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批评卡塞尔文献展忽略了卡塞尔的血泪史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267   最后更新:2012/09/16 00:09:04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橡皮擦 2012-09-16 00:09:04

来源:联合早报网

文:毛尖

 

新学期有一门中国电影课,讲什么才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一个学生建议,从地下电影开场,因为地下的一般比地上酷。不过,到底什么叫地下电影,也没有谁说得清。我去网上问专家,能不能推荐几部好的中国地下电影?就有高人调侃说,《地道战》。因此,更朴素地说,所谓地下电影,常常就是只能自己放给自己看的那些片子。用电视机看电影,虽然受到很多技术论者的鄙夷,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看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大银幕变小荧幕,而在我花了一个多星期,集中看了二十来部所谓中国地下电影之后,更觉得用电视机看电影也足够了。不仅足够,坦率地说,我几乎有些邪恶地感到,广电总局的某些决定是对的,因为大部分的地下电影都非常难看,比如我妈,我看任何一部地上电影,她都有兴趣跟着看,但是我看的所有地下电影,她连一分鐘都不愿浪费,她说,“太黑。” 

  举一个例子。何建军的《蔓延》算是一部不坏的地下电影,光从电影题材看,有点《小武》有点《苏州河》。男主人公申明因为和女友搞了点色情活动被退学,由此他开始卖碟。因为生意,他穿梭酒吧、天桥和高校,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服务。理论上来说,申明这个人物设定很有戏,他可以像小武一样闲荡,也可以像马达一样奔跑,而且,聚焦在他身上的社会成分更复杂,完全可以借此摆脱地下电影方程式:员警妓女性变态,黑灯瞎火长镜头。 

  但是,很快,员警出现,妓女出现,性变态出现,黑灯,瞎火,黑灯瞎火,最后,长镜头,电影结束。这就像,大学时代,看到长发飘飘的男人,我们的门卫阿姨就会说,一看就知道是艺术系小男人,还混啥混! 

  不过,地下电影的“黑”社会方程式还只是形式,中国地下电影最没希望的地方是,很多电影的艺术逻辑其实和广电局完全一个思路。比如《蔓延》,着重表现了申明和一个寂寞大学女讲师,一个热爱电影的妓女,一对下岗夫妻,一个患爱之病的乐队鼓手的交集。在表现这些人物时,电影的起承转合却很恍惚。寂寞的大学女讲师自己在家看碟,看着看着就模仿上了,就高了;爱电影的妓女和申明完事之后,说,我不要钱,只要50张碟;下岗夫妻看完《低俗小说》,模仿策划一起抢劫;乐队鼓手呢,则用《大河之恋》给自己临终的安慰…… 

  嘿嘿,看上去都很艺术是不是?但是,这四组情节的中心意思是不是一个:电影的教化功能很强大,而广电总局禁这禁那,也不就觉得电影的教化功能很可怕吗!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盗版小贩给抓了,员警审问,有这样的对话── 

  “卖毛片吗?” 

  “没有,绝对没有。” 

  “这是什么?” 

  “这是艺术片。”… 

  “这还不是毛片?” 

  “不是,这是艺术片《感官世界》,讲人性的。” 

  “少来这一套,讲人性,我看呀,是只有性,没有人,这就是毛片。” 

  虽然呢,这个细节讽刺的是不懂电影的员警,不过,想起把这张碟推荐给我的师兄,他不怀好意的介绍,“这部很艺术!”我就觉得,在人民群众中间,“艺术片”已经沦为一个暧昧的辞汇,这就像在《蔓延》中,员警对毛片的定义也不算离谱。 

  最后呢,这个学期的电影课,我就特意选了一些影片气候比较好的电影,以此修补地下电影对我视力的伤害。 

 

[沙发:1楼] guest 2012-09-16 10:08:10

金娜新浪个人认证 :地下不等于独立,独立无关好坏,一部≪蔓延≫不足以说明问题,“员警妓女性变态,黑灯瞎火长镜头”固然是某些地下片不招待见的特征,但导演应有表达的自由,观众则有看或不看的自由,这种自由不应被任何机构限制,这与电影好看与否毫无关系。我们不需要人规定什么可拍,什么可看。

 

崔斯坦: 前段时间@衣锦夜行的燕公子 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结果被一些人围殴。人们常常打着「对事不对人」的旗号,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人不对事。

 

阿拉法波微博达人:请 @图宾根木匠 先生 和 毛尖 先生 指出文章中涉及到的“二十来部所谓中国地下电影”的名字,你们作为影评界最脑残最无知最二逼的代表,应该有这个勇气。

 

前海一支剑:主流电影是良家妇女,地下电影就是青楼艺妓。自生自灭,也生生不息,有人看就有人拍,有人拍就有人看,长不大也死不了,不需要出路和未来。它唯一不可缺的是狂放不羁和百无禁忌,其他如市场、资本、风格、美学都是浮云。想要地下电影好看,就好比让妓女从良

 

阿拉法波: 说别人的片子难看,又不说出电影的名字,这种作风不好。真的猛士要敢于指着烂片导演的鼻子骂。

[板凳:2楼] guest 2012-09-17 14:11:3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