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威尼斯双年展的早期报道听上去不错,然而…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413   最后更新:2013/06/06 10:17:51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3-06-06 10:17:51

来源:artforum


杨福东,《去年曾经让我心动》,2008单屏录像,3'30''.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看似位处消费场所之深腹但它的触角蔓延得很长地铁站内外的灯箱也会从路边跳出来指给你一条通向那非白非黑之盒子的路径本次展览集结了多达28位艺术家/团体这数量或许可以照顾行到此地的看客过客游客艺术欣赏客。“真实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展览自2013525持续至728

我一直觉得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尤其是在中国艺术系统的神圣化和经典性根本还没有完成整个的建构过程所以此时此刻艺术能让人们期待的无非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惯性观者没有准备遭遇艺术只是事件而已但如果艺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自由地遭遇和出入或许会更符合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习惯K11可以是这样一个呈现场所它有公共特质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收藏当代艺术的机构背后有K11 Art Foundation,这一收藏终端有着对全球文化的独特认识

此次真实自由和金钱的展览结构和层次比较多元且主题是有延续性和关联性的比如颜磊的冰山》(ICEBERG),如果观众不知道颜磊在2012年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的作品其实就很难深入地理解内涵——但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其视觉上的巨大空间设计上的留白令作品产生了不少到此一游合影留念的观众也造就了媒介传播的可能所以有时策展人考虑的多层次和观众喜好轻易地就被打破了所谓众口难调”。但诚如你所言我颇喜欢众声喧哗这一提法因为这个展览策划之初我就希望该项目能卷入所有的参与者令让大家开怀开心我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术联系当然作为策展人学习空间很重要不仅仅是在空间和艺术上做选择还要在空间性质和艺术倾向上做判断比如一个空间如何与人沟通从哪里进出以及其关联空间要如何处理等等这些涉及到展览展示学涉及到如何呈现和与人沟通等细节而我现在的状态则是不再坚持一种自认为重要或是严肃的身份认知仅从细节入手把握大体方向并且持之以恒地推进就好更多的时候我不是策展人而更像一个沟通者在这次展览中你也可以看到棉棉的作品在冥想》。她是我尊重的小说家和好友这个作品出自她对当代文化和事件历经自我洗炼后的一种个人表达未来这类作品可能会不断出现会有其他人参与进来早前就有导演和不同领域的文化工作者提出合作我想跨界合作往往会催发出特别的光芒当然这也取决于作者作品是否足够动人是否有自己独特和私密的思想空间艺术和公共其实是一个个体和不同个体联手将他们存在着的差异性和不平衡碰撞显影出来而很多时候艺术作为点缀可能更容易被人理解——没顶公司的作品本来希望能提供一个让人休息十五分钟的空间后来主要还是考虑到公众和场所现实才将其转化为一个出现在展厅中的物件”,这与此前帐篷安全屋A)在公共空间的展出形式有所区别通过这种转换毕竟还是有完整的说明和展陈效果令这个作品更接近通常大家所认为的艺术品但艺术家在此中的真正语意可能是另外的知识系统和线索才能爬梳清楚的目前中国的现实主要是观者主导空间——这个现实意味着观者没有周末去看艺术的习惯没有一种公共空间艺术馆或是画廊的存在这就让艺术更需要超越这个观念飞跃至更大的空间中——而原本中国的艺术家的机智和才能也应该在社会的各种层面发挥作用

— 文/ 采访/袁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