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price公司将进军中国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607   最后更新:2012/08/17 11:08:27 by colin2010
[楼主] 点蚊香 2012-08-17 11:08:27

作者:Martin Conrads   来源:歌德学院

 


  自1977年起每五年举办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最早可追溯至1955年,作为独一无二的当代艺术盛会,它同时展现了一种对当下时代的解析。在为期100天的展览当中,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向脆弱的当代世界投以细腻的目光。

  在2012年为媒体提供的文献展场地名册上,“卡塞尔手工业商会大厦”(das Gebäude der Kasseler Handwerkskammer)几个字居然摇身一变成为“狗工业商会大厦”(das Gebäude der Kasseler “Hundwerkskammer”),这大概得归咎为一个笔误。

  尽管如此,看到这行字的人只怕多数还是会稍稍愣一下,以为这很可能是卡洛琳·克里斯多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艺术总监)故弄玄虚的(反)策展花招。在为期100天的第13届文献展开幕前几周,大小媒体一直对这位担任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的美国策展人关于策展理念的种种阐述——其中的某些理念可谓让人云里雾里——大加引述。

  “Dogumenta” 还是“Documenta”(文献展)

  一方面,克里斯多夫-巴卡捷夫坚持主张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不以任何策展理念为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却又听到了关于文献展将在一种“整体的、非语言中心主义(non-logocentric )的愿景”下推进的说法。在一次采访中,这位女策展人曾大谈如何让草莓变身政治活动家,还强调人与狗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别,这让本次文献展早在开幕之前便被人们戏称为“Dogumenta”。


  如果近年来有人读过迪特马·达特(Dietmar Bath)、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等人撰写的有关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文章,那么他很快能猜出,克里斯多夫-巴卡捷夫所谓“不能将人类思维置于其他物种和事物的能力之上”的主张与戏谑式行为主义实际上并无任何关联,而完全是一种可称之为“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t)的方法,它旨在通过策展的手段来对“各种创伤性事件、转折、事故、灾难和危机”进行解读与反思。

 

宋东作品:“Doing Nothing Garden(白做园)”, 2010–2012(dOCUMENTA 13 – Impressionen; © Südpol-Redaktionsbüro/M. Conrads)

  一个联想式的研究空间

  弗里德里希美术馆(Fridericianum)中的一个展厅可谓是反思整个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理想场所,该展厅被策展人赋予了一种形同“主脑”的特殊地位,它被视为“联想式的研究空间”,“其中呈现的不是某一种观念,而是汇集了一系列的艺术品、物体和文献”。陈设其间的展品中除了朱迪丝·霍普夫(Judith Hopf)、朱迪丝·巴里(Judith Barry)、塔玛拉·汉德森(Tamara Henderson)等人的最新艺术作品之外,还包括美国摄影师李·米勒(Lee Miller)以战地记者身份潜入希特勒寓所进行拍摄时带出的物品,由计算机先驱康拉德·祖泽(Konrad Zuse)设计的一个功能模型,以及若干“在黎巴嫩内战中被损毁的物件”。

  在“主脑”以外的其他地方,观众亦可以形色不同的方式去解读本届文献展。本届文献展记录在册的近300位参展者分别被称为“艺术家”、“非艺术家”、“女权主义学者”、“发明家”、“种子活动家”和“评论家”,他们的作品不仅被安排在诸如弗里德里希美术馆、新画廊(die Neue Galerie)、文献展大厅(die Documenta-Halle)、奥托诺伊姆自然博物馆(Ottoneum)、橘园(die Orangerie)、火车站(Hauptbahnhof)等历届文献展均曾使用过的传统场馆展出,同时还散见于在上一届文献展中未被利用的卡尔斯奥厄国家公园(Karlsaue)的各个角落。

  作为一个占地1.5平方公里巴洛克式公园,这片庞大的公共绿地是二战时期遭到重创、战后在一定程度上以现代风格进行了重建的卡塞尔城中引人注目的景点之一。


  憩园和愤怒骑士

  如同来自卡塞尔的柏林兄弟笔下充满了奇珍异宝的童话花园一般,在卡尔斯奥厄国家公园遍布着出自大约六十位艺术家之手的各种装置、雕塑、声音作品、风景建筑和展馆。其中包括朱塞佩·皮诺内(Giuseppe Penone)的作品——在2010年作为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揭幕作品而搭建的装置《石头的思想》(一块置于树干上的石头),克里斯蒂安·菲利普·穆勒(Christian Philipp Müller)的《莙达菜渡轮》(一艘种满了莙达菜且可以在运河上航行的渡轮),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的供现代人疗治各种都市疾病的《疗养院》,以及被安排在公园中心位置展出的中国艺术家宋东的作品《Doing Nothing Garden》——一座人工山丘,参观者可以在山脚下尽情休憩,眺望橘园。


  作为第13届文献展的项目之一,坐落在卡尔斯奥厄国家公园边上的格林兄弟博物馆将以录像和图片的形式为观众展现保加利亚艺术家纳德科·索拉科夫(Nedko Solakov)装扮成愤怒骑士的情景。

  全球性的文献展

  与大自然的相遇在本届文献展中具有特殊意义,尽管这里的所说“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美景,而是代表了动荡不安的当下世界的一部分。文献展上的一些作品小心翼翼地揭示了这一主题,譬如克里斯蒂娜·布赫(Kristia Buch)利用蝴蝶创作的自然光装置作品《爱人》(The Lover);另外一些作品则具有鲜明大胆的政治色彩,如玛利亚·特蕾莎·埃尔维斯(Maria Thereza Alves)的作品以《湖的回归》(The Return of a Lake)为题,探讨了墨西哥城市政当局在查尔科湖区周边实行的不利于周边民生的水政策。


  如果说埃尔维斯正如展览手册中所介绍的那样,在第13届文献展开幕期间与一群原住民合作建起了一批有利于湖区可持续开发的人工岛屿的话,那么该作品恰恰体现了策展人卡洛琳·克里斯多夫-巴卡捷夫的一个既值得推敲又充满魅力的设想——根据她的设想,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将完成一次空间意义上的历史性转折:在本届文献展上,对遥远地域的纯粹想象将和欣赏卡塞尔本地的展出作品同等重要。

  根据克里斯多夫·巴卡捷夫的说法,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虚拟方式同时在喀布尔、亚历山大、开罗和加拿大的班芙(Banff)同时举办——但光靠想象真的能实现这一目的吗?

  Martin Conrads

  自由撰稿人,在柏林艺术大学教授视觉传播专业相关课程,现居柏林。

返回页首