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舒涵 来源:《燃点》
“习惯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 杨冬雪个展
仁艺术中心(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西街)
杨冬雪在仁艺术中心举办了三个名称一次比一次长的展览:《告诉我该怎样悲伤》(2010)、《在卑微的一刻可否有一丝浪漫》(2012),以及最近的《习惯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2013)。其作品的题目往往也如展览标题一样耐人寻味,或者直接将这些看起来没有语境的文字呈现在作品当中。杨自己对此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解释,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像是对智力的挑战;但也许另外的一种解读也未尝不可,即对这些“图像文字”的全然忽略。
例如展厅南墙上的那件名为《我们习惯了在虚无里,习惯地构建梦想》(2013)是纯粹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木条拼接成的文字作品——“WE NEVER LOVED ART AND ART NEVER LOVED US” (我们从不曾喜爱艺术,艺术也从不曾喜爱我们)。观者的注意力很容易从作品本身有限的视觉刺激滑入对艺术与艺术家、艺术与观者、理想与艺术家、理想与现实等“排列组合”式的思考。
语义上的晦涩也体现在另一件装置《习惯了,习惯了,我们习惯了》(2013)中,但与前者相反,这件作品玩具般的感觉几乎让观看忽略了文字。红色的柜子上方安装了收起的卷帘门,使其看上去像一扇店面的门。门内是用机械部件制作的面对面的两个人的腿脚部分,在传动装置的操纵下,有规律地前后走动。这四条腿上面“抬着”一串文字构成的横梯:“YOU’RE SHAMELESS YOU’RE HEARTLESS”(你不知羞耻,你没心没肺)。在这里,显然文字的观赏意义要大于字面意义,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只可能勾起我们对某种具体情况的猜测,而无法进行任何由此及彼的联系。当然也无法从艺术家本人的阐释:这件作品是“对生活的反映”中找到任何答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字的内容是什么也无关作品的弘旨。
杨的作品让人再次意识到:图像和文字的关系是当前艺术批评话语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他采用了文字的图案化,有意识地将文字进行了审美的处理,或者说将“可读的图案”和“可观的文字”进行了结合。“通过这个作品/这次展览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是艺术家无法也不愿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也许正是他期望引起的好奇。
话绕嘴,但理不饶。
我们不都这样习惯滴活着吗?
我看楼上的艺术家也不例外。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