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豆瓣网“没想好”主页
本文所探讨的先锋派理论仅限于比格尔在《先锋派理论》与理查德·墨菲在《先锋派散论》提出的相对具有派系连贯性的理论。
如何定义先锋派?墨菲提出了先锋派的两个目的:
1.质疑艺术体制的在认识论本体论上的意识形态。
2.超越艺术与生活(社会,政治)的分离。
其中的第一条是为第二条而服务的,而第二条又是包含于第一条的。
墨菲同时又批评了几种艺术与生活和解的方式:
1.浪漫派对理想性社会的想像和向往。类比于马克思对宗教的思考,他认为这是一种马尔库塞所说的“肯定文化”。
2.批判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政治宣传式文学。他批评其为继承了资本主义的认识论意识形态:社会整体的可认识性。
但随着墨菲的行文,对艺术体制在认识论本体论意识形态的质疑,越来越走向哲学化抽象化,以至于几乎质疑理性主义就被等同于质疑资本主义;
而随着各种艺术与生活的和解道路被一一否定,只留下了纯理论上的意识形态(哲学)批判。
最终,质疑艺术体制的在认识论本体论上的意识形态就被等同于了超越艺术与生活(社会,政治)的分离。
但诡吊之处也就在于此,对艺术体制意识形态的质疑无论如何哲学化抽象化,始终实质上是针对艺术体制的,而社会也被简约成了一些哲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理念,于是对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扬弃最终变为了新的“自律艺术”——先锋派唯一的任务就是不断自指性地“质疑”(注意绝非突破,因为除了意识形态批判以外的一切道路都被封住了)艺术体制的意识形态,以此达到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最终融合的其实只是艺术与艺术理论),却只完成了艺术的“蛇吞尾”。
那么,墨菲所否定的那几条路走得通么?
批判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政治宣传式文学,不仅具有墨菲所说的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加思考的继承,同时艺术的政治(宣传)化始终对应的是政治的审美化,有了纳粹的前车之鉴,这条路是绝对危险的。
浪漫主义的路或许是可行的。因为这条路不一定走向“肯定文化”。“肯定文化”可以等同于德波所谓的“景观”:使人失去行动的能力与意愿。“消极浪漫主义”也许沉浸于忧郁与感伤不能自拔,但“积极的浪漫主义”始终积极地介入了18、19、20世纪的社会乃至政治生活。
也许,摆在先锋派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1.承认艺术在现实中的无能,不复幻想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这样,艺术可以以一种或许稍弱的自律性偶尔踏入社会(当然只能是游戏性质可有可无的玩票),代价就是艺术被局限于艺术自身,基本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2.取消艺术。这也是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一直到情境主义的一条老路。艺术和生活保持各自独立性的融合不复可能,艺术家就抛开艺术,直接介入到生活、社会乃至政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