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宇:艺术家不工作应强制劳改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9   浏览数:3021   最后更新:2013/07/22 21:01:38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3-07-06 15:46:22

采编:吴晓龙 来源:画廊杂志



编者按:提到80后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卢征远。卢征远今天的成就是必然的,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在选择合作机构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艺术家过人的一面。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背后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艺术机构的付出,随着凤凰艺都下属艺术机构(凤凰艺术北京艺术中心和凤凰艺都上海艺术中心)两个展览的展出,卢征远开始把自己全面的展示给所有人。
编者按:提到80后艺术家,就不得不提到卢征远。卢征远今天的成就是必然的,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在选择合作机构上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艺术家过人的一面。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背后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艺术机构的付出,随着凤凰艺都下属艺术机构(凤凰艺术北京艺术中心和凤凰艺都上海艺术中心)两个展览的展出,卢征远开始把自己全面的展示给所有人。

《画廊》: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题材、创作思路都比较单一,而你的创作比较多元,形式涉及到雕塑、绘画和影像等,你是如何思考这种多元性的呢?
卢征远(以下简称“卢”):这种所谓的多元性,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并非我有意要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也许人们对艺术家的工作理解得比较片面,其实在西方,很多艺术家的创作都是立体而且多元的,在艺术史上,达芬奇就是一个例子,他的油画名闻于世,他也设计过飞机、武器,他精铜解剖学,同时他也是个诗人。安迪•沃霍尔的画其实只是他工作里很小的一部分,他的电影、他的生活状态,他的文字、他拍小录音和录像等等,越到后期就越占据他的时间。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问题。

《画廊》:你在创作和选择合作机构方面有很强的计划性,你如何看待艺术家的这种计划性?
卢:其实我非常希望能做一个计划性强的艺术工作者,我每年都会写我个人的工作报告,包括未来的计划。理想而言,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做得有条理。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但它其实也应该有其他职业所需要的特质,不能只凭兴趣和感性,而是要有很强的理性规划。但是突发性和偶然性是难以避免的,包括灵感的出现,或者偶发性的项目,时常都会有。所以实际上我的计划若能达到百分之六十、七十就算完成得很好了。我允许差异的出现,在这种矛盾和纠结中慢慢往前移动。

《画廊》:作为一个80后艺术家,以你的经验而言,你如何选择市场合作机构的?
卢:我的合作机构是凤凰艺都,之前对传统和经典的艺术的关注会多一些,但和他们结识之后,我发现他们在当代艺术方面是处于一个强有力的上升阶段,还是觉得蛮不错的。从整体结构上而言,它不只是依托一个画廊,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实体在支撑着,并且我认为他们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有一定的未来性,在我看来他们也并不是一般只追求短期利益的画廊,这在艺术行业里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他们的坚持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效果来的。在工作中,他们对艺术家的尊重和支持力度也是很大,比如说这两个展览,基本上他们对我的所有的要求都尽百分之百的力量帮我去执行,从运输的细节到布展,包括画册、跟策展人的沟通等,他们都做得很细致。

《画廊》:“斑斓谱”、“无穷动”这两个展览可以说是你对之前艺术创作的整理。“斑斓谱”的绘画系列让大家看到了你对绘画的态度,你是如何创作这个系列的呢?
卢:我不能把这个创作成果揽为我自己一个人的,当中策展人的劳动和创造力其实也是非常多的,因为展览本身也是一种生产,是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经营的。有必要说,“无穷动”展览正如其名,是一个运动的状态,希望呈现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实际上,它整合了我近几年的创作的精选,我有意在各种媒介、各个方向都去寻找一些趣味和线索,希望能够让别人通过放射性的线索聚焦到艺术家个人的一个点上。
“斑斓谱”展览和“无穷动”的时间比较接近,我和策展人都认为如果两个展览都是类似的展示方式和思路的话,就会变得乏味和无聊,没有展览的必要性。于是,我对自己近几年创作的大概几百件作品中做了一个梳理,这个过程当中很多线索慢慢呈现出来,其中绘画的创作跟绘画史的关系是比较清晰的一条线索。由于我的创作中媒介的多样性,观众往往不太清晰我的创作思路,很多人对我的理解还是扁状的,其实我还是有很多网状的东西往纵深发展着,我根据这些重心作品挑选了出来,还是很能代表近几年我对绘画问题的思考。
我的教育基础在于雕塑,但绘画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创作语言,虽然我一直对绘画保持怀疑和距离,那么有所保留的这部分,反而慢慢地被我挤压着,形成了我创作的思路。今天绘画对我来说只是视网膜上的冲击或者是愉悦,已经不能满足我对艺术的汲取,我更希望能真正触及到绘画本身的问题。另外,我对这个展览其实是非常满意的,展览的气质很干净,我很满意空间的处理。

《画廊》:您是否要借“斑斓谱”这个展览把你在绘画上的问题发散开来呢?
卢:不是的。因为作品本身已经存在了,我只是更清晰地呈现而已,即使我从来不呈现,作品在,我的工作就在。通过梳理,我更加清晰我的基础,和对未来的创作的投射。

《画廊》:你的作品数量也是不少的,你的创作一向严谨,这种状态是不是受当时在尤伦斯做的“84天84件作品”展览的影响呢?
卢:其实所谓的影响和渗透不见得是我能说的清的东西,有时候能说清楚的影响不见得具有真正巨大的影响力,最大的影响是看不到、说不出的隐藏在身体里的,一直在操纵着你而你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种东西才可能是巨大的。另外,严谨并不是艺术的说辞,因为艺术并不是劳动作业,工作时间不是衡量标准,我只是一点点地去工作。这两个展览有了一些初步的面貌和线索,对我来说是可喜的,我可以顺藤摸瓜慢慢做下去,这能让我继续有突破的线索,我就觉得特别美好。

《画廊》:现在很多人对你的感觉像是大树发出了很多枝芽的状态。
卢:其实同期还有在蜂巢的一个关于摄影的展览,就是这三个展览让别人看到我的工作原来还是有条理的,不是在乱作。其实对我来说,媒介面貌越丰富,你的思路和定力就需要越强,需要格外厚重的向心力,这样才能让这些往外挣扎的东西变成一个既有动,又有静的关系,
否则就会被这些不同的方向所扯碎。这里需要强有力的创造力,另外也需要让别人看到这个变化到底能带来什么东西,而不是只为了让别人看到一个艺术家的多面性。之前说过,艺术家的好坏跟劳动强度没有直接关系,跟媒介品种也没有多少关系,还是要看艺术家建立了什么东西,因此对我来说难度更大,因为要控制更多的关系。对我而言,艺术史立体的,是要旋转着去观看的,就像一棵树,当你旋转地去看的时候,发现了树的形状,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画廊》:我是否能这样认为,你现在是对你的一系列创作进行补充,你有把控它们的想法?
卢:其实我一直都在把控,今年对我来说这几个展览可能也是因为契机的关系,我对作品的把控可能稍微加大了点力度,稍微收紧了一些。在这之前我是有意地打开边界,从而带来更多元的创作思路。在这个时候,我却希望能收一收,梳理出一些面貌。

[沙发:1楼] guest 2013-07-07 01:40:5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