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下的狂欢
系列公共活动
翁笑雨、高铭研对话
时间:2012年10月16日下午7点
地点:歌德开放空间(福州路318号)
歌德开放空间荣幸地宣布,将在“惯例下的狂欢”展览期间推出一系列公共讨论活动。讨论的形式多样,将围绕每一次的个展展开公共对话和“私房话”活动。在为期半年的展览期间,我们将定期邀请来自各地的策展人、作家和其他文化工作者与个展艺术家展开面对面的交流。10月16日,艺术家高铭研与策展人翁笑雨之间的公共对话将拉开本次展览系列公共活动的序幕。
中文对话、英文翻译
现场座位有限,参与活动需提前预约(info@shanghai.goethe.org)。
活动介绍
高铭研的早期艺术实践多在展览的格局下展开探索,向传统的展览欣赏方式提出挑战。他之前的一些代表作品包括:在展墙上放一幅定期会掉下来的画;把街上的流浪猫带回展览空间,给它们一个临时的家;在上海街头沿着马路打高尔夫球,打完全场足足耗时24小时。他的作品以介入的形式揭示了年轻艺术家与社会的疏离与脱节,以力所能及的干预方式对自己身处的艺术体系提出批判。
“我还能做什么”是一部关于走出工作室找一份常规工作的记录,将艺术家在不同公司工作面试时的经历一一呈现,让大家看到他是如何执着地尝试着向各个不同的人介绍自己、介绍艺术家这个职业。在互动的过程中,他也想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次对话将围绕高铭研近年的艺术实践以及他在“惯例下的狂欢”上呈现的个人最新项目展开讨论。
关于对话嘉宾:
翁笑雨,独立策展人、作家,目前在旧金山工作和生活。她曾为旧金山沃迪斯美术馆(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欧巴布也那艺术中心(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亚洲艺术博物馆(Asian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卡蒂斯特基金会(Kadist ArtFoundation)、独立空间Queens Nails Project以及上海民生美术馆等机构组织展览和公共活动。她的文章《与档案共事》于2011年获《艺术论坛》批评奖一等奖。2010年她应邀参加韩国光州双年展策展人课程。她是众多国内外期刊的长期撰稿人,包括《艺术论坛》(网络版)、《策展研究期刊》、《艺术界》、《当代艺术与投资》、《艺术世界》等。同时她也是旧金山亚洲当代艺术协会(Asian Contemporary Arts Consortium San Francisco)主管,并负责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Kadist Art Foundation)的亚洲项目。
高铭研,艺术家、策展人,目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他是上海比翼艺术空间“九分之一青年艺术展”、“灰化肥发灰”、“消失”等展览活动的联合发起人/策展人。2009年,他与另外4位艺术家共同组建“舒服”艺术小组,并参加在立陶宛举办的第十届波罗的海三年展。他也是“青年折扣店”项目的发起人之一,将展览做成了一家移动的艺术品商店。他曾在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东大名创库等机构参与展览和公共活动。
“我还能做什么”是高铭研的首次个展。
本次“私房话”环节的特邀嘉宾是北京艺术家赵要,由电子艺术刊物《PDF》组织筹划。对话内容将在讨论结束后整理发表。
关于展览
在为期半年的时间内,“惯例下的狂欢”将邀请多位艺术家开展艺术项目并分阶段进行呈现。受邀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展示他们对于身处的艺术体系、价值观念和展览策划讨论的思考与立场,同时,将展览本身作为进一步参与的工具。通过艺术家、策展人及所有参与者的合作,一个主要问题将被展开:展览如何在今天成为一个真正开放,且具有生命力的分享平台?
艺术家将反思中国文化架构及特殊语境下的社会框架等议题,而这些又如何构建个体身份性和艺术实践并在系统内部对各种关系进行定义,这都是我们亟待思索的问题。艺术家将探索不同的展览模式、语境和形态如何反映出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态度。
展览试图围绕机构、机构化的形式和展览制作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这一关系在80年代的中国便已存在;80年代末受阻中断;90年代中期短暂重现,而进入21世纪后,艺术体制化及市场的驱动,直接影响、操纵着今天的当代艺术。
“惯例下的狂欢”试图找到一种抗衡当前艺术生产惯例的方式;提出新的个人实践和参与形式,改变以往审视艺术体系的主导方式。
本次项目策展人为比利安娜·思瑞克
展览预告:胡昀个展
开幕时间:2012年11月2日下午7点
地点:歌德开放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