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厅影像" 项目第三回展览:徐新郎《强迫症患者的32次强迫记忆》
发起人:frontroomloop 回复数:2
浏览数:2378
最后更新:2013/04/25 00:47:47 by guest
作者: 杨义飞|来自: 艺术时代
社区艺术节开幕现场
2012年年底,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下一站,黄边”社区艺术节活动,这次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艺术家沙龙活动形式,将艺术引入居民社区,与居民和观众形成互动,期望把普通大众吸引到美术馆,挑战博物馆艺术的光环。它侧重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观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者,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也对传统艺术边界的理解形成挑战。
下一站,黄边
今天的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尚·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提出了“超美学”的概念,美学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费塞斯通(Mike Featherstone)的《后现代主义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中认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正在消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
今天的审美活动场所也已经远离与大众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所谓高雅艺术场馆,而是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街心花园等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生活空间在今天都将成为发生审美活动的场所。时代地产倡导“生活艺术家”的理念,广东时代美术馆恰如其分地延承了这一理念,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设计的美术馆空间被镶嵌在社区楼盘之中,打破了美术馆空间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界限。
2012年11月17日至12月25日, 广东时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策划的年度社区艺术节“下一站,黄边”将艺术活动渗入到了社区,旨在向时代美术馆周边社区居民与更广泛的观众提供接触和参与艺术的多样方式与可能性,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一系列带来视觉与听觉多重感受的艺术表演;实验性的独立出版物展览;展现北欧视野与民国人文视角的两个纪录片电影节;强调社区居民亲身体验与感受的两个互动计划。跨度近一个月的九大活动构成了此届广东时代美术馆社区艺术节的主体。
2012.11.17 19:00开幕式暨马木尔音乐之夜
2012.11.17-12.25独立之光—2012广州独立出版物展览
2012.11.17-11.24社区影像计划
2012.11.18 19:00扑·接—广东现代舞周《杜象·易象》艺术沙龙
2012.11.25-12.02第七届北欧纪录片电影节
2012.12.09-12.16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
2012.12.08 19:00《回忆:饥饿》舞蹈剧场
2012.12.22-12.23艺术门诊
2012.12.22 19:00闭幕式暨“痛,无关伤害”—现场同步视音频表演
“美术馆需要信徒?!艺术家需要被膜拜?!”这是广东时代美术馆面对此次活动提出的问题。美术馆作为向外输出艺术知识与启发灵感的平台,同时也需要不断吸收外部的创意思维及反馈以完善美术馆自身。“下一站,黄边”社区艺术节,不只是艺术家的沙龙活动,更是期望把普通大众吸引到美术馆,挑战博物馆艺术的光环。力图打造一个参与性、互动性更强,以开放姿态与观众进行艺术交流与对话的介入日常生活的艺术活动,使观众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者,拉近艺术与观众的距离。
“扑接”活动现场
综合立体感知
打破美术馆的空间功能是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一个大胆尝试,时代美术馆引入了多个视听表演项目,包括“马木尔音乐之夜”、“扑·接—广东现代舞周《杜象·易象》艺术沙龙”、“《回忆:饥饿》舞蹈剧场”和“痛,无关伤害—现场同步视音频表演”。展览空间在此转变为表演的舞台,同时也通过活动告诉大众,当代艺术并不是仅存在于视觉艺术范畴,当代艺术需要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功能来体验和感受。
作为此次社区艺术节的开幕式,“马木尔音乐之夜”无疑最为吸引大众的关注,数百名观众从城市的各个地方来到了广州地铁“黄边站”所在的广东时代美术馆,美术馆的观众空间密度也达到了历史最大值。马背上长大的先锋音乐家马木尔是一位中国哈萨克族民谣歌手,擅长演奏冬不拉和吉他,被誉为“来自草原上的LOU REED”。众所周知Lou Reed及其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 被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发掘且担任经纪人,Lou Reed更被后人尊为“地下音乐教父”。“来自草原上的LOU REED”称号实为对马木尔音乐创作的认同与肯定。时代美术馆在介绍马木尔的宣传册上这样写道:“如果说我们传统的、固化的审美模式是一个容器,那么马木尔的音乐就一定是溢出来的那一部分:没有‘旋律’的旋律,没有‘节奏’的节奏,新的秩序就在他的双手中诞生。电贝司、古典吉他、冬不拉、口弦……看似古典或是民族风格的乐器,到了他的手中,就会变成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发声机器。”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艺术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它之所以吸引我们,就是因为它极具开放性。广东时代美术馆的社区艺术节本着这样的开放性拉开了向观众诠释当代美术馆及当代艺术定义的帷幕。
如果说“马木尔音乐之夜”是来自听觉的艺术体验,“扑·接—广东现代舞周《杜象·易象》艺术沙龙”、“《回忆:饥饿》舞蹈剧场”和“痛,无关伤害—现场同步视音频表演”这三个现场活动则属于视觉和听觉的混合体验。
广东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潘少辉和一众舞者,在沙龙上带来本届现代舞周的开幕作品《杜象·易象》,“杜象”这一名称应属港台地区的翻译,其所指的是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通过其“现成品”(ready-made)艺术扩展了艺术的定义及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杜象·易象》这一作品的灵感源于对艺术家杜尚作品的理解与再造,舞蹈家们通过肢体语言来讨论视觉艺术。在此次沙龙上广东时代美术馆特别设定了一个对谈活动,邀请了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冯峰与广东现代舞团艺术总监潘少辉,从现代舞到当代艺术,从身体表达到视觉呈现进行了一场跨界的对话。观众与社区居民无疑能够从这一对谈活动中直接了解与感受到艺术家们的思考与面对艺术问题的态度。
《回忆饥饿》舞蹈剧场
《回忆:饥饿》是生活舞蹈工作室在“民间记忆计划”工作过程中创作而成。生活舞蹈工作室试图运用舞蹈、戏剧,以及与各类视觉艺术交融的剧场方式,表达和当代现实生活有关的故事和经验。《回忆:饥饿》所有演员都是“民间记忆计划”的参与者,其中有出生在1980年代的年轻纪录片作者、舞蹈演员、学生和曾经历过五十年前饥饿灾难的村民。他们分别返回自己的村子采访当年“三年饥荒”老人。他们是“历史寻找者”,同时也拍摄纪录片。现在他们站在舞台上,把他们回村寻找“饥饿历史”路途中的故事、思考和“历史记忆”一起呈现在舞台上。
“痛,无关伤害—现场同步视音频表演”由艺术家叶慧与郭睿合作完成,通过一系列的视听手段试图调动观者对于“痛”的感受。疼痛,一种精微且私密的体验,它是抽象而又真实存在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其都具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可表述性。在疼痛面前,一些人压抑、逃避;另外一些人则沉沦其中。现场同步视音频表演(Audio-Visual Performance)作为一种独立的多媒体艺术形式,既不同于视音频装置艺术(Audio-Visual Art),也不同于录像艺术(Video Art),更不等同于流行派对文化中的VJ。它与即兴实验声音艺术紧密相连,亦作为一种即兴表演形式存在。作为一种多元化的感官艺术,它利用视觉以及听觉的冲击力,强调艺术空间的营造,这个空间即为视音频艺术家及舞台表演艺术家的舞台。
“独立之光—2012广州独立出版物展”使用了传统的展览空间与展示方式,展品来自全球各地,独立出版物以其实验性的编辑和出版概念,通过“书”这一媒介展示作者观察与思考的独特视角。“出版是为了寻找同道人”是上世纪20年代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著名口号。古登堡印刷术的出现开启了自主出版的风潮,达达主义艺术家为了分享他们的艺术理念印制的各种刊物成为后来独立出版物的鼻祖。观众亦可通过观看这一展览寻找这个时代出版实验的同道人。此次活动以对谈、工作坊、电影放映、观众互动等多种形式展开,力图展现一个关于独立出版的完整面貌。多家国内外独立出版社及独立出版人,如COLORS杂志的编辑Mauro Bedoni,IDN杂志主编Laurence Ng,White Fungus 杂志的Ron and Mark Hanson等都齐聚广东时代美术馆,与观众面对面地讨论独立出版文化及国内外独立出版物的发展现状。
“第七届北欧纪录片电影节”及“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这两项活动将美术馆变身为电影院。
“第七北欧纪录片电影节”放映了北欧五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的18部优秀纪录片。挪威的《普西瓦格纳》(Pushwagner)和冰岛的《格纳尔》(Gnarr)带我们了解两位传奇的北欧艺术家独特的行事风格;瑞典的《寻找阿里》(Finding Ali)和丹麦的《阿曼迪洛》(Armadillo)的导演以战争为背景带给我们精妙的跨文化对话;芬兰的《五星级生存体验》(Five Star Existence)和丹麦的《核你到永远》(Into Eternity)都探讨了我们对科技发展的渴望及其所带来的对社会影响的反思。北欧纪录片电影节通过北欧的视角与声音表达了从全球热点问题到个人内心深处思考等一系列的话题。当我们坐在中国的美术馆观看地球另一端的纪录片时,或许会发现电影所阐述的话题对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来说都同等重要,这些电影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带领观众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普西瓦格纳》的导演奥古斯特·汉森(August B.Hanssen)也来到广州与本地观众交流他制作影片的心得体验。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部纪录片”的系列纪录片由邓康延制片、高小龙导演。关于纪录片中十位先生的选择,邓康延的理由是:“他们基本都是开风气之先, 不坠青云之志的。不管是蔡元培和胡适的北大、马相伯的复旦、张伯苓的南开、梅贻琦的清华、竺可桢的浙大,还是晏阳初、陶行知和梁漱溟的平民乡村教育以及陈寅恪的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与人类的教育精神息息相关。”《先生》一片缘起于邓康延在云南腾冲偶然搜罗到的几册民国时期小学国文课本,这些老课本很多都是胡适、蔡元培等先生编写的。《先生》希望可以将每一位先生的坚守与幻灭、辉煌与低谷都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下来。去他们的家乡,走他们走过的路,大量采访他们的后代、学生等。影片中通过老照片、原场景、人物访谈、情景回放、动画穿插等方式力图还原先生的真实面貌。广东时代美术馆同样设定了邓康延与高小龙的观众见面会,让观众可以面对面地体会主创团队的思考。
社区影像计划成员合影
人人都是艺术家
假如在之前的一系列活动中大众主要还是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位置的话,“社区影像计划”及“艺术门诊”则将大众彻底转变为主动的体验参与者。
“社区影像计划”并不是正襟危坐的课堂,跟大家一起玩得开心是本次工作坊的宗旨。时代美术馆邀请了龙淼渊、卢干文和钟秋梦等独立制片人、导演和观众一起以个人的鲜活视角来观察和记录生活点滴。学员招募词是这样写的:“美术馆就是步行街,欢迎您来逛一圈。美术馆就是公共厨房,欢迎您来露两手。美术馆就是给力溜冰场,欢迎您来耍三招。一起来玩吧,用逐格动画讲述你的社区故事。”此次招募没有年龄与职业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需保证全程参与本次工作坊”。所招募到的学员虽大部分以青年学生为主,但是也有一些感兴趣的附近居民,其中最小的社区学员年仅5岁。在此次工作坊中,这个小学员成功扮演了“超人”的角色为活动增色不少。在最后的影片放映会上,这个小学员及他的小伙伴们在大屏幕中见到了他们熟悉的面孔时都非常兴奋,此刻的美术馆不再严肃,而是充满着生活的乐趣与欢笑。对于这个小学员和他的小伙伴们来说,美术馆或许非常自然地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馆与社区生活已然没有了界限。
设在居民小区街头问诊的便民活动可能大家都曾见过,但是设在街头的“艺术门诊”或许并不常见。“当代艺术家是一群痴人说梦话的疯子,作品明明不可理喻,却又貌似高深莫测、难以接近。但是这群疯子却困于无人理解、无人亲近的苦闷,而气虚血弱、脏躁郁滞、血瘀湿热……当代艺术需要你﹗你的诊断、处方可令他们恢复神气、血行畅顺。”这是广东时代美术馆有趣的活动召集文字。为了这个活动,美术馆派出了自己的策展人,请来了香港浸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和自由艺术家,让他们化身为“病人”或作为“大夫”与社区居民一对一聊艺术。这无论是对于艺术家还是社区居民来说都非常新鲜,每个摊位前面都几乎没有空闲,更有多位街坊与这些艺术从业者的单聊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艺术门诊”这两天的活动也是广州非常寒冷的两天,户外温度仅8度左右,街坊们与艺术家们通过对艺术的热情来对抗寒冷天气。通过深入交谈,有的街坊甚至表示这种交流比看展览更能直接帮助他们了解当代艺术。艺术家们也表示时代社区的居民对艺术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这当然与广东时代美术馆根植社区,倡导艺术介入日常生活的理念和实践息息相关。
关于“下一站,黄边”社区艺术节的定位,广东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说得非常朴素:“第一次做社区艺术节,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先要吸引大家到美术馆,让人知道这是一间以艺术渗入生活的美术馆。”赵馆长还计划要从时代社区居民中发展中老年志愿者,让更多人的生活与艺术发生关系,这其实正是传承了约瑟夫·博依斯(Joseph Beuys)所倡导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指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是人人都具有使自己成为艺术家的创造力。“人人都是艺术家”也即是“生活艺术家”。
这么不要脸说话,不就是艺术圈小资沙龙,哪里看见你们介入了?几个傻逼策展人在中国人面前都说英语的还介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