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棵的博客
由艺术家徐震创办的“没顶公司”,三年来一直以频繁活动不断制造各种话题。“没顶公司”已成为一种引人思考的现象,让我们对当下艺术制度提出质疑。
艺术可以乱来,乱来便意味着打破清规戒律。从参加国内外展览、与明星跨界合作、开作品发布会到将办公室搬进美术馆,“没顶公司”总是以其难以界定的种种行为“扰乱视听”,伴随“没顶公司”的诸多疑问和猜测不断。徐震为何要自匿姓名创办“没顶公司”?“没顶公司”的运作模式属于哪种类型?“没顶公司”运营状况如何?如何开展创作?如何实现收益?如何进行利润分配?“没顶公司”的作品产权归谁所有?如何来评价其作品?
这一次,“没顶公司”进驻美术馆,在现场还原了日常办公形态,包括公司的研究与行政区、artbaba 办公室、作品展示区、平面作品制作区、立体作品制作间,公司员工也在公众观看下进行日常工作以及创作和制作。对于观者来说,“没顶公司”的办公状态与普通公司无异,些许混乱的布局中不乏创意型工作团队的活力。比较新鲜有趣的经验是参观几个“生产车间”,里面堆砌着不少没顶公司的大型作品,还有一些作品正在制作过程中。现场的工作人员不多,大部分工作人员仍旧在“没顶公司”的桃浦大本营里办公,也就是说,现场还原的,只是“没顶公司”的办公环境,至于公司的内部运作以及如何进行集体创作的核心过程并没有呈现出来。
出现在“没顶公司”办公室里的作品,很多都在之前的展览中见到过。比如名为《意识形状》的做操影像、《神》系列里几个由聚氨脂发泡海绵、牛皮、皮夹克、拉链、木头、情趣低温蜡等材料制作的大型装置、《玩》系列里以硅胶、钢铁、丝绵填充、麻绳、皮草、羽毛、贝壳等制作的SM装置、《对焦》系列里的相机装置等。
这些集体创作有着轻松、戏虐、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特质。一张“抽象画”,颜料如奶油裱花般被挤压在画布表面之后便大功告成。以海绵制作的《神》系列雕塑,无论造型处理,还是制作手段,均显得比较粗劣。《动荡》系列里,图像被打印得太大而显得模糊不清,给人以廉价感觉。这些“拙劣”是否故意为之?
对于此次进驻民生美术馆,“没顶公司”未言及初衷,只简短地表示希望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彼此介入的语境,在此语境下可能产生的互动不可预知,只有在项目展开后才会揭晓。”这让人联想起在以往的几次展览中,“没顶公司”的作品阐释皆显得“语意含混”。比如《玩》系列,“没顶公司”表示,利用这套作品中“概念模糊”的人物形象所带来的文化与道德上的冲击,让观众联想到对种族主义的直接“冒犯”。对《意识形状》操的表述则是:这套“动作化的人类精神史”超越了人们对艺术的官方理解和范畴,各种象征性动作的集合试图消解各种信仰之间的差别;同时,这些具有神圣仪式感的动作,也在于引起人们对某些“轻信”习惯的反思。这些语焉不详的阐述,既没有说服力,也让人对没顶公司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
“没顶公司”进入美术馆意味着什么呢?至少,现场再次向所有人抛出了问题。是否任何事物只要进入美术馆,都能贴上艺术标签?是否只要能在美术馆展示的作品,就算真正的艺术?是否参加了美术馆的展览,就算重要艺术家?是否艺术家说的话,就具有价值和意义?是否只要被美术馆收藏,资本就能更加放心地买卖?而有些问题,则抛还给“没顶公司”:成功艺术家的个人“神话”是谁造就的?这种“神话”到底有多大力量?成功艺术家是否足以带动当代艺术向产业化方式发展?
相信只要“没顶公司”继续行动,与之相关的质疑就会不停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