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ARCO关注土耳其,似难逃经济萧条影响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02   最后更新:2013/02/19 12:31:13 by 蜡笔头
[楼主] colin2010 2013-02-19 12:31:13

来源:燃点 文:Christopher Moore


Bai Yiluo "Song of the System No14" Mixed Media on Canvas, 300x200cm, 2012 (courtesy Pekin Fine Arts)


作为当代图像主题与文化基因的系列文章的开篇,我们首先从旋涡入手。旋涡的定义为大量气流或液体的漩涡,但常常与危险密不可分,如飓风或黑洞。

我们第一个有关旋涡图像的例子来自白宜洛的系列摄影作品。白宜洛以其打破传统的照片雕塑而闻名,尤其是他创作的由许多无名人士的黑白证件照组成的玉石棺。

白宜洛的《体制之歌》系列作品围绕着部落盾牌的概念而成,不仅象征着社会关系,也体现了防御之态。他的作品真的是旋涡吗?这个问题本身也许并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关注的并非艺术家的主观意图,而是作品引起的客观联想。作为图像的“旋涡”源于同心的特征,可能会引起眩晕的动感,或带来视觉上的刺激。白宜洛的作品通过圆形与图案的组合,正契合了“旋涡”这一概念。旋涡作为一个符号,其持久的力量来自于古老,而常常具有戏剧化的心理强迫效应,这个简单的符号极易被用于观火占卜,以引发妄想——旋涡是一个无限的深渊。正如在此所展示的最后一幅作品《第14号》那样,其中的“盾牌”是一个“8”字构成的无限符号,由此盾牌也成了一座深不见底的陷阱,但这个陷阱又是为谁而设呢?*

*马芝安(Meg Maggio)提醒我,白宜洛的“盾牌”也令人想到虫洞?——既像传统的非洲盾牌,又像佛教的曼陀罗图像。





[沙发:1楼] colin2010 2013-02-19 12:29:01
来源:燃点 文:Christopher Moore


“旋涡”系列之二:马克•奎安



Marc Quinn 
"We Share our Chemistry with the Stars (EWR 170 Iris)" 
hand-painted oil on canvas, Ø 66 15/16 in. (Ø 170 cm), 2010 
© Marc Quinn (photo: Todd-White Art Photography, courtesy White Cube)


当代图像中的主题与文化基因

我们的下一个“旋涡”是马克·奎安笔下的超写实人眼虹膜。奎安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他用自己的血液冷冻后制成的自己的头像雕刻(《自己》2006)。

在这样的作品面前,观者的注视被反弹了回来。这是个典型的(心理上的)旋涡——充满威胁、令人眼花缭乱,但却有着科学的精确。这样的旋涡像是调查、检测,也可能像尸检报告,如此巨大的尺寸,使观者不同程度地变成了实验对象或培养皿。

奎安画的这个眼睛是失明的。这只风暴状的眼球(旋涡)盲而不见,它是灵魂的黑洞。

马克·奎安,《我们和行星拥有同样的化学成份(EWR170虹膜)》,布面手绘油画,直径170厘米,2010。

[板凳:2楼] guest 2013-02-19 13:34:57
楼上这位贴图小哥们很弱
[地板:3楼] guest 2013-02-19 15:46:48
像来像去,可惜都不是。
[4楼] guest 2013-02-19 18:21:30
扒草简弥生吗,拿来糊人
[5楼] guest 2013-02-19 18:34:45
但这个陷阱又是为谁而设呢?,答:为“艺术家”自己而设。
[6楼] colin2010 2013-02-25 10:58:22
来源:燃点

“旋涡”系列之三:洛郎•格拉索



洛郎•格拉索
《蚀》
霓虹灯,102.2 x 102.2厘米, 2010
5版(含2个灯环)
(版权:纽约Sean Kelly画廊


上一次我们提到了黑洞的图像——假设黑洞能够成为一个图像,至少我们可以这么想象。

洛郎·格拉索(Laurent Grasso)的黑洞十分优雅——将视域的边缘作为了主体,而中心却空无一物。其精妙之处就在于作品给人带来的双重视觉震动。前景中的蓝色霓虹灯环采用一种频率,而其后的红色灯环则是采用另一种频率,使余光投在墙上。《蚀》这个标题会自然让人想到日蚀,但也会想到新纪元之蚀和力量之蚀——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当然,如果落入这个特殊的黑洞中,你的原子本身不会裂变,而只会撞到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