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李逦
废墟中的“夜走黑桥”现场
8月1日晚9时,在黑桥“我们说要有空间就有了空间”, 这个替代空间旁,聚集了众多艺术圈内外人士,持续了两个月的“夜走黑桥”项目终于迎来了它的收官大趴。之前ARTINFO对此已有报道,点击查看。然而这个紧挨黑桥村排水沟、毗邻蓝房子酒吧的小空间早已被变为了一片废墟,而这个聚集了上百人的闭幕大趴就是在废墟上的一次聚会,来宾包括曾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和“掺和”过的任何一个人,大家全体聚集在废墟旁的空地上,没有人知道开幕前夜开着小型推土机推倒房子的是何许人。
黑桥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南部。近几年来,由于黑桥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较为廉价的房租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在此创作。然而,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并未得以改善,几百位艺术家和当地村民需要每天面对被污染的自来水、脏乱的街道、几座庞大的垃圾山和并不稳定的治安。
“夜走黑桥”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生发的一场自由创作的互动艺术项目,其打破了美术馆和画廊的游戏规则,从6月1日开始至8月1日由蔡东东、戴卓群、何迟、康学儒、闫冰、朱殿琼于2012年6月发起创办的不到10平米的“我们说要有空间就有了空间”,吸纳了赵赵、庄辉、沈敬东、谢南星、汪建伟、何云昌、刘铮等40多位艺术家参与,由崔灿灿策划,并且接受任何人,包括村民和路人前来创作的“夜走黑桥”,虽然躲过了焚烧和墙体的破坏,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开幕前夜的轰塌,而这也许也是作品之一。 而这场将权利交付于“人民”的行动结果,除了天马行空、故事接龙自由创作的件件精彩或富有噱头的作品以外,还有暴力事件。这场以艺术为契的“下放”权利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实验,不禁让人拿来与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的行为作品“节奏0”比较。
然而在展览期间的60个夜晚中,还是有不少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在此近乎狂欢似地实践了在黑夜中的“偷袭”创作,并将全过程在@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的新浪微博直播:艺术家陈卫群的警灯曾招来地区民警,并由于警灯管制而将其没收;艺术家赵赵在黑桥空间外开了一瓶香槟,并将此作品取名为 “祝贺!你们都成功了,希望你们取得更大的胜利”;汪建伟将自己工作室的凳子拿到了空间中,意图将凳子和空间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房梁之间构成联结,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然而在试过一圈之后,他还是将凳子原封不动拿回自己工作室中,而其过程则探讨了物本身属性的概念转换;谢南星则随后邀请了已经在空间实施创作的汪建伟,再次返回空间,进行了一次关于空间的谈话。此次谈话名为“返场与参观”;何云昌则从里到外将整个空间涂黑,并在房顶模仿苏联红军在柏林议会大厦上插旗的姿势,插了一把黑色大旗;而摄影家刘铮则更是将自己标有版号的两幅摄影作品,在空间内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此次“夜走黑桥”参与者的名单尚不明朗,在众多艺术家的署名创作之外,还有很多匿名的作品。而此次的画册则正由二楼出版机构紧张的编辑中,并在征集自6月1日以来曾陆续介入项目的艺术家名单及作品图片。
民警查看艺术家陈卫群的警灯装置 蔡东东供图
陈卫群的警灯装置 蔡东东供图
何云昌行为 蔡东东供图
从投影仪放映的作品记录里,可以看到参与者的创作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如此,也看到一间临时的艺术空间在两个时间里存在的活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很多时候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却被太多的生存、市场与虚荣冲击得支离破碎。而“夜走黑桥”让真正做艺术的艺术家们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机会,那就是真实地表达“做了再说”的创作快感。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汪建伟作品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艾未未作品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梁克刚作品
艺术家黎薇
总之,“夜走黑桥”带给人一种可怜又宝贵的自由感,而且那么和平地开始并且那么和平地结束了。没有什么可庆幸的也没有什么思考的,2个月,10平米,那么短的时间那么小的空间,就这样消失了,它存在过,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也罢。
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