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子月谈介入拆迁现场的艺术项目Give Bus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355   最后更新:2013/03/24 20:04:38 by 叮当猫
[楼主] 地一现场LOOK ART 2013-03-24 20:04:38

习惯了利用成就去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


艺术家:杨冬雪

展期:2013-03-22 ~2013-05-04

展地:地一现场(仁艺术中心)


开幕现场:

2013321地一现场(仁艺术空间)

媒体会现场笔录

地一现场(仁艺术空间)创始人:冰冰

艺术家:杨冬雪

冰冰: 仁艺术中心一直关注文化艺术,在未来,戏剧,音乐,活动等我们还会继续下去,因为要让这个空间生存下去,重要的是为了能做出含金量高的展览。今年我们有一个很重大的   决定与转变,就是把大部分的精力都会投入到展览当中,尤其是我们开放了后面的独立小空间,它虽然只有25平方米,但是我想未来它应该是我们整个展览的一个灵魂;因为我们前面的空间免不了还需要要接一些商业活动,以此来给小空间供血。回到展览,杨冬雪在这里已经做了三次个展了,2010年是第一次叫做《告诉我该怎样悲伤》,第二次是《在卑微的时刻可否有一丝浪漫》,你们在网上都能查到,今年这个展览刚才你们都看了,它也是用了他的作品的名字就是《习惯了利用成就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我们的空间从一直看着杨冬雪成长起来,每一步我会知道他走到哪儿,所以今天我还是把所有的问题抛给艺术家本人,让他来讲讲这个展览。


杨冬雪[杨]:我首先感谢各位,我有点紧张,我最怕媒体,我不怕提问我怕我表达的时候会有误差,我也怕别人误读我。如果从作品本身出发来谈表达什么的话,其实并不是很可靠,很难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作品更多是用我的认知方式去  叙述或者描写一个现实中的每一个情景。如果把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就是我眼中环境最本质的形态的集合。更多这算是一个纪录方式。并不是非要表达某种态度或者去设计一个逻辑去假设一个答案。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表达什么,批判什么,反对什么,颠覆什么。重要的是看到什么,体会什么,用我的方式消化它,纪录下来。就足够了。至于作品要表达什么。因该是留给观众的,当观众看到作品的感受,就是作品本身一种最诚实的表达。这种表达远远大于我语言组织后给你的极为枯燥的答案。因为艺术家本身在创作时 或者对形式的把握时大多数是 ,极为感性的直觉,和对直觉的抽象性的审美组合。怎么可以用言语去表述出来呢?即便表述出来,对于我来说也是无色无味。如果对我来说,文字语言,可以满足我的未知缺口的话。我可能就会选者当作家,不做艺术家了。

如果我从作为艺术家这个身份角色来谈我表达什么的话,就是我想表达的是,我找到一个让自己可以安静,完整生命,消耗生命,惩罚灵魂的一个方式。这是我做为艺术家角色,最真实的表达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颜色呢?

杨:关于颜色完全只想营造一个氛围就是说形式感很美好 天真 幼稚。我需要他们整个的现场感觉像积木或者是像一个玩具,像一个小孩玩的东西,特别幼稚,但是这会儿玩具可能变成教具,教具最后可能变成道具,等你们走了之后,观众都走了留给我的就是一个我的道具,等于我消费了我自己,等于它替我去死亡了一次。

问:为什么你的题目都是是习惯了 习惯的?

杨:至于这个题目利用习惯了,利用成就习惯地消费今天的成就,其实挺绕嘴的,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习惯了和习惯的,习惯了是一个体制化,习惯了就是说是被动的,习惯的是你主动的,我们开始都是被动的,从你第一天起就是被动的,慢慢的你会喜欢那种被动,就是慢慢地习惯地去享受这种被动。

其实一个糟糕的现象在我们眼睛里出现次数的增多了。我们会觉得它似乎有几分道理。在这个世界里打死个人很正常。活着的人只会在多余时间里用嘴去消费他们的死

问:听起来你怎么那么悲观?

杨:不是悲观。我看到的环境是这样的。如果每个人的意识都是悲观的。把他们整合起来,集合就是悲观,那么这个世界也许就是悲惨的。也许我的视角比较狭隘,因为我没有离开过中国 我只能凭我的判断力和我的嗅觉来看到所谓的当下,从84年我落地开始,从94年我懂事开始,从94年到现在我看的事就是这样的,它并不是悲观,它只是一直都存在。越来越正常。甚至,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糟糕的事实,反而我们会觉得恐怖。我们喜欢消费死亡。

问:这几件作品的思想的这种来源或者说这种灵感是出自于哪里?

杨:在生存中乞讨生活的过程,也许来源于,当个体生命和周遭发生摩擦时 产生的不安审美意识和输出方式。思想源于现实,灵感源于逃避现实

问:刚才就说自己挺怕被人误解,但是这个展览的名字挺拗口的,其实加剧了别人对你误解的可能性,你怎么看这个事?

杨:我觉得理想的观众更重要。

问:为什么你的作品里总是出现声音 音乐 你是怎样将音乐融合到你的艺术作品里的?请尽量说具体,细节一点。谢谢。

杨: 对我来说,我并没有特意去把音乐融合到作品里。它只是我需要的一个声音,一种媒介而已。在我的作品里,用声音这种媒介去表达某一系列作品时,会表现得更恰当罢了。

至于你提到的音乐,对我来说,音乐和声音从本质上是两种概念。因为音乐本身是一个可独立欣赏的作品。当你听到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它会给你呈现出某个指定的画面,是经过意识设计的,有一定的听觉和感觉上的要求和与音乐创作的特定逻辑。也就是所谓的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支撑,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它并不是最纯粹的声音。

纯粹的声音,是没有经过设计的独立元素,比如,放屁声以及一些自然原始的声音。如果把放屁声设计一次,让每一个独立的屁声有一定的音高与规律,从本质上,这些经过设计的放屁声就会变成悦耳的节奏了。

实际上纯粹的声音要比音乐的想象空间,抽象性更为包容。

其实在我创作中,为我服务的素材,媒介有很多种,这些材料可以被结构重建,也可以直接挪用,也可以创造媒介。这些表现形式并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最准确的 “物”,通过美学的方式去表现艺术家的意识形态。


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你作品的精神层面找到最为合适的外衣和话筒。


比如在谈到我的作品“这将是婚礼上的进行曲 也是葬礼的一段独白”上,这件作品是我目前作品中唯一以声音旋律为主的作品。

导致我做这件作品的原因,是因为我经历了一段影响过我打动过我的故事。这件作品是我唯一 一件比较私密个人化的作品,它与社会,政治,历史无关,纯粹是属于我个人的情感。


这件作品是由一封信 而做出来的。

我把这封信的文字内容转成了拼音,再按照我事先排列好的音律表格找到每个文字相对应的音调,再把好的音符按照中文拼音写的格式,然后排列好在五线谱上。最后出来的声音,好像是有旋律的音乐。但对我来说它不是音乐,它是两人的对话声。


所以有很多观众会认为我是做音乐的,简单地把音乐与作品结合了。其实错了。

我这件作品更多是想通过作品声音本身的抽象性去体会一段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永恒与纠结的味道。


这种抽象性源于个体对周遭不确定不安的一种诗性化的解释。

这种解释直接左右我对自己作品审美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问:你是音乐人么?你自己创作歌曲么?如果是的话,那创作音乐和创作艺术作品这两者之间有哪些特质?它们的创作手法可能会和你艺术创作的方法相似或相通么?对此你怎么看?

杨:我并不是专业的音乐人角色。我会玩几种乐器,只能说这是老天给了我另一个专长。我不想浪费它,有时自己会创作歌曲。

有声音有时间空间的形式肯定要比单纯视觉的形式更动人。而且音乐创作更能接近自己的内心情感,更感性一些。而艺术创作不光有感性因素,更多是理性的逻辑 与精神层面的秩序设计和抽象视觉美感的输出。

艺术创作要比音乐创作更为复杂,从方法论上来讲,它们相似,但是从具体形式的创造与把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他们创作的核心观念不对等。


问:有一些作品还是油漆味很大。

杨:很多人都说这个油漆味很大,但是这个有时候画廊跟我说的话我特别焦虑,特别烦燥,我就想那不是扯淡吗?艺术家怎么会考虑到油漆味呢?甚至是我做完钢琴之后,我记得有两个观众跟我说你可不可以把这个腿给我锯断了,我说为什么?因为我的个儿看不到那个键,我说艺术家打造作品还得按你的身高来做,我说整个中国人的来看展览的身高全165吗?


冰冰:其实我们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比如说从钢琴来说,那个钢琴是延续它第二个个展的那个钢琴,如果你的身高够了175的,你们会看到钢琴的键是很磅礴的,因为是用铅笔涂出来,铅笔对我来说有一个刺激,我有一个小情节,我就好像被占有,很私有化的感觉,我很受刺激,可能也跟我学戏剧有关系,我很敏感这个的。但是(杨冬雪)就把它弄得很高,我要去看的时候我必须要把它垫着看,但是我在想没有一个人像我这么知道那里面的故事,然后他会觉得我们很无聊。还有一个油漆味的,我们是一个画廊就业者,我觉得观众来干什么有一个清新的味道,他把我们全部否定了一遍,所以我解释一下不是说我们不尊重你,是因为为了观众。

杨:这个问题引发到一个就是说艺术家的创作和藏家也好,观众也好,它是一个考验,两者之间的考验,一个是人格的考验,一个是信念的考验,还有一个阶级上的一个平衡。我不可以为了你的视觉去设计,你也不可以为了你的阶级去要求我什么,它是这样的,其实艺术家和藏家之间是特别暧昧,微妙的关系,真的是这样的,我就是说艺术家和所有的观众其实是这么一个关系,挺复杂的,也挺焦虑的。

冰冰:你们刚才看到那个小空间,这是我们未来的项目空间。同时我也感谢你们都过来这个个展。(冬雪)首先非常真实,而且也很勤奋踏实。他马上要做手术,因为他的腿是受伤了,所以这段时间要去医院,我们会在这段时间把他的资料整理一下,因为这次画册可能用另外的形式陈列给大家,他愿意把作品背后更多的独立思考给大家看,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去整理这个东西跟大家分享他创作的,什么导致他这样,他为什么这样,我想把这个整理出来给大家,然后小空间的展览我希望大家支持和关注。



[沙发:1楼] guest 2013-03-24 17:43:50
这是在哪儿啊?
怎么后面还有迟鹏的图片?
[板凳:2楼] guest 2013-03-24 17:47:09
是那个瑞士人希可吗?
[地板:3楼] guest 2013-03-24 23:34:32
楼上是迟的托吧?托的不在点上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