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美术馆:Caitlind Brown的云装置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265   最后更新:2012/09/22 10:19:19 by 陆小果
[楼主] babyqueen 2012-09-22 10:19:19

来源:新浪微博

 

@许雅筑XYZ:陳界仁2012年新作〈幸福大厦I〉片長82分鐘,探討自1984年台灣政府宣佈將全面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之後,各種相關法案對後來出生的世代在生活上造成的影響,那些法案影響他們的工作權、居住權等基本生存權,使他們生活於不確定、缺乏基本保障和被迫處於長期焦慮的生命狀態裡。(文/記者凌美雪)

 

[沙发:1楼] babyqueen 2012-09-22 09:47:56

来源:好戏网

 

张照堂、陈界仁作品参展-2012台北双年展

板桥·台湾1962

板桥·台湾1962 张照堂
「无头系列」代表作,「无头系列」作为〈Time of No Shadows〉系列的发展概念,此幅作品特别置于导览手册中,并未于现场展出。

《2012台北双年展:现代怪兽/想像的死而复生》即将于9月29日正式对外揭幕。由台北市立美术馆主办,国际策展人安森·法兰克(Anselm Franke)策划,以王德威著作「历史与怪兽」的概念为源,透过在亚洲的观点,反映现代性历史的诸多问题与过程,并邀集各地艺术家以当代艺术开放的态度及展现方式,构想与过去及历史进行想像性的互动。

策展人安森·法兰克特别邀请两位资深的台籍艺术家张照堂、陈界仁参展。张照堂1943年出生于台湾,现居住及工作于台北。此次展出1959年至2004年间作品共28件,以英文命名主题为〈Time of No Shadows〉系列,刻意不按历史时序排列,标题暗示某个无法忆起的过去与无以想像的未来。

万华

万华张照堂
张照堂经常可见的算命师画面,他们绘制面相或手相,借此「读出」未来与命运。

张照堂是摄影家,也是作家、影片创作者和教师。他创作了一批数量庞大的作品,其时间轴横跨了逾50年之久,这使他成为195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社会的时代记录者之一。1962年,张照堂创作了首幅「无头」人像系列―这些影像也被誉为代表台湾摄影发展上,某种独特的概念式摄影手法的萌发。作品〈板桥·台湾1962〉是为「无头系列」代表作,在照片里,一个人的身影投射在一面几乎无法辨识的矮墙上,墙后方的远处有着风景。这堵墙从人影的颈部将其躯体一分为二,使得影像中的人像是头不见了。多重解读适用于这幅影像,然而,它也确实带出张照堂所有影像的中心主题,亦即对身份的探求。影像中的无头影子特别可以被视为是去文化的历史、失控、集权统治下的荒谬感,以及缺乏主体的历史过程。

本次展览将脍炙人口的〈板桥·台湾1962〉置于导览手册中,并未于现场展出,现场〈Time of No Shadows〉系列开端于另一张他较不为人所知、同样出自「无头」系列的影像。〈Time of No Shadows〉系列的开展,犹如观众与画面之间的持续翻转,二者仿佛不断地竭尽所能去企及某种消失的、隐逸的,或暗藏的元素,却因此暴露出视觉符号及其指涉事物间不断扩大的鸿沟。

在这系列的照片里可见等待的人体、渴望的凝视,或是动作的抓拍,他们周遭往往并置着真实或假造的动物形体。正是透过这些动物(尤其是猿猴),「现实」其浅薄而不安定的表面被打破,被压抑或无记忆的历史遂连同过于盛满的符号和意义倾泻而出,而这一切却总在下幅影像里被遮蔽或隐藏起来。经常出现的算命师画面,和他们绘制的面相或手相(他们借此「读出」未来与命运),贴切地显示了这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关系。与其说这些影像因记录了过往,而成为历史的印记,倒不如说,它们体现的是某种关乎历史经验的写景术。

策展人安森·法兰克认为,张照堂的摄影作品「在讨论历史经验中,唤起如真实般荒谬的戏剧情景」。

幸福大厦I

幸福大厦I 陈界仁
三频道录像装置,高画质影片转蓝光光碟、彩色+黑白、有声,片长82分钟,循环放映
摄影:陈又维

陈界仁1960年出生于台湾,现居住及创作于台北,此次以2012年新作〈幸福大厦I〉参展。自1984年台湾政府宣布将全面推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在往后的20几年内,相关法案陆续经由代议制的「民主」程式完成立法。这些法案不只间接造成无数家庭的破碎,对于1980年后出生的世代而言,更无疑是在他们还没有任何投票权或未被充分告知相关法案的意涵时,就已先被这些法案「判决」他们未来无论在工作权、居住权等基本生存权上,都将生活于不确定、缺乏基本保障和被迫处于长期焦虑的生命状态里。这成为〈幸福大厦I〉的创作背景。

在拍摄〈幸福大厦I〉之前,陈界仁先邀请不同身份背景,但都无固定工作的年轻朋友,以诗或散文写下对其个人生命史的片段感想,之后,陈界仁再以虚构的叙事形式,将这些案例串连成映射当代被原子化后的个体处境。

影片以一栋出租公寓为场景,在公寓即将被拆除改建前,居住其中的失业者、已无任何家人的年轻女子、父亲因长期失业而自杀的女同志、父母离异后离家的女声音艺术家等人,陆续准备搬离这栋公寓;而公寓外,因长期抗议「派遣法」以至疲惫不堪的单身女性、在电脑回收场从事拆卸计算机工作的年轻女工、长期参与「静默站立行动」的残障小剧场演员、因不满学校教育而于退学后从事「乐生疗养院史」资料整理的女生,以及前来协助独居老人们搬家,却只见到被遗留下的行李,而等不到老人们出现的年轻社会运动者。这些原本互不相识的个体,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公寓的中庭内……

〈幸福大厦I〉为三频道录像装置,片长82分钟。影片的制作方式,延续陈界仁一贯将来自不同背景的诸众,藉由集体搭建场景的工作过程,将拍片现场转换成被原子化后的不同个体可以相互认识的临时社群与场域,以及完成这部诗学辩证式的影片,并于本届双年展的「纸场1918」(士林纸厂)展区展出。作品中由工作人员、演员共同搭建,位于新北市树林区的拍摄场景,也将在展期中同步开放参观。

除张照堂、陈界仁外,本届双年展尚有高重黎、叶伟立等共13位艺术家参展。另有策展人林宏璋担任展览中六个「微型博物馆」之一「跨越博物馆」(The Museum of Crossings)的策展人,建筑师阮庆岳则担任「基底无意识博物馆」(The Museum of the Infrastructural Unconsciousness)合作对象。

 

关于作品
张照堂 CHANG Chao-Tang
〈 Time of No Shadows 〉,1959-2004,28件摄影作品

陈界仁 CHEN Chieh-Jen
〈幸福大厦I〉,2012
三频道录像装置,高画质影片转蓝光光碟、彩色+黑白、有声
片长82分钟,循环放映,大未来林舍画廊收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