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艺术展中的30件佳作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5   浏览数:2895   最后更新:2013/10/25 06:32:02 by guest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3-06-18 10:25:53

来源:artforum


Lam Qua,《肖像48,Yang Kang》,1830-1850布面油画藏于耶鲁大学,Harvey Cushing/John Hay Whitney 医学图书馆


PARA/SITE艺术空间
香港上环普仁街4号地下
2013.05.16–2013.07.20


疫年日志首先叫人欣赏的是其定题的创意和明确性展览2003年春天影响香港的事件为起点”,它谈的是恐惧鬼魂叛军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在维基百科查一查香港2003条目便会有点令人惊讶地发现,2003年对於今天香港社会政治所造成的影响或许不比1997年低它的关键字包括:SARS,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第一次七一大游行争取普选自由行和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还有张国荣跳楼身亡这展览名為疫年日志》(借十七世纪英国作家DANIAL DEFOE的书名《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策展人将展览喻为一部日志以日志作为框架说明了这一点即看似必然的历史正是各种事件极其偶然的混合

然而展览的主题对象愈具体明确对策展人的想像力的要求便愈高 ── 这个展览丝毫没有让作品沦为直白的注解相反它们迂迴曲折地环绕著展览题目展开还是有些作品比较麻烦比如说艾未未的作品但倒不是他的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因為他的名字总是盖掩一切而成为了焦点)。我将这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展览构成形容为一种蒙太奇感”——让我联想到CHRIS MARKER的论文电影只是没那么晦涩只要罗列出展品和作品的种类便能大概知道这个展览了不起的地方它包括了涂鸦绘画当代的和历史的)、海报电影电视漫画录像声音摄影包括幻灯投影)、行为访问剪报小说珍藏纪念品卡拉OK和讽刺剧

正是由于作品性质的广泛制造了展览的蒙太奇性”,也制造了不同解读的可能性展览的题目提出了恐惧”,但从相反地看抵制和意识觉醒的命题也贯穿了整个展览首先是抵抗殖民时代帝国主义者眼中的民族典型从而获得了民族和个人的自我意识Larry Feign的漫画Ming Wong的作品然后经过对欲望的压抑的抵抗对疾病的抵抗获得了身体意识的觉醒如杨秀卓马六明和Moe Satt的行为艺术最后是通过对二度殖民的抵抗唤醒了公民的政治意识如白双全的观念作品和进念的剧场等

策展人将细小的PARA-SITE分割成三到四个小空间在裡面时间一久即觉得自己在一个层次分明的展览中就像一个微缩的博物馆让人想起那些狭小却能巧妙地分割成多间居室的香港住宅了不起的是尽管展品都被恰好地陈设出来却没有半点精致化的庸俗感连有一两百年历史的文物级展品和来自狂热歌迷的珍藏纪念品都不会显得像死气沉沉的历史残迹另外策展人勇于表达他们的美学看看墙上那浓重的绿色和橙红展览焕然一新它创造的几乎是怪异气氛与PARA-SITE以前的展览迴然不同

一个关于香港的展览却并不只有香港艺术家参加这是很有益的这说明香港的政治社会历史状况和本土艺术实践虽然特殊但是它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有开放性可理解性和可对话性将香港和非香港艺术家一起展出而让他们不彼此削弱需要特别充份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这个展览找到的历史展品和剪报十分精彩它找到关於张国荣的材料比得上那些在官办的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它展出人所共知的具代表性的香港艺术家如石家豪白双全和李杰也展出了杨秀卓的一件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作品因此就凭它对香港文化和历史的热衷和尊重这个展览就配得上赞赏之词

— 文/ 翁子健

[沙发:1楼] guest 2013-06-20 11:02:43
好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