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非常现场
“中山公园计划”有三个向度,一个是时间上的,一个是空间上的,再一个是精神上的。时间上,中山公园计划一方面把上海双年展的启动当作起点,发生在整个双年展的期间,有些项目甚至成为落地永久存在自行发展的项目。时间向度的另一端,则是回顾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历史。
空间上,“中山公园计划”把上海的当代美术馆作为出发点,深入到附件闽西南的土楼,漳泉厦的中山公园和老城核心区、金门、淡水、花莲等地,在回到上海。努力让当代艺术走出核心都市,与更广阔的人群互动。同时,在上海浦东机场的项目则连接国际和远方。
精神上,中山公园计划是一种寻根,是一种回家,但是是回到未来。整个中山公园计划充满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相交缠相塑造的案例。发生在各地的社会空间之中的大量的对话、交流,探讨的议题,无非是如何让我们的公园中走动着公民,是如何让“民学”在中国复兴。而着在中国,是一种被期待的未来。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的特别项目“中山公园计划”的第一个项目,是《口述与视觉文献:尔冬强档案馆》。2012年9月10日在上海中山公园里面的依东美术馆开幕。尔冬强是上海有大成就的摄影家。他拍摄的上海老建筑的照片,在都市更新进程中成为了保留历史记忆的抢救工作。他所开办的汉源书店,成为上海知识人聚居的文化地标。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尔冬强的摄影工作,慢慢转变成一种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采集工作,他近年来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的“朱家角茶客调查”、“上海美国学校调查”、“台湾老兵调查”等项目,口述式与影像采集交融,慢慢转变一种民间历史学家的工作。
中山公园计划的上海站,我们探讨的是关于陌生人,关于文化的适应和包容。
“中山公园计划”的第二个项目是10月初在上海莫干山路视界艺术中心举办的“隐形脐带”展展览。由肖戈策划的这个留法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开始汇集游子的牵挂。
而此刻,肖戈正在浦东机场为即将开幕的“回家的路-海归艺术家展”而紧张工作。这个展览将汇集几代海归艺术家的作品,在浦东机场,这个众人出发与回归的现场,作品将分布在国际出发,国际到达等多个公共空间。这个年人流量8000万人次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在这里,时尚汇集,时差错乱,但在这里,迎来送往爱恨情仇的古老情感也一样在发酵。
浦东机场T2航站楼的这个展览将于1月11日开幕。
而于此同时,一群艺术家正在福建南靖县土楼区域展开创作。来自台湾的潘大谦、来自杭州的贺冰、王子月等。土楼的项目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12月17日启动。将在12月31日行程展演的高潮。
又于此同时,另外一群艺术家正在漳州中山公园,及其附近的台湾路、民主路、香港路等民国老城区中展开活动。漳州的项目将于1月12日开幕。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包括拉黑子·达利夫,娥冷·鲁鲁安、萨部等。
又于此同时,台湾的吴玛俐老师正在厦门与各个不同身份的社群展开对话和研讨。厦门的项目开始于12月22日。
再于此同时,大陆艺术家汤南南、杨晖等人正在花莲,刘田等正在淡水展开活动,花莲的项目由中山公园计划的台湾策展人罗秀芝主持,将于1月5日开幕。
1月5日到8日我将在花莲和台东,1月9日和10日,我们将在高雄师大做讲座。然后,1月11日早上从台北飞上海浦东机场。下午浦东机场项目开幕。当天晚上飞厦门再转漳州,第二天,1月12日,漳州中山公园项目开幕。
各地所有活动的文件及作品本身,将最终汇集到双年展的主场馆,时间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