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讯中国
《我们习惯了在虚无里,习惯地构建梦想》
杨冬雪“习惯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是仁艺术空间进行建筑内部结构改造后的首展,艺术家亲手完成的几件木制装置散布于错落的空间中,作品显现出积木般的色彩与手工痕迹尚存的质感,它们实则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本来面貌的另外一种抽象模仿,回荡于展场中的机械音响则加剧了作品表现的多义性。
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展览现场的布展过程,还经历过艺术家在自我怀疑、自我思考下的若干次反复、调整,甚至在开幕当日,艺术家还坚持将其中一件作品《我们继续无耻下去,还是离开此地》彻头彻尾地变了样儿。令人匪夷所思的展览及作品标题对观众的参与度实际上有着相当的要求,这些文本同样是杨冬雪创作的一种媒介。
关于表达的主题:
杨冬雪:我作品更多是用我的认知方式去叙述或者描写一个现实中的每一个情景。如果把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就是我眼中环境最本质的形态的集合。更多这算是一个纪录方式。并不是非要表达某种态度或者去设计一个逻辑去假设一个答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表达什么,批判什么,反对什么,颠覆什么。重要的是看到什么,体会什么,用我的方式消化它,纪录下来。就足够了。至于作品要表达什么。因该是留给观众的,当观众看到作品的感受,就是作品本身一种最诚实的表达。这种表达远远大于我语言组织后给你的极为枯燥的答案。
如果我从作为艺术家这个身份角色来谈我表达什么的话,就是我想表达的是,我找到一个让自己可以安静,完整生命,消耗生命,惩罚灵魂的一个方式。这是我做为艺术家角色,最真实的表达。
关于创作灵感的来源:
在生存中乞讨生活的过程,也许来源于,当个体生命和周遭发生摩擦时产生的不安审美意识和输出方式。思想源于现实,灵感源于逃避现实。
关于颜色:
杨冬雪:关于颜色完全只想营造一个氛围就是说形式感很美好、天真、幼稚。我需要他们整个的现场感觉像积木或者是像一个玩具,像一个小孩玩的东西,特别幼稚,但是这会儿玩具可能变成教具,教具最后可能变成道具,等你们走了之后,观众都走了留给我的就是一个我的道具,等于我消费了我自己,等于它替我去死亡了一次。
关于作品里的声音:
杨冬雪:(现场听到的声音)只是我需要的一个声音、一种媒介而已。只是在我的作品里,用声音这种媒介去表达某一系列作品时,会表现得更恰当罢了。对我来说,音乐和声音从本质上是两种概念。纯粹的声音,是没有经过设计的独立元素,比如,放屁声以及一些自然原始的声音。如果把放屁声设计一次,让每一个独立的屁声有一定的音高与规律,从本质上,这些经过设计的放屁声就会变成悦耳的节奏了。实际上纯粹的声音要比音乐的想象空间,抽象性更为包容。
关于创作材料与媒介:
杨冬雪:其实在创作中,为我服务的素材、媒介有很多种,这些材料可以被结构重建,也可以直接挪用,也可以创造媒介。这些表现形式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最准确的“物”,通过美学的方式去表现艺术家的意识形态。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你作品的精神层面找到最为合适的外衣和话筒。
与此同时,仁艺术空间也随之新开辟出一个25平方米的独立小空间——“地一现场”,这个小空间定位为实验空间,未来将为更多有梦想、有创作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的展览平台,持续开展有挑战性的艺术项目。
杨冬雪个展“习惯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将在仁艺术空间持续至5月4日。
《我们继续无耻下去,还是离开此地》
图片来源:仁艺术中心
《我们习惯了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
《我们习惯了在最卑微的时刻,习惯地摆弄着操蛋的伎俩》
《我们习惯了在围栏缝里,习惯地玩弄一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