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版的72家房客
发起人:燃点randian  回复数:0   浏览数:2368   最后更新:2013/05/09 15:57:51 by 燃点randian
[楼主] 小白小白 2013-05-09 15:57:51

来源:放映周报 文:洪健伦



近年世界各先进国家出现许多新兴的艺术博览会,相较於歷史悠久的大型艺博会,这些年轻艺博规模可能较小,但是相较却也提供各方新兴艺术与艺术家新锐更多的舞台和交流机会,而这些年轻艺博会也在展览形式上展现出传统艺博所没有的灵巧与活力,例如举办至今五年的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Young Art Taipei)素来便和饭店业者合作,将饭店房间打造成各家艺廊的展览空间,给予观展观眾一个新奇的体验,现今已成该艺博会的最大特色。


起源於法国的新兴艺博会「cutlog」至今也将届满五年,此一艺博会关注欧陆各类艺术形式的新锐作品,并在歷史閒置空间之中举办展览,展出作品形式除了绘画与装置艺术之外,也包还了於现场执行的行為艺术,更為当代录像艺术工作者规划影展单元。今年cutlog首度跨过大西洋在纽约展开海外展「cutlog NY」,展览方向研袭了「cutlog Paris」的多元形式,焦点则从欧陆移往当代美洲。而艺博会的影展则背负了更大的使命,除了放眼美洲当代录像样貌之外,更将目光望向全球,推出了亚洲单元,由旅美策展人张雅伦联合中华民国视觉艺术协会、台北数位艺术中心、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港日韩等地的艺廊协力引介当代杰出亚洲录像作品。本届展览中参展的台湾艺术家包括曾御钦、陈依纯、陈万仁、崔广宇、牛俊强、许家维、吴其育、叶怡利、苏汇宇、余政达、蒲帅成、廖祈羽、张徐展、王鼎曄、冯胜宣、丁昶文、吴梓寧、郑诗雋、何欣怡、张雅萍等人。


本期放映週报访问亚洲影展单元策展人张雅伦,请他為我们介绍这个年轻的艺术博览会,以及他在本届参展的亚洲录像作品中所观察到的亚洲影像光景。


cutlog对台湾的艺文爱好者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否请您简单介绍这个艺博会的歷史?


其实 cutlog 对纽约来说也是个新鲜的名字。


cutlog 是个发源於法国巴黎的艺术博览会。首届的cutlog艺博会举办於2009年,今年10月将於巴黎迈入第五届。同时,我们也在纽约推出首发cutlog NY艺博会及录像展。


cutlog 的 logo 用一条斜线把 cutlog 一字切断,基本上说明了整个艺博会的精神。cutlog 的创办人暨执行长Bruno Hadjadj 当初借用「cut log」的原意──劈柴,以及由砍劈的动作所衍伸出的「重新定义、塑形」的意涵──作為cutlog艺博会的精神:用具体的劈砍改变形体外观,超越形体变化,以期在抽象意义上重新定义与定位。


cutlog 在艺博界的定位也同样存在有劈柴的意义。我们希望打破传统艺博会展出知名艺术家作品的规则,挖掘有潜力的艺术家,在艺博会中并置新锐作品与大家已经熟悉的艺术家作品,透过双方并置激发的对话、衝击等等,发展出有别於传统艺博的办展/参展/观展的氛围与经验。


此次cutlog的展演空间也十分特别,你们选用了纽约下东区的旧建筑再利用,可否介绍你们对於展演空间的规划。


cutlog的策展精神也能在我们的场地选择上看见,巴黎的展场the Bourse de Commerce过去是座证券交易所,纽约的展场 the Clemente则是纽约公立学校旧址,透过旧建筑再利用而成為新税艺术家展出的空间,同样製造出新锐与传统的对话、反差与衝击。cutlog NY 将使用 the Clemente中具有歷史感、佔据两个楼层的大场地做為装置作品展出处,而全新整修的剧场空间则做為表演、电影与座谈之用;此外,还有吧台和室外广场可以展出大型雕塑,并在温暖五月天成為露天电影院。这个具有 night club 性质的露天电影院将在影展期间的晚间9点到凌晨2点间放映参展作品。


cutlog NY 邀请大约40个艺廊、空间与策展人,展出各式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提案。為了激发更多的创意以及提供艺术体验的环境,cutlog纽约也搭配举办各式展演计画、座谈,以及录像艺术主题影展。此次的录像艺术影展以「urbanity」為主题,影展期间总共会有包含一大一小共两个放映银幕的露天电影院,以及一个48座的室内放映厅。


较特别且有趣的是,在这次的cutlog NY中,cutlog的宗旨透过录像影展以及各种穿插於艺廊展览间的表演艺术及装置又得到另一种詮释。除了固定的艺廊展览外,cutlog NY这次邀请了近20位的表演以及装置艺术家,特别针对展场The Clemente创作一系列的表演及装置,这些艺术作品和行為将於艺博期间穿梭於整栋建筑当中,透过没有固定时间、场地的呈现方式模糊艺术创作与艺术观看,以及观展与参展之间的界限。


cutlog NY露天影展则是延伸自cutlog Paris於2012年放映的「urbanity」主题影展。 延续cutlog Paris「urbanity」的主题,这次在纽约的录像影展除了在巴黎展出的作品外,还将展出一系列与美洲及亚洲录像作品,让它们和巴黎「urbanity」收录的欧洲作品展开对话。


除了主题上的对话,放映形式也同样继承cutlog的精神,纽约的录像影展将於废弃停车场举行放映,其中包含以「Free Parking」為主题的「Hold On」, 「Keep Moving」和「Stay Here」三篇美洲系列,以及以「空虚的幸福」(Empty Happiness)為主题与由文化合作单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华民国视觉艺术协会、台北数位艺术中心+数位艺术基金会等)推出的亚洲系列作品。现场会有两个露天放映布幕同时播放不同的作品,并且提供观眾耳机,让大家自由选择频道。企图透过自由选择频道以及任意搭配音频和视频的方式,激发出个人独立的观影经验,让观影也成為一种创作介入的经验。


在纽约举办的cutlog NY将只会是个海外版的cutlog艺博会吗?他将怎麼和法国的cutlog之间建立起连结,又如何作出区隔?


以「海外版」来定义cutlog NY和cutlog Paris之间的关系可能有点太冷血,也许更适合的说法是像「孪生」的关系。


同样的办展精神让cutlog NY和cutlog Paris之间有种血缘关系的连结,但是因為地点的不同,让两地的参展与观展形式和经验產生了不同样貌,这关系就像双胞胎各有性格一样。纽约的展出计画起源於cutlog NY执行长Guy Reziciner,他在2009年参与cutlog Paris的展出并认识了创办人Bruno Hadjadj,加上Reziciner所经营的Fragmental Museum(一间以录像装置作品為主体的博物馆)一直也以类似於cutlog的精神推出不定点艺术展览,这样的结合便在今年催生了首届的cutlog NY。首届的cutlog NY艺博和cutlog Paris艺博之间最明显的连结应该就是录像影展。透过来自巴黎的「urbanity」系列作品与纽约「Free Parking」系列作品的对话,建立起两个城市艺博的连结。


请您向台湾读者介绍本届主题「Urbanity」的意涵,和想其所探讨的核心概念。


「urbanity」(都市风格)其实是从法文 「urbanité」(都市品味)翻译到英文过程中產生的一个小插曲。如果透过原本欧洲作品传达的讯息来詮释「urbanité」的意义,除了都市风格这样的字面上意义外,更明显的可能是生活态度的呈现。但这个主题因為翻译而在字义上產生了转变,当「urbanité」搬到纽约成為「urbanity」的时候,原本巴黎雅緻的生活风格到了纽约就成了一个争抢免费停车位的「Hold On」、「Keep Moving」与「Stay Here」生活景象。但是这样的插曲却也意外地再次实现了cutlog「重新定义」的思想。也因為这样的意外,让原本「urbanité」单元中录像作品的形象被纽约团队重新詮释理解,进而產生「Free Parking」和「Empty Happiness」的主题联想。


您此次负责策画其中录像艺术影展的亚洲单元,可否和国内观眾介绍本次参展的亚洲艺术家。他们所关注的题材又和本届主题「Urbanity」展开什麼样的对话风景?


為了能延伸 cutlog 艺博目前较以西方為主导的性质,另一方面也期许能在纽约国际能见度高的优势下,让欧美以及亚洲的新锐艺术家及作品有好的交流,这次的cutlog NY露天影展很难得地集合大篇幅的亚洲作品,甚至推出了亚洲单元,希望能以更多不同方式、手法以及角度切入「urbanity」相关的议题。


这次参与亚洲单元放映的作品来自台湾、日本、韩国、香港、和中国。其中非常高兴能与胡朝圣(中华民国视觉艺术协会理事长)、谢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以及王柏伟(数位艺术中心策展人)合作,推出总共长达10小时的录像艺术系列作品,其中参展的台湾艺术家包括曾御钦、陈依纯、陈万仁、崔广宇、牛俊强、许家维、吴其育、叶怡利、苏汇宇、余政达、蒲帅成、廖祈羽、张徐展、王鼎曄、冯胜宣、丁昶文、吴梓寧、郑诗雋、何欣怡、张雅萍等。


许家维,《花东新村》,五频道录像装置;台湾,2009


而在我策划的亚洲单元「Empty Happiness」中,包含一系列艺术作品以及文化合作单位系列,又呈现出另一种有别於巴黎与纽约的「都市风景」。这些作品包含了中华民国视觉艺术协会理事长胡朝圣策划的「城市幻象」(Urban Illusions)、数位艺术中心策展人王柏伟策划的「台湾当代录像艺术新浪潮」(The New Wave of Contemporary Video Art in Taiwan)、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谢萌策划的「华人青年艺术家动态影像展」(Moving Image Works from Young Chinese Artists)以及由我策划的「空虚的幸福」(Empty Happiness)都传递著各种有别於欧美、因亚洲独有生活经验而產生的都市面貌和艺术风格。相较於欧美作品,亚洲艺术家的录像作品多传递一种极度个人,自我内心世界对於都市生活的情绪。

张徐展,《阴极射线管的神祕仪式》,五频道录像装置;台湾,2012


本次参展的亚洲和台湾作品之中,最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為何?


所有参展的亚洲作品,不管是独立参展的艺术作品或是与文化合作单位合作的作品,都是经过双方长时间的沟通讨论后所作出的选择。每件作品都非常优秀且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上述提到的由文化合作单位推出的录像系列作品外,这次的艺博会还有展出三位台湾艺术家的独立迷你单元:曾御卿、陈万仁以及郑诗雋。


曾御钦和陈万仁的作品就像是情绪上的两个极端表现,而郑诗雋的作品就如同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观看曾御钦的作品( “Shivering Wall” 、“Manic Summer”、“Din Asthma”)时,呼吸和心跳似乎会不自觉地追随著他的影像节奏与张力而起伏,整个观影过程简直是一场持续一小时的战斗!相反的,陈万仁的作品(〈第二月台〉、〈你是我的例外〉、〈魔力小马〉、〈白色的影子〉等)带来的完全是另一种观影经验。从曾御钦的作品中感受得的压抑、挣扎、颤动,到了陈万仁的作品好像雨过天晴一般,画面变明亮了,慢慢离开个人与生活中城市的元素互动,开始可以走动,或乘坐交通工具移动,但是在这鬆了一口气当中,似乎又是一种无止境的漫游,飘盪,以及等待。介於其中的平衡点,郑诗雋的作品( "Raining Truth"、"What For")没有情绪没有无奈,传递著一个稳定的频率,悠悠的,慢慢的,就这样平静地像秒针一般,一格一格的点滴著。


您从这些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之中,您观察到年轻艺术家关注的创作题材有著什麼样的趋势?台湾的参展艺术家和亚洲其它地区艺术家的视野观点有何共通之处,又在何处不同?


这次参展欧美作品都可以明显观察到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让观者介入创作歷程,相较於欧美艺术家的敞开胸怀,亚洲作品显得非常自我,是一种直捣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创作歷程。简单的说,欧美艺术家常有意识地规划观眾的观影经验,也因為如此,当欧美艺术作品多能引导观者达到特定的观影经验时,亚洲艺术作品通常比较倾向艺术家个人的抒发,观影经验完全取决於观者自我生活经验与艺术家内心情绪反应的连结。整个经验是非常私密的。 另外,相较於欧洲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超现实、奇幻的、轻飘飘的风格,以及美洲作品明确以地域(纽约等美国大城)為作品主角支配作品风格以及自信的美式风格,亚洲的作品,无论是议题、风格上多呈现一种「跨界」、「挑战」、「焦虑」的元素和企图,但是因為生活经验的复杂,亚洲各个区域对於呈现上述企图的手法,又相当多元而且鲜明。


举例来说,日本艺术家Hiroshi Sunairi的纪录片The Tree Project Film跟著植物医生的脚步,以一种浪漫、思念、寧静的手法追寻因著倖存于广岛原子弹事件的树木种子而存留的记忆。尤伦斯当代艺数中心除了以纪录片访问及观察的方式探讨著这代生於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年轻艺术家的自我定位、创作背景,另外也带来纪录片中受访艺术家的录像作品,让观眾透过艺术家的创作,从一个私密且直接的角度认识这批新锐艺术家,进而跨入整个中国当代的样貌。比起日本和中国的作品,台湾的作品显得更加私密而且复杂。在我的观影经验中,常常觉得自己在观看台湾新锐艺术作品时,其实更像是在跟艺术家进行一场精神上或情绪上「搏斗」,整个过程相当「intense」。

陈轴,《早!》;中国,2011


像这些亚洲独有的艺术创作以及生活经验的元素,因為cutlog NY录像艺术展的展出方式而得到加成的效果。同一个空间裡,透过双萤幕的放映方式,并置播放不同的作品,再加上个人耳机随意选出声道的观影方式,戴上耳机的同时,观眾即刻进入一个私人的观影空间,和画面上的录像作品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最后,我觉得视盟的理事长胡朝圣对於他策划的「都市幻象」所做的主题詮释很适合总结这次台湾参展的所有录像艺术作品:


「都市幻象:台湾在二十世纪的八零年代以后,与其他亚洲开发中的国家在城市的发展上同时进入了剧烈的集中、扩张以及变形,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形象不断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创造出大量的工作机会、外来资金以及更多可能的美好愿景,人们从四方涌入这美好的新世界,城市在被歌颂与赋予新意的同时,也成為这个时代裡的希望绿洲;但伴随著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却也不断的困扰或是形塑著台湾本岛目前的状态,艺术家以其敏锐的观察与提问,从环境、经济、族群、认同、人我关系、精神状态、媒体现象,甚至只是一种想像与介入,藉由影像的创作形式使城市在这些录像作品下开展出更多的路径与面貌,而这些由影像所揭露表达的内涵却可能直指另一种真实­──现代城市其实只不过是海市蜃楼,横亙在我们面前的幻象而已!」

[沙发:1楼] guest 2013-05-11 22:46:59
@尤伦斯UCCA:源自巴黎的cutlog艺博会首次登陆纽约,5.8-5.13期间推出艺术家影像展映。UCCA艺术影院策划人谢萌@boffin 受邀策划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将做露天放映,届时曼哈顿下东区废弃停车场改建的放映空间将同时播放不同作品,观众通过耳机选择观看。此外由谢萌导演的影片《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也将于纽约首映。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