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igiarts 撰文:徐升洁
一直以来,艺术家尝试使用新颖的方式创作,尤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更有许多艺术家将科技结合于作品中,创造新的感官体验。今年暑假,纽约新美术馆推出特展「械中之魂」,以超过七十位艺术家及作家的作品,呈现过去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惊奇与惶恐。新美术馆称这个展览所呈现的范畴為「数位时代的史前时期」,点出了作品的探索性,以及从机械逐渐走向数位的时代意义。由于每位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科技,因此遍佈美术馆三个楼层的上百件作品不免有些纷杂,不过,仍可稍微将作品归纳為几个重点类别。
「械中之魂」展出许多欧普艺术作品 (摄影:徐升洁)
视觉冲击
走进四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欧普艺术作品,也就是使用重复精準的几何图形,在平面上產生深度或动态视觉效应的抽象绘画。1960年代,当科技带来电视、电影、电脑等新媒体之际,有些艺术家尝试在传统的媒材上做出特殊的视觉效果。与1940至1950年代充满个人情感表达的抽象绘画不同,欧普艺术将作品视為高度科学的產物,而其图样及效果也影响了商业图案、流行时尚等设计的发展。英国艺术家布里姬.莱丽(Bridget Riley, 1931-)是最著名的欧普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分裂〉(1963)以黑色圆点在白底画板上做大小及间距的些微变化,〈刀片1〉(1962)则是锯齿形的黑色线条环绕著画面中心,直视作品,感觉画面似乎在流动旋转一般,充满动态感。虽然艺评家认為欧普艺术的目的仅是欺骗视觉,但莱丽强调她的作品的出发点是营造一种紧绷感,因此焦点仍是放在情绪的衝击。
「械中之魂」展场一景,前方為莱丽的〈刀片1〉 (摄影:徐升洁)
另外,许多艺术家以运用新的媒体,进行影片或线条几何动画创作。美国实验电影创作者斯坦.凡德比(Stan VanDerBeek, 1927-1984)的作品〈电影空间〉(1963-66)是一座圆拱形的空间,观众可以进入其中,或坐或躺,观看投影在圆拱内部表面上的影像。这些影像大部分是与多媒体相关的事件,以类似拼贴的方式相继快速出现。这件作品最初源自于凡德比一项未实现的计画,他的想法是在世界各个地点设置如此的空间,让这些空间以播放影像的方式传送知识,而每个空间不仅有一系列符合当地需要的影像,地点与地点之间也能够以卫星、电视或电话的方式连结起来。若当时凡德比的想法实现,可能就是网际网路的粗糙原型之一了。
凡德比 电影空间 1963-6(Photo: Benoit Pailley)
纪录与发想
面对新的科技,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记录其发展,也设想其可能性。普普艺术之父理查.汉弥尔顿(Richard Hamilton, 1922-2011)的作品〈人、机械与动态〉(1955)佔据了三楼的主要展厅,一张张照片及图片,就好像交通工具的发展纪录,从脚踏车、机车、汽车至飞机,机械在实现人类梦想之中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如汉弥尔顿其他的作品一般,这件作品反映了战后年代的生活特色,见证了机械发展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连结。
汉弥尔顿 人、机械与动态(局部) 1955 (摄影:徐升洁)
在庆祝科技之餘,也有艺术家表达对于科技的不安,并呈现人类对于追求科技的疯狂。出生于旧金山的插画家鲁布.戈德堡(Rube Goldberg, 1883-1970)经验了旧金山缆车最盛行的年代,他于1904年首件受到刊登的四格漫画〈事情不像以前一样了〉,描绘一位困惑的老人被缆车撞上的画面。1914年开始的将近五十年内,戈德堡发表的「发明」系列让他成為机械时代最主要的讽刺画家之一。这个系列的主角「Lucifer Gorgonzola Butts教授」总以一些大型又复杂的机械进行如打蛋、倒茶等简单的工作,既荒谬又可笑,却也讽刺了在那个年代,似乎机械万能的想法与现象。戈德堡的漫画不仅受欢迎,也具有相当的标誌性,以至于1931年开始,他的名字甚至出现在Merriam-Webster字典中,形容「可笑又复杂的发明,透过大费周章架设的机械进行一件简单的工作」。
戈德堡 「发明」系列 (摄影:徐升洁)
机械实验
当然,展览中也少不了运用机械或科技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们以转动的物体、灯光、磁力、钢铁,以及各式动力,创作具有动态变化的作品。义大利艺术家詹尼.柯隆波(Gianni Colombo, 1937- 93)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致力于创作与光学及物理运动相关的作品。他们对于科技的发展持乐观的态度,也认為艺术品应该要让观眾来参与并完成。走进柯隆波的作品〈弹性空间〉(1967),观眾经验的是一处黑暗的空间,萤光的弹性橡皮线条隔出一个个立体方格,由马达拉动线条,造成方格大小与形状的改变。这件激发感官经验的作品于1968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得奖,也成為柯隆波最知名的作品。
柯隆波 弹性空间 1967 (摄影:徐升洁)
展品中,一件令人不禁背脊发冷的,是依照德国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在流放地》(1919)的描述所建製的刑具。这件称為「耙子」的机械刑具,是一个非理性法律系统下的產物。受刑者在上刑台前,只知道自己有罪,却不知道罪名是什麼。趴上刑台,他们的罪名便会以尖锐的针,以十二小时缓慢写在罪犯的背上。虽然背上的痕迹很难理解,但是听说罪犯在第六个小时,就会经验一种疯狂的领悟,而自然了解他们的罪名。很明显的,小说透过这样的刑具来回应机械的时代,也探讨人们的态度。
卡夫卡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中,刑具「耙子」的实现版本 (摄影:徐升洁)
展览「械中之魂」的展品,呈现了各种对于机械与科技发展的回应方式,除了文中提及的作品之外,尚有许多影片、图表、装置等作品,各以不同的态度面对该时代的最新变化,有些乐观,有些不安。而艺术家们不仅探索目前可以运用的科技,也假设、梦想著各种科技未来的可能性,以及其所带给人类生活的衝击。
「械中之魂」展场一景 (摄影:徐升洁)
「械中之魂」展场一景 (摄影:徐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