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73之图像之
发起人:ads000001  回复数:0   浏览数:2659   最后更新:2012/10/01 10:04:58 by ads000001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2-10-01 10:04:58

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现场Pt.1

作者:宋文铮  2012-9-30    来源:artspy艺术眼

一楼走廊,迈克尔?克莱格?马丁《一棵橡树》,“它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存在——策展人乔纳森?沃金斯”

在原有的场馆实体十几个展厅外,主办方另在走廊、楼梯或展厅内又开辟了一些空间,在主题中间衍生出装置、架上、雕塑、影像、摄影等等的概念,另有多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出现在不同位置。现场有很多作品侧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了艺术,如何使某一种表达手段成为可能,发现了一种新景观:摄影术的出现使历史能保存,展现真实;物理数据的分析可以人为的制造出“自然景观”;科技也让越来越多的秘密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有的作品展现的是引人思考一些常见而未见的现实:日渐隐入寻常的帝王荒塚、慢动作的相撞瞬间、水滴落下的瞬间…不过这些作品常常让观众把注意力留在了它的表达方式上。

如此看来“见所未见”像是要尽量让所有问题显现,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现场。

入口即见的刘韡与没顶公司作品,现场观众调侃道:“哥俩儿好”

乔纳森?西佩,《慢动作撞车》,液压机将以匀速每天一毫米将两辆车拉到一起,缓慢地呈现车祸瞬间

1860年,菲利斯?比亚图随英法远征军来到中国,拍下了这一《广州古城摄影系列》,成为最早关于中国的影像,而如今照片中的风景几乎全部消失

胡昀的《神秘花园一 里弗斯的雉鸡》揭示了另一段隐藏在历史中的故事,他杂合了个人经历、档案、他人言语多个线索

张大力,《视觉机器》,考察出了从1858年到2010年间的大量造假照片,政治、娱乐、趣闻、交易……摄影术似乎已不是“眼见为实”的证据了。图为1948年,丘吉尔吸雪茄,摄于2010

格拉汉姆?古辛,《什么都不知道(作为X的肖像——有X光眼睛的男人)》,位于安?维罗妮卡?詹森斯《光幻视》的背后,面向通往二楼的楼梯;而在二楼的同一方位,还有格拉汉姆2001年的作品《没看过的电影》的再现。

“电影院某天晚上的一场电影票被悉数购买。

这些票未被使用。

电影院是空的,彼时彼地无人观影”

黄然,《对机会的无限需求》,这是四连高压电网,后方泡泡机不断吐出的泡泡在遇到铁网同时爆破

展厅里有几件使用了“密码”的作品:河原温的《密码》、咸京我的《抽象编织》等,涂维政的《生日快乐》可以说一个“圆梦机器”,他根据广州的四位盲童的真实愿望做了四个由八音盒、钟摆、活动视景组装成的机械装置,上面刻着他们的愿望和短短的个人介绍,而八音盒音乐是按着愿望盲文的拼写规则结合八音盒的打造方法制作的,在实现了“拥有一部读屏手机、复读机、做生日蛋糕、去北京旅游”的愿望实现之后,涂维政会将愿望实现的那一瞬间做成电子相片搁置在装置中。

特雷弗?帕格林揭示了一系列的军事秘密,一些“未见”,也许大多数观众都曾在去年北京Boers-Li《真相部》展览看过他的作品,这一次还有一件《无人机所见》的录像出现在现场

梁志河的《强光就如冰雪一般》虚构出一个曾经发生过的现场:据称1893年1月,香港下过一场雪,但是见证雪降的亲历者都已离世,梁志河陈列出的证据也并不真正成立。

在上图中场景的对面是这张摄于19世纪末的照片,随着在它对面的冰冷的按钮被按下,这些画框上的文字也随之隐去,画面中注释镜头的男子的目光也随之清晰,类似一个“事件见证者”

阿米卡?陶任的《扶手椅绘画系列》在广东美术馆里随处可见,有的显得像一个“转折”,有的则像一个“总结”

美国的科学家和摄影家豪若德?艾杰腾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的摄影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它们促使人们不断的审视、怀疑“感官”

乔凡尼?安森莫,《无限的上千万的切口》,诞生于1969年,这个倾斜而立的铁柱上涂满了一层防锈剂,右侧即是作品名称题字

伍韶劲的《月—门》是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觉探索,装置攀升到三楼尖顶,在树叶光影之间掺杂着一些窃窃私语,诠释一个“閒”字

弗拉基米尔·阿科契波夫《后民俗档案》广州篇,一个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计划,墙上附着艺术家对这些寻常物件制作人的采访

魯茲和古吉斯堡,《活動的物品》

马塞尔?扎马,《皇后和她的车》,2012;在这个作品的斜对面是他的录像作品——《姐妹方格》,趣味横生的童话、戏剧感

《姐妹方格》,它的左边是伊格纳斯?阿巴立的作品

通向三楼展厅的部分

三楼的装置《倾斜》很受好评,艺术家童音智本身是一个科学家,通过精确计算、测量的地面起伏致使音频强度不同:地势低的地方低,地势高的地方高,墙面上若隐若现的铅笔线也会随之“改变”,艺术家试图借此建构一个纯视觉图像外的“交流空间”

伊格纳斯?阿巴立的《玻璃箱》伫立在二楼一个展厅的中间,它四面印着不同名目灰尘、哲学家的句子等等,它的存在使环境显得生动起来,在09年的时候,围绕在它身后的是另一些不同颜色的玻璃柜子;这一次,伊格纳斯还展示了《浪费》、《展示(无物)》、《大错》,这三件集中展示在三楼一侧

《展示(无物)》

正佳广场是一个广州人熟识的综合Mall,包罗万象,宛如微缩城市,偶然在今天来到正佳的路人或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事先都没有任何准备遭遇艺术,也可以说没有渠道可以解答他们的疑惑,在面对记者的主动交流、介绍时,他们会说:这是什么?谁做的?想表达什么?这是艺术品吗?在正佳这个现场被推到前方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
下面是来自一些普通观众的现场发言:

杨振中的《一二一》,两百个常见的交通指示好像一列无意识的队伍,走走停停

IP地址?世界末日?麦当劳关店日?Guest的作品其实只是他们从正佳广场超市随意挑选的一件商品的保质期

路人1,年轻女顾客:(《一二一》、《日期》附近)这很像是灯光装饰啊,因为是在商场里面,如果你不说的话,很难想到它是艺术品,就会随便看一下;那这个数字是不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的眼光是很大众的,没有什么审美造诣,不过我反而会觉得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好像会发生什么。
路人2,中年女顾客: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没有感觉。
路人3,年轻男顾客:(《日期》、《一二一》旁边)为什么很多这些2月28号?还有这些灯。它是不是把这里变成一个城市的感觉?这是一个主题吧?(变红了)它就不能走了;城市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品啊;(如果不被告知这是艺术品的话)我觉得很酷;(这种埋伏方式)也挺好的,可是你要做一个“有心人”

郑国谷作品《我在正佳广场。速来!》,是他改变了一句流传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间的一句话:“这里 钱多 人傻 速来”

路人4,服装店年轻女店员:(面对《我在正佳广场。速来!》)如果不是在我们店前面好几天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些东西在。它好像颜色特别一些…这应该不是艺术品吧?
路人5,在读新闻系学生:不要问我,因为我不懂这些。

黎薇的《I’m lovin’ It》让很多要去麦当劳吃饭的人摸不着头脑,也让很多以为这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

路人6,年轻店员:(面对《I’m lovin’ It》、《日期》)看见好几天了,每天都在研究这是什么东西!挺好玩儿的……不过好像是广告,给麦当劳做宣传……这个数字太醒目了,这是啥日期啊?纪念日?说实在的,审美细胞没那么高。
路人7,年轻店员:这个是不是麦当劳要在2013年2月28号倒闭啊?它好像是个广告,又好像不是,很多客人也会问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不是这里的员工我在商场外面看到广告牌也会进来看的,不过不知道上哪里问这是什么东西。
路人8,商场工作人员:(面对《投掷演练》、《转》、《财产》)那个一直投什么的人很傻啊,我觉得是要拍下来的东西吧;我看那个自行车像是艺术作品,那种爆破挣脱出来的感觉,我很想要把它扯下来,把它骑走;它们出现在这个很有意思啊;我也想在商场里找找其他的,不过在上班,要是艺术品的话会多看看吧。
路人9,大众媒体从业者:(面对《埃俄罗斯》)这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吧,我不认为它是艺术品,他的这个我也在影棚里做过的;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无厘头的,要是说清楚就不是当代艺术了。
路人10,麦当劳用餐人:(《埃俄罗斯》附近)今天又不一样啊,是艺术品?愿意来看看的。
路人11,麦当劳店员:(针对《I’m lovin’ It》提问)对不起,我们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路人12,男顾客:(《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景》)在这种繁华的都市里面出现挺难得,很安静,有当代气息;也不是很了解,感觉吧。
路人13,女顾客:(《安全屋》旁边)玩具吧。
路人14,女店员:玩具吧?商场的活动?没感觉是艺术品。
路人15,女顾客:我觉得很好,看着有创新;我会很留意的,还想找找它的同类作品;这里很高雅,我唯一感觉不好的是麦当劳的标志太多了,那个旁边的2013年太大了,照相不好看。你们这个主题思想是什么?这里应该让人眼前一亮。“见所未见”不应该这么醒目。路人16,清洁工:这是照相的道具吧。
路人17,女顾客:这些都很漂亮啊,我一进来就看到了。很特别,可是又没有标识,又不能知道是什么。没有标识的话我也挺喜欢的,但是有些人会不懂。
路人18,男顾客:这些是艺术作品??不过这种方式(指不设介绍标签)挺有意思的。
路人19,女路人:(《永远不是》附近)它是铁皮,我看不出有什么意思。
路人20,女路人:我看到这个以为是一个前期准备的展示板,跟我没有这方面的敏感性有关系的,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是艺术品。

可以看见在场的艺术作品已经在一种“不被关注”的状况下消褪进了环境中,尤其是一个注意力被频繁转移的环境,它的身份在没有证据时(包括所处环境、作者标识、作品名称)带给人的是怀疑和否定;但当它是一件由艺术家做的作品这个现实暴露后又会得到肯定,尽管这种肯定也带有明显的对自我的怀疑。“界限”难以掌握。侵占、干扰、融合…现场充满不确定性和由之而生的疑问,正佳这块试验田让人联想到广东美术馆里那“一棵橡树”:“严格来说,什么才是艺术品?那杯水吗?”
而作为记者与观众交流的笔者来说,作为传播介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个展览的一部分。

没顶公司的作品《安全屋》,便携式的教堂,质疑宗教信仰在当下的状况

在正佳广场一个出口的“安全屋”里面有几个沙袋

秦思源,《转》

周啸虎,《投掷演练》,表演者会不断变化投掷位置,随着他的用力投掷,周围会听到清晰的玻璃碎裂声

汪健伟《财产》,艺术家在正佳广场买了一辆自行车,把它用一百把锁锁在了柱子上

TOF小组的装置《埃俄罗斯》,埃俄罗斯即希腊风神,给观众呈现一个虚构的台风现场,并留念

庄辉和旦儿,《我找到了这只油桶》,这件作品源自20世纪70年代根据中国石油工人艰难创业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创业》,这个装置就是他们找回的美孚油桶,投入一块钱硬币就能从小孔里看到《创业》的几个画面,据悉这些投进去的钱最后会捐给慈善机构

越南艺术家小组曾经在今年八月去深圳的大芬村实地考察,商讨着让他们尝试模仿名作外的创作,比如自画像。

===下一页===

周啸虎《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境》,电梯可上下移动,碰巧搭乘的观众都会在诡异的安静中上前一看是真是假

寻找何岸《永远不是》中这枚硬币的过程可以称为“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它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大理石砖上,只在下午一段短暂的时间通过反射阳光,自己显现,延续了何岸一直以来强调“艺术家应掌握展览空间”观念

广州大剧院声音表演现场,体现出对主场馆广东美术馆展览的互补

约翰?凯奇,《4分33秒》

这是凯蒂?帕特森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在广东美术馆的展示形式,该作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转移成莫尔斯电码发射到月球上,最后又接收从月球反射回来的变异电波,出现和原作不同的停顿和走音;在广东大剧院则是由钢琴“演奏”出来。

杜韵+克莱尔?切斯的表演

巴勒斯坦的塔西维西小组的作品包含声音、影像和现场表演三种形式



[沙发:1楼] guest 2012-09-30 22:45:56
小资、小点子泛滥
[板凳:2楼] guest 2012-09-30 23:28:26
又是这几个傻逼,哪儿都是他们几个,怎么回事
[地板:3楼] guest 2012-10-01 09:15:39
哪几个sb《
[4楼] guest 2012-10-01 18:14:57

作者:宋文铮 来源:artspy艺术眼

广州三年展“见所未见”现场Pt.2

正佳广场是一个广州人熟识的综合Mall,包罗万象,宛如微缩城市,偶然在今天来到正佳的路人或是这里的工作人员事先都没有任何准备遭遇艺术,也可以说没有渠道可以解答他们的疑惑,在面对记者的主动交流、介绍时,他们会说:这是什么?谁做的?想表达什么?这是艺术品吗?在正佳这个现场被推到前方的问题是“什么是艺术”?
下面是来自一些普通观众的现场发言:

杨振中的《一二一》,两百个常见的交通指示好像一列无意识的队伍,走走停停

IP地址?世界末日?麦当劳关店日?Guest的作品其实只是他们从正佳广场超市随意挑选的一件商品的保质期

 

路人1,年轻女顾客:(《一二一》、《日期》附近)这很像是灯光装饰啊,因为是在商场里面,如果你不说的话,很难想到它是艺术品,就会随便看一下;那这个数字是不有什么意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的眼光是很大众的,没有什么审美造诣,不过我反而会觉得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好像会发生什么。
路人2,中年女顾客:没有,不知道是什么,没有感觉。
路人3,年轻男顾客:(《日期》、《一二一》旁边)为什么很多这些2月28号?还有这些灯。它是不是把这里变成一个城市的感觉?这是一个主题吧?(变红了)它就不能走了;城市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品啊;(如果不被告知这是艺术品的话)我觉得很酷;(这种埋伏方式)也挺好的,可是你要做一个“有心人”

郑国谷作品《我在正佳广场。速来!》,是他改变了一句流传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民间的一句话:“这里 钱多 人傻 速来”

路人4,服装店年轻女店员:(面对《我在正佳广场。速来!》)如果不是在我们店前面好几天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些东西在。它好像颜色特别一些…这应该不是艺术品吧?
路人5,在读新闻系学生:不要问我,因为我不懂这些。

黎薇的《I’m lovin’ It》让很多要去麦当劳吃饭的人摸不着头脑,也让很多以为这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

路人6,年轻店员:(面对《I’m lovin’ It》、《日期》)看见好几天了,每天都在研究这是什么东西!挺好玩儿的……不过好像是广告,给麦当劳做宣传……这个数字太醒目了,这是啥日期啊?纪念日?说实在的,审美细胞没那么高。
路人7,年轻店员:这个是不是麦当劳要在2013年2月28号倒闭啊?它好像是个广告,又好像不是,很多客人也会问我。很难想象这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不是这里的员工我在商场外面看到广告牌也会进来看的,不过不知道上哪里问这是什么东西。
路人8,商场工作人员:(面对《投掷演练》、《转》、《财产》)那个一直投什么的人很傻啊,我觉得是要拍下来的东西吧;我看那个自行车像是艺术作品,那种爆破挣脱出来的感觉,我很想要把它扯下来,把它骑走;它们出现在这个很有意思啊;我也想在商场里找找其他的,不过在上班,要是艺术品的话会多看看吧。
路人9,大众媒体从业者:(面对《埃俄罗斯》)这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吧,我不认为它是艺术品,他的这个我也在影棚里做过的;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无厘头的,要是说清楚就不是当代艺术了。
路人10,麦当劳用餐人:(《埃俄罗斯》附近)今天又不一样啊,是艺术品?愿意来看看的。
路人11,麦当劳店员:(针对《I’m lovin’ It》提问)对不起,我们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路人12,男顾客:(《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景》)在这种繁华的都市里面出现挺难得,很安静,有当代气息;也不是很了解,感觉吧。
路人13,女顾客:(《安全屋》旁边)玩具吧。
路人14,女店员:玩具吧?商场的活动?没感觉是艺术品。
路人15,女顾客:我觉得很好,看着有创新;我会很留意的,还想找找它的同类作品;这里很高雅,我唯一感觉不好的是麦当劳的标志太多了,那个旁边的2013年太大了,照相不好看。你们这个主题思想是什么?这里应该让人眼前一亮。“见所未见”不应该这么醒目。路人16,清洁工:这是照相的道具吧。
路人17,女顾客:这些都很漂亮啊,我一进来就看到了。很特别,可是又没有标识,又不能知道是什么。没有标识的话我也挺喜欢的,但是有些人会不懂。
路人18,男顾客:这些是艺术作品??不过这种方式(指不设介绍标签)挺有意思的。
路人19,女路人:(《永远不是》附近)它是铁皮,我看不出有什么意思。
路人20,女路人:我看到这个以为是一个前期准备的展示板,跟我没有这方面的敏感性有关系的,我真的没有想到这是艺术品。

 

可以看见在场的艺术作品已经在一种“不被关注”的状况下消褪进了环境中,尤其是一个注意力被频繁转移的环境,它的身份在没有证据时(包括所处环境、作者标识、作品名称)带给人的是怀疑和否定;但当它是一件由艺术家做的作品这个现实暴露后又会得到肯定,尽管这种肯定也带有明显的对自我的怀疑。“界限”难以掌握。侵占、干扰、融合…现场充满不确定性和由之而生的疑问,正佳这块试验田让人联想到广东美术馆里那“一棵橡树”:“严格来说,什么才是艺术品?那杯水吗?”
而作为记者与观众交流的笔者来说,作为传播介质,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个展览的一部分。

没顶公司的作品《安全屋》,便携式的教堂,质疑宗教信仰在当下的状况

在正佳广场一个出口的“安全屋”里面有几个沙袋

 

秦思源,《转》

周啸虎,《投掷演练》,表演者会不断变化投掷位置,随着他的用力投掷,周围会听到清晰的玻璃碎裂声

汪健伟《财产》,艺术家在正佳广场买了一辆自行车,把它用一百把锁锁在了柱子上

TOF小组的装置《埃俄罗斯》,埃俄罗斯即希腊风神,给观众呈现一个虚构的台风现场,并留念

庄辉和旦儿,《我找到了这只油桶》,这件作品源自20世纪70年代根据中国石油工人艰难创业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创业》,这个装置就是他们找回的美孚油桶,投入一块钱硬币就能从小孔里看到《创业》的几个画面,据悉这些投进去的钱最后会捐给慈善机构

越南艺术家小组曾经在今年八月去深圳的大芬村实地考察,商讨着让他们尝试模仿名作外的创作,比如自画像。

===下一页===

 

周啸虎《地产商24小时电梯情境》,电梯可上下移动,碰巧搭乘的观众都会在诡异的安静中上前一看是真是假

寻找何岸《永远不是》中这枚硬币的过程可以称为“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它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大理石砖上,只在下午一段短暂的时间通过反射阳光,自己显现,延续了何岸一直以来强调“艺术家应掌握展览空间”观念

广州大剧院声音表演现场,体现出对主场馆广东美术馆展览的互补

约翰?凯奇,《4分33秒》

这是凯蒂?帕特森的作品《地球—月球—地球》在广东美术馆的展示形式,该作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转移成莫尔斯电码发射到月球上,最后又接收从月球反射回来的变异电波,出现和原作不同的停顿和走音;在广东大剧院则是由钢琴“演奏”出来。

杜韵+克莱尔?切斯的表演

巴勒斯坦的塔西维西小组的作品包含声音、影像和现场表演三种形式

[5楼] 弥撒 2012-10-01 23:21:24


[6楼] 弥撒 2012-10-01 23:30:19


[7楼] 弥撒 2012-10-01 23:51:01


[8楼] guest 2012-10-02 09:39:55
看起来比上双要好的多呀?
[9楼] guest 2012-10-15 02:20:54
看上去是比上双好多了,上双像杂货市场,
[10楼] guest 2012-10-16 13:51:38
同感
[11楼] guest 2012-10-16 18:52:32
一杯橡树, 牛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