一点的体系要详细解释天堂地狱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概念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但我以为平时我们会在现实中在日常用语里使用"天堂""地狱"来指代某些事物(英文里也一样)。特别在中文里有很多谚语和习语使用天堂地狱的概念这些习语谚语通常在很久以前就被创造出来指代历史或传说中的特定事件但是今天在中国日常对话里这些词仍然被使用现世中活着的人往往没有身处天堂地狱的经验但大家用这些习语的时候好像我们都知道天堂地狱的样子我觉得其中的一些概念想法可能出自对现实的观察所以在电影里有些段落我可能想暗示也许有时候我们已经活在天堂或地狱里了

最后一个问题我自己觉得片子里的固定镜头和公务员日常生活的懒散和乏味感特别搭形式上选择这种拍法是为什么

选这种拍法和电影的视觉风格有关首先是受到了李郁和刘波的摄影作品的影响李郁和刘波都在武汉创作他们根据当地的新闻报纸做了一系列搬演日常生活里的荒诞场景的摄影作品作品的布景和打光可以让观者直接看出来这不是真的新闻图片但它们却能揭露一些文字新闻无法表达的真实或者质疑新闻本身或者让人思考图像和文字的关系电影里的固定镜头类似李郁和刘波的作品有点像搬演戏剧化场景这个形式上的选择和小人书也有关系因为电影需要和小人书在视觉上保持一致另外我觉得这些镜头的长度也帮助表现了公务员生活的沉闷

[1] 史文华在武汉曾是电台DJ。之后移民美国入学加州伯克莱分校新媒体艺术硕士现为美国纽约州Colgate大学美术史系助理教授

— 文/ 周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